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玥婷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日益擴大,對自然資源的破壞也日益顯著,同時隨著生態文明的發展,生態倫理文化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生物的保護意識也逐漸增強,自然生物有自己的環境權,即表現在擁有自己生存權利的尊嚴和受到保護的權利。
【關鍵詞】自然生物;生存;環境權
一、自然生物的現狀
全球環境問題及生態危機從以下一些數據和事實我們就可窺見一斑。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動植物物種消失的速率較過去6500萬年之中的任何時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約每天有100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20世紀以來,全世界哺乳動物中3800多種中已有110種和亞種滅絕,另外還有600多種動物和25000余種植物正瀕臨滅絕。生態學家指出,迄今為止,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損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復至少要一億年以上。水污染使人類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據統計有17億以上的人沒有適當安全飲用水供應,30多億人沒有適當的衛生設備。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項調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導致的死亡人數達2.5萬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亞因植被破壞、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災使得100萬人因饑餓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陸12個國家持續旱災,使得約3500萬人瀕臨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國古文明中心的發源地--黃河,目前年斷流最長達227天,與此同時,長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積加速,湖體面積和容量正逐年銳減,洞庭湖1825年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1949年減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時湖面面積僅為2653平方公里,據此縮減速度,洞庭湖將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時間內成為又一個“羅布泊”,從中國自然地理圖冊上消失。目前,長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今年我國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發生的歷史上罕見的沙塵暴天氣,再次使得中國人感受到了環境破壞程度之深和距離之近。
全球環境惡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經濟損失。據估計,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人民幣,這相當于20個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僅1998年長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600億人民幣,而每年全世界因環境污染和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低于2.5萬億美元。因此,生態學家指出地球生態系統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全球十大環境問題已直接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續發展,生態危機已經超越局部區域而具有全球性質,來自于生態危機的威脅,已遠遠超過戰爭、瘟疫,保護地球家園已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二、自然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人類不僅是社會的人,同時也是受自然環境限制、約束的人。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觀點,特別是到了近代社會,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往往把自己擺在自然的對立面,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針對這種觀點,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隨著自然科學的大踏步前進,“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后果。但是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而那種關于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來,人不是處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產物和組成部分。他講的人與自然的一體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為自然的產物并始終歸屬于、依存于自然的屬性。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只是注意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近的后果,而對較遠的后果缺乏認識;等到這種較遠的后果經過積累而變得相當嚴重時才引起關注,最終造成巨大損失,甚至難以治理和挽回。人類總是在破壞自然之后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看到現在自然環境的狀況,人類深深意識到了自然生物對我們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尊重大自然,尊重生物,和自然和諧相處,這不是簡單的說說,而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需要人類共同的努力,同時要善待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要樹立大價值觀念,即在評價一切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時,不僅要考慮其經濟價值,而且要考慮其生態價值;不僅要考慮眼前價值,而且要考慮長遠價值;不僅要考慮從自然中所得,還要考慮如何回報自然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展。
三、各國對自然生物環境權的保護
例如目前,在一些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某些動物在道德和法律上的權利已經確立,動物福利在一些國家關于動物補給,動物飼養,動物貿易的相關法律中早已確立。1809年,一位英國勛爵再國會提出一項提案,要求禁止虐待馬,豬,牛,羊等動物。1822年,“人道主義者”馬丁提出的禁止虐待動物議案真正獲得上下兩院的通過,這項議案叫做“馬丁法令”。這是世界第一個反對虐待動物的法律,它首次以法律條文的形式規定了動物的利益,被認為是動物福利保護史上的里程碑。“馬丁法令”對世界其他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現在,世界上已有一百多個國家制定了《禁止虐待動物法》。2002年5月17日,德國下議院以多數通過修憲案,在憲法中明文保護動物權。這是一次將動物放在與人一樣平等的位置上,并以憲法的形式確定下來。2005年意大利都靈市會議通過了一條新法律,每天遛狗怒道三次的狗主,將被處以最高可達650歐元的罰款,根據該法規定,人們可以騎自行車遛狗,“但不能把動物搞得太過疲勞”,意大利以熱愛動物的國家自居,流浪貓在許多常識都受到法律保護。動物權力擁護者提出了包括實驗動物在內的動物,擁有五項自由權利:不受驚嚇和壓抑的自由;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的自由;正常進食的自由;舒適的自由;正常行為的自由。
四、我國應尊重自然生物的環境權
在前面已經提到了我國自然生物的現狀,我們看到了我國自然環境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保護自然的生態利益,尊重自然生物的環境權,在我國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保護人類的財產與保護野生物種和森林具有本質的區別,建立自然的權利有助于恢復自然生命的價值和利益,關心野生生物的利益和需要,限制對野生生物的迫害。二是改變人對自然的關系,特別是人對地球生態系統的關系。人對自然的關系不僅僅是利用的關系,更重要的是相互依存關系,共存共榮,協同進化。我國是既是一個資源大國,也是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更應該注意對自然的保護,應該使自然客體不僅作為人的財產或環境而受保護,而且作為擁有自流和山脈保存擁有利益的人代表它們行使權利,使對森林,溪流,山脈保存有自己利益的群體不僅可以自己對森林的這種利益需求而介入,而且可以作為森林的代理人去實現對森林的保存,進而間接的實現自己的利益。另外,賦予自然物體法律主體資格,有利于運用民事法律保護自然物體,既有利于助于防止破壞,也可以籌集保護經費,以實現生態環境的健康。同時應該把動物當做一種自然生物對待與作為人類倫理和法律主體對待的關系。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權,只有保障它們生存的權利,它們才會有環境權,也只有這樣,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相處。總之,我國加強保護自然生物刻不容緩。
人類作為一種生物當其他生物威脅到自己的生命健康,財產安全時有權進行自衛,同樣,作為自然界,其他生物在受到人類的迫害時也應該有保護自己的權利和受到尊重的權利。自然生物具有與人類同等的環境權,自然生物有生存權,這就是它們享有環境權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C].人民出版社,1995.
[2]葉平.構建并尊重自然的權利[N].中國環境報,2004-10-12.
[3]白平則.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構建——環境法基本問題的研究[J].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4]白平則.自然資源產權與資源環境生態效益[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4).
[5]周訓芳.環境權論[M].法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