翁渭亞

摘? 要:非遺是旅游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鄉村旅游的看點、立足點和突破口,面向青少年人群為主的研學旅游有助于非遺的傳承保護,要充分認識到非遺的專業屬性,利用文旅融合的契機,采取多種培訓方式,打造一支復合型的非遺人才隊伍。
關鍵詞:文旅融合;非遺;保護;傳承
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文化有其獨特的地域特色,這些豐富而珍貴的特色文化為旅游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截止2018年年底全國31個省(市)文化和旅游廳(委)掛牌全部完成,標志著在2019年到來之前,在政府層面文旅融合已經全面完成,而更深層次的文旅融合則在2019年開啟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遺工作者如何做好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筆者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文旅融合,非遺是旅游的核心競爭力
(一)正確認識非遺和旅游的關系。人們對文旅融合存在不同的態度,有人認為文旅融合,旅游是主角,文化可有可無。筆者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旅游是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方式,非遺和旅游融合,賦予旅游“畫龍點睛”之神韻,非遺的加入使旅游具有核心競爭力。非遺在旅游中得到科學利用,激發傳承人的熱情,開發出符合非遺特點的文創產品。有利于旅游的發展,也有利于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傳播。旅游反哺文化,賦予文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其具有更強有力的話語權。
(二)沒有非遺支撐的旅游同質化嚴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在不斷進化與發展中積累的豐富文化資源,它充分體現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2018年國家提出文旅融合,文旅風情小鎮,特色古鎮風靡全國各地,時間不長,大多銷聲匿跡,究其原因,主要因為同質化嚴重,千篇一律,沒有具有“唯一性”的非遺文化支撐,很難吸引游客。渭南市華州區竹溪里人文體驗休閑旅游景區是具有江南水鄉小鎮原始風貌的新興旅游之地,以江南黑瓦白墻的建筑特色為主基調。游客在這里除了看到貌似江南小鎮以外,感受不到當地文化在這里的展現,游客來一次不會再來第二次,很快就蕭條了。
(三)非遺豐富旅游文化底蘊。少華山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級4A景區,景色優美,氣候宜人,但是以當地游客居多。華州皮影是華州區乃至中國的一張閃亮名片,經常參加國家乃至世界性大型藝術活動展演,2020年5月1日,位于少華山腳下的少華山皮影博覽園對外開放,博覽園涵蓋了皮影博物館、制作工坊、皮影演藝廳和非遺傳習館等,為游客深入了解華州皮影提供學習體驗平臺。同時博覽園為游客準備了十余個創新皮影戲劇目,每天固定時段演出三場,每場四個劇目,演出半小時。少華山依托華州皮影吸引了外地游客,皮影博覽園憑借全國各地游客擴大了華州皮影的影響力,為華州皮影吸粉無數。非遺增加旅游內涵和底蘊,也通過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促進非遺的傳承和發展。
二、非遺是鄉村旅游的看點、立足點、突破口
(一)非遺體驗帶動鄉村旅游。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對旅游品質的需求也不斷提高,原生態的鄉村旅游日受青睞。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門,到農村追尋歷史所留下的厚重痕跡,去體驗不同地方豐富多樣的特色文化。非遺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智慧的濃縮,現代城市生活下人們懷念原生態的農村生活,想要記住先祖的人生智慧。鄉村旅游以非遺體驗為鄉村游的立足點、突破口,吸引游客。5月19日“黃河華山,人文渭南”2020渭南文化旅游云推介大型直播活動正式啟動,渭南向全國各地網友發出誠摯邀約:來渭南,“趣”渭南。全方位展示渭南優美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美麗鄉村游”是推介發布4條經典旅游線路之一。其中的富平縣中華郡文化旅游度假區、白水縣堯頭豆腐村、澄城縣堯瓷非遺文化園、潼關縣秦王寨等地以非遺體驗、傳統美食、非遺展示展演為主要內容。短短幾天,吸引了不少游客。
(二)農村是非遺發展傳承的土壤。第一,澄城堯頭瓷傳承人劉忠陽多次參加省市級的非遺展示活動,一個完整的作品做成需要十二道工序,參加展示只能看到最多兩道工序,來到忠陽作坊可以了解觀看堯頭瓷的十二道工序,還可以參與所有工序,得到自己親手燒制的物件。特別是孩子,激發孩子對非遺的熱愛,自愿參與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中。第二,渭南市臨渭草編項目傳承人陳春苗編織的風鈴、繡球等物件吸引不少游客。橋南鎮政府支持陳春苗成立了巧娘合作社,并提供場地讓她帶領著周邊村民把這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共同致富。游客在這里游玩,可以全面了解草編在當地的發展史,參觀展區,更是可以親身體驗編織的樂趣。游客來到橋南鎮這個天然氧吧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買到自己心儀的草編工藝品,更是體驗了這一特色文化,使鄉村旅游在文化的熏陶中得以豐富,臨渭草編憑借著游客使這一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光大,既滿足游客留住鄉愁的心愿,也增加了農民收入,使草編得到更好傳承發展。陳春苗帶動周邊群眾共同致富,成為2018年陜西省助力扶貧先進個人。
三、研學旅游促進非遺傳播傳承
(一)非遺研學游是對“非遺進校園”的有益補充。近年來,隨著文化與旅游的不斷融合,融非遺、旅游、教育于一體的非遺研學游漸漸興起。非遺研學游是對“非遺進校園”的有益補充。學生觀摩并親身學習、體驗非遺項目的生產過程。研學游和非遺進校園相比,它可以讓學生接觸到真實的非遺生態環境、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從而激發對非遺的熱愛、促進非遺的傳播和傳承工作,于旅游業而言,非遺研學游豐富了旅游內容,開拓了學生這一新的旅游消費群體,有利于旅游業發展。
(二)研、學、游是研學游的三要素。研學游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實踐,研、學、游三要素缺一不可。非遺研學游也應遵從研學游的基本要求。在許多非遺研學游項目中,非遺項目的體驗課程大多僅有一兩個小時。如此短的時間里,學生只能走馬觀花,不能深入了解領會非遺的文化精髓。這導致目前的非遺研學游,對于非遺的傳播和傳承,并未起到理想的作用。非遺研學游中的“學”是研究性學習,要做到以研帶學,以學促研。避免只學不游,也不能因游廢學。
文旅融合,為非遺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多元化社會發展下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在工作中提升,在學習中工作,非遺隊伍的素質也亟需提高以適應社會。
四、借助文旅融合的契機,打造復合型非遺人才隊伍
(一)開展非遺培訓,提高專業人員素質。工作在學習中提高,學習提高工作的應變能力。中省市各級非遺培訓都有開展,但是由于時間、名額等原因不是每個非遺工作者都能參加培訓。文旅融合下工作人員必須具備更高的專業素質適應當前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特別是一些高質量的培訓,講課的老師一般都是行業中的佼佼者、對非遺研究方面有建樹的專家,但是只有少數人才有機會參加培訓。2020年的新冠疫情推動了網絡平臺發展,所有人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自主聽課。從3月18日開始,由中國文化館協會主辦,國家公共文化云支持的“文化館事業發展的思考與討論”開播,共舉辦了11講。通過網絡直播方式開展一系列開放式互動討論,討論涉及到文化館改革、轉型、創新、發展的方方面面,專家們與網友交流互動,為網友答疑解惑,讓文化工作者受益匪淺。全國各地群文工作者積極收看直播,認真學習,深入討論。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公眾號上,推出了“非遺知識課堂”——重讀非遺法規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1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5年3月)和《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年1月)等一系列法規文件的解讀,增強了保護工作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和認知,提高工作能力。線上高質量的培訓、講座得到廣大非遺工作者的熱烈歡迎。
(二)做好傳承人培訓工作。一是培訓使傳承人了解政策法規,權利和義務。非遺傳承人培訓,首先是讓傳承人了解非遺法、非遺條例等政策方面的內容,明白自己承載的手藝的重要性,過去他們是為了養家糊口,要讓他們明白現在保護傳統文化,人人有責。二是培訓帶給傳承人經濟效益。傳承人大多為普通的老百姓,文化層次不高,手藝是自己養家糊口賴以生存的謀生手段。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文旅融合,給傳承人帶來更多商機,傳承人如何用傳統工藝做出適應當今社會的文創產品?傳承人如何進行線上銷售?傳承人亟需這方面的培訓,針對網絡發達的當今社會,要宣傳非遺,要銷售非遺產品,在家等客戶的形式已經落伍。特別是疫情影響,景區關閉,更是給傳承人的生意雪上加霜。有個別傳承人在網絡平臺嘗試發展線上銷售,苦于沒有專業人員指導。非遺研究傳播平臺于2020年4月29日至30日舉辦了為期三天的“非遺新媒體傳播在線培訓班”,在消息發出僅5小時內一個群500人共7個群已爆滿,后面還有很多進不了群的藝人通過回放鏈接培訓的。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將嘗試開展“云游非遺”線上推廣活動,包含騰訊視頻、抖音、快手等八大網絡平臺聯動。高層次人才培訓指導傳承人進行線上宣傳推廣非遺,使傳承人得到實惠,享受保護成果。
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是每個時期每個非遺工作者的責任,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保持著一顆保護傳統文化的初心,使非遺融入旅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全民享受保護成果,使非遺手藝代代相傳,開創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渭南市文化藝術中心)
參考文獻
[1] 孟嘉:《“點軸系統”理論視角下山西省體育非遺元素融入旅游資源探析》[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20年第36期,第102-105頁。
[2] 朱智:《湖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年第22期,第62-65頁。
[3] 董寶玲、王馨、李忠奇:《旅游創意教育的專業認同關聯模型研究——以“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為例》[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20年第3期,第95-100頁。
[4] 林逸寧:《文旅融合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行——以福州非遺文化保護為例》[J].《大眾文藝》,2020年第8期,第19-20頁。
[5] 余秋梅、劉洋:《海南崖州民歌的民俗文化旅游價值研究》[J].《中國市場》,2020年第8期,第75-76頁。
[6] 何晶勃:《文旅融合背景下夏河縣非遺旅游產品創新探索》[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6期,第79-85頁。
[7] 楊紅:《非遺與旅游融合的五大類型》[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0年第12期,第146-149頁。
[8] 王瑛:《岷江上游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設計研究》[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36期,第90-94頁。
[9] 姚莉:《“文旅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機遇與挑戰——以玉屏縣侗族非遺為例》[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34卷)第7期,第47-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