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璐
【摘 要】在北宋時期封建社會里,宗教祭祀活動是社會各階層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它表達著人們的精神信仰,無論是當時的統治者宋太宗,還是士農工商,都不惜花費巨資來構建宗教祭祀建筑。開封鐵塔又稱“開寶寺塔”,始建于太平興國七年,建成于宋太宗端拱二年,謂之“福勝塔”,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是宋太宗用來供奉吳越國進貢的阿育王佛舍利用的。1049年宋仁宗重新修建了開寶寺塔,由福盛院改到了上方寺.為了防火,材料由木料改成了磚和琉璃面磚,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鐵塔。
【關鍵詞】開封鐵塔;印度佛教;宗教;祭祀;北宋
在北宋時期,社會文明主要是以農業文明為中心的,自耕自足的生產生存方式,形成了當時的中國人講究現實利益的心態,因而產生了人們對宗教的推崇與崇拜,佛教的傳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態度。
一、北宋時期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佛教傳入中國,是中國與國外的文化交流上最重大的事件,也對當時中國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佛教最初到達中國是在漢朝,史書上記載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在魏晉南北朝時得到很快的傳播及發展。到了北宋時期,在中國文化強大的融合能力之下,開始逐漸從最初的探索生活的意義空間向具有神論色彩的民俗佛教過渡。
在北宋時期的社會里,宗教祭祀活動已經成為社會各階層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精神信仰。佛教為了在中國立足,由僧人將佛教教義理論通過口耳相傳,或是經文注譯,或是與士大夫和統治階層中布道,培養最初的信眾,然后推及其他層面,深入社會中去,影響人們的生活、思想、詩文、價值觀等。士大夫與僧人相互交流,佛學與儒學相互交融、相互吸收、彼此貫通,佛學儒學化,儒學佛學化。與其說佛教在北宋時期由盛轉衰,還不如說是佛教在這一時期日益世俗化、中國化了,戴上了中國特色。
在北宋時期,統治者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直接或間接地利用佛教,“佛教的發展與以皇帝為首的封建中央集權的朝廷、各地儒者士大夫的支持有密切的關系。”如果說儒學是其統治的左手,那么佛教在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其右手。唐太宗也曾對佛教的這一作用進行認同,“皇帝道葉金輪,心居黃屋,覆燾恨方,舟航三屆。欲便云和之樂,公法鼓而同宣。歌頌之聲,隨梵音而俱遠。”其中的金輪、法鼓都是佛學用語,他提出佛教在維護統治方面的重要性。歷代統治者都看到了佛教的可利用性,北宋統治者也不例外。
宋太祖趙匡胤對佛教的高度重視可以從以下兩件事情看出來:西元九六○年,一位滄州僧人由西域返回中土,宋太宗親自接見了他,并且還贈送給他紫色袈裟和大量金幣;又過了兩年,一百多名僧人集體向宋太祖提出請求出游西域,宋太祖一如既往的給以鼓勵并且送以經費。宋太祖身邊的大臣擔心他崇佛過度,反誤了朝廷大事。只有宋太祖的弟弟趙光義(后來的宋太宗)比別人機靈,他猜透了自己哥哥的心思。趙光義對宰相趙普說:“浮屠氏之教,有俾政治,達者自悟淵微,愚者妄生誣謗,朕於此道,微究宗旨。”
北宋政權的建立者趙匡胤是武將出身,因害怕再有“陳橋兵變”威脅其統治,曾“杯酒釋兵權”,因而在統治期間格外推崇佛教,還設立經院來專門翻譯佛經。把佛舍利供奉在東京的滋福殿中,后來又命人在城內開寶寺的福圣院中修建了當時被稱為“京城之冠”的13層木塔,用作供奉,這座就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開寶寺塔,也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鐵塔的前身。趙匡胤本身也是對佛教有著信仰的,為了鞏固社會上的崇佛環境,所以才會對吳越國進貢的阿育王佛舍如此重視。
二、鐵塔的建造和特點
趙匡胤從吳越國掠奪來的財物中,有一件是佛祖舍利。開封鐵塔的出現,就和這舍利有關。佛祖舍利抵達東京(現在的開封)后,宋太祖起初將其供奉在都城內的滋福殿中。太平興國七年(西元九八二年),宋太宗決定在開寶寺福勝院內建一座木塔,以安放舍利。西元九八二年,宋太祖決定重新修建一座塔,用來安放舍利。就這樣,開封鐵塔的母體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宋太宗最終決定選用吳越國木工喻浩來建造開寶寺塔。宋太祖選用木料建造開寶寺塔,木質材料的建筑具有易損壞,易燃的缺點,在開寶寺塔建成的五十六年后,木塔遭遇“天火”焚毀。千年前喻浩造木塔的情形,我們也只能從前人記述中略知一二了。歷時八年,木塔終于建成。塔八角十三層,高三百六十尺。多年之后,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記述:“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人怪而問之。”浩曰:“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百年,當正也”。不過,開寶寺塔僅存在了五十六年就遭焚毀了,遠遠不到百年,所以喻浩所說的“吹之百年,當正也”也就無從驗證了。
時至今日,鐵塔屹立如故,歷經多年電閃雷鳴、狂風暴雨甚至洪水沖刷,鐵塔都沒有損壞。從建筑藝術上講,鐵塔可稱上是一座非常完美的巨型藝術品。遠望,鐵色琉璃瓦遍飾全身,色調具有鐵打銅鑄的深厚氣質,而且整座塔身上下收分比例協調自然,視覺差比例勻稱美觀,氣勢驚人。而走近細看,遍身裝飾都是琉璃浮雕藝術品,各種花紋磚有50余種,有佛像磚,有菩薩、飛天、五僧、立僧、供養人、伎樂等;有動物圖案磚,有獅子、云龍、降龍、雙龍、麒麟等;有花卉磚,有寶相花、海石榴花、蓮荷花、牡丹花、芍藥花等,還有瓔珞、流蘇等裝飾花紋磚。而在挑角、拔檐、轉角等處采用各種藝術裝飾磚,有嬪伽、麒麟、套獸、云龍貓頭、重檐滴水等,共20多種,如每一個挑角處都是人頭鳥身的嬪伽領頭,后有獨角脊獸,下面是蟬肚老角梁伸出套獸頭,套獸口含風鈴,勾列出非常美麗的曲線。可以說每塊磚都是做工精細、栩栩如生,非常完美的琉璃藝術品。
三、總結
佛教作為一種奇特的文化形態,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至兩宋之后,已進入其實踐和滲透階段。佛教文化不僅在民間的推廣,北宋士大夫與禪林的交游也更加密切,而佛教在思想、學術、文學、心態諸角度對文人的影響也愈益明顯。宋太祖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來修建開寶寺塔,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北宋統治者對佛教的重視。
北宋時期的建筑大師、能工巧匠吸收了古印度的佛教藝術,并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建筑精華而創造出獨具特色的中國式“塔”,開封鐵塔就是其中之一。
雖然今天的鐵塔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宗教意義,但它畢竟還聳立在那里,是建筑史上的奇跡,這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并且已經成為了游覽勝地,成了中原文化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如擎天玉柱聳立在開封城東。為我們今后研究北宋時期的佛教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體資料。
【參考文獻】
[1]王志.圖說中國文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66-86.
[2]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107-110.
[3]百度百科.開封鐵塔、鐵塔公園[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91618.htm?fromId=54796
[4]張煜.心性與詩禪——北宋文人與佛教論稿[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9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