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建
【摘 要】法律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現象緊密相聯。法離不開政治,政治離不開法。法律與道德二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法律文化的載體,文化精神影響著法律的運作與演化。
【關鍵詞】法律;政治;道德;文化
一、法律與政治
法與政治都屬于上層建筑,都受約和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關系,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法離不開政治,政治離不開法。
1、政治對法的影響
法是取得勝利并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它反映統治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要求。政治統治必然影響并且決定法律在政治上的根本屬性。
法的發展進程與政治的發展變化有著直接的密切關系,法的發展必須得到政治的認同和支持。
政治是影響和制約法實現的重要要素。政治清廉與政治腐敗對于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實現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2、法對政治的作用
政治體制是指政治權力的結構形式和運行方式。如果說在集權型結構中,法的被需要還只是作為人治這種權力運行方式的點綴或輔助的活,那么在分權型結構中,權力的配置和行使皆須以法為依據。
法對于國家機構、政治組織、利益集團等政治角色和活動的程序性和規范性控制,以及20世紀初期開始的政黨法制化趨勢,都表現法對重要政治角色行為控制、調整的必然和必要。
政治運行的規范化,政治發展中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政治體系的完善化,離開法的運作都無從談起。
二、法律與道德
在當代社會主義中國,法律是進行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要條件,二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共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政治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需要,社會主義道德的先進性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本質體現。
社會主義法律對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支持與維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法律鼓勵道德行為,通過法律實施鼓勵道德行為體現在我國法律實施的各個環節之中。如《民法通則》第7條將社會公德提升為法律原則;第83條通過法律規定提倡社會公德;第93條補償公民因維護社會公德而遭受的損失的無因管理制度等等。
在當代世界,法律作為社會調控的主要方式,在社會上享有至上的權威地位。同時,法律是一種規范化與制度化的社會意識,也是一種客觀化和權威公的社會意識。社會道德觀念一旦通過國家的立法活動轉化為法律規范,就會借助于法律的形式在社會上廣為傳播,成為在名義上代表社會利益的國家意志。社會主義法律是傳播社會主義道德觀念的重要手段。1954年《憲法》的制定,極大地鼓舞了廣大人民參政熱情與參政意識。《婚姻法》的制定與實施,從根本上否定了“男新尊女卑”的封建家庭道德觀念,確立了“男女平等”觀念。1999年《憲法修正案》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基本治國方略載入憲法,“依法辦事”成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遵守法律”成為衡量社會成員道德素質的基本標準。“守法光榮,違法犯罪可恥”的道德倫理觀念在社會的傳播,有力地克服了我國傳統文化中法律虛無主義的消極影響,為我國建設法律國家和法治社會構筑了社會道德倫理基礎。
三、法律與文化
法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法既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法的演化和建構會深深地打上文化傳統的烙印,在今天建設法治國家,我們不能忽視傳統文化、新傳統文化以及西方法律文化對我們法律制度產生的巨大影響。
法律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任何時代的法律都會打上時代文化的烙印。法律觀念、法律結構、法律深化和一個時代的文化氛圍同呼吸、共命運。法律也依賴于其他社會領域的功能運作,而其他社會領域的運作因此就可能包含著某種具有規定性的文化精神,影響著法律的運作與演化。
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法律具有強烈的倫理色彩,中國古代法律的文化特點就是重視倫理秩序,強調刑法在對違反倫理規范和維護等級秩序的意義,并且把法律當成一種權力技術,而最高統治者自身不必遵守法律,法律是用來統御臣民的。中國傳統法律存在獨特的文化特征:
歷朝歷代法律都會根據官員的級別賦予特別的優待,漢有先請之制,貴族既六百石以上官吏有罪,須先請方得逮捕審問。宋神宗規定,品官犯罪,按察之官并湊劾聽旨,毋得擅捕系罷其職。明清二代,八議者犯罪,官吏不能擅自逮捕,須先將所犯事情實封奏聞取旨,奉旨推問,才許鞫問,若奉旨免究,則作罷論。1 可見,與普通人不同,官員和貴族犯罪,須先奏請皇帝批判,才可以逮捕。自唐代以來,法律明文規定,官僚犯罪,不受刑訊逼,只能根據三人以上的證供定罪,而且對擅加拷訊的官吏還加以有罪處罰。在唐宋,官吏犯罪在刑事處罰上,根據官階高低還有減免,可以用官階來抵消刑法。如果抵消之后還有剩余官階,還可以留官等用。這種“官當”制度確實為中國傳統法律頗為鮮明的特色之一。法律對不同級別的官僚所規定的待遇差別,反映了傳統中國是一個等級觀念濃厚,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
在法制度上,是禮法合一。禮是一種抽象倫理規范,禮在中國傳統社會直接構成了法的內容,“出禮入刑”、“明刑弼教”就是古人對作為倫理規范在法中的地位的認識,法律本身就是一種倫理秩序,法律和道德不分。中國傳統法的結構就是以家族倫理的等級體系為基本格局,或者說以費孝通所說的“差序格局”來界定權利和義務。在這個格局中,處于中心的主濁宗族倫理中的最高等級身份,然后根據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界定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大小。高等級的親屬如果侵犯低等級的親屬,法律一般不予處罰,即使處罰也比普通關系輕得多,相反,如果低等級的親屬侵犯高等級的親屬,處罰要比普通人之間的侵犯在生得多。古代刑法鼓勵親親相隱,禁止親屬相互告發,也不要求親屬在法庭上作證,法律對子孫告發祖父母和父母處以重刑。
在法符號上,法律是權力的象征。法律是控制臣民的一種手段,而絕不是為了保護他們的個人權利,中國古代社會的法沒有現代法治國家法律中的權利內涵。作為一種權力技術,法僅限于刑法。縱觀古代社會的律法,不論對于現代社會意義上的刑事犯罪,還是民事侵權,都一律處以刑罰:限制自由、摧殘肉體或者發配邊遠。對于法在中國傳統社會的權力意義,韓非的一段話很有代表性“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君無術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 2可見,在中國傳統上,法不是與“術”、“勢”等同的“帝王之具”。盡管韓非還說過“法不阿貴,繩不繞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貴匹夫。” 3但是我們會發現,不論法家思想是如何強調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有一個始終是不受法律約束的,那就是帝王。只要有一個可以任意妄為,就會敗壞整個體制。
注釋:
1 瞿同祖.瞿同祖法學論文集[C].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229,230.
2 《韓非子·定法》。
3 《韓非子·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