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蘇雅
摘 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其價值取向決定國家未來的價值取向。作為體現(xiàn)中國革命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zhì)和精神脈絡——“革命文化”蘊含的如紅船、井岡山、長征、延安等革命精神,對培育青少年愛國情懷、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具有現(xiàn)實價值。當前,將革命文化中蘊含的中國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還存在主體認識不足、內(nèi)容形式單一等現(xiàn)實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只有強化主體認知、精煉內(nèi)容、豐富方式、強化踐行,才能促進“革命文化”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有效聚合,培育學生中國精神。
關鍵詞:革命文化;高中思想政治課;融合;路徑
中國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6-0025-02
新時代,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纳鐣髁x合格建設和接班人。青少年,尤其是高中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急需科學理論、偉大精神和豐富經(jīng)驗的培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而革命文化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人民在中國革命、建設偉大實踐中形成特殊文化,內(nèi)涵豐富,可以為高中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最好的營養(yǎng)劑。
一、“革命文化”的內(nèi)涵與時代價值
“革命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領中國共產(chǎn)黨和人民走向勝利的信仰與精神力量,是中國革命事業(yè)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帶領中華兒女走向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支柱。新時代,只有立足當下,深刻剖析“革命文化”中蘊含的革命精神,遵循“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原則,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才能使其適應當代實際,發(fā)揮精神引領的價值。
(一)強精神之“鈣”:堅定理想信念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當代高中生,作為民族偉大復興的后備力量,肩負著時代的歷史重任。他們的成長成才,離不開科學理想信念的指引和支撐。只有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才能知曉自己為何出發(fā)、前往何處,才能只爭朝夕、不畏艱難、刻苦學習,為中國夢實現(xiàn)奮勇前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戰(zhàn)亂頻仍、歷盡磨難。面對民族危難,無數(shù)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奮勇前行,但都未能救中華民族于水火。中國共產(chǎn)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義無反顧扛起了民族復興的大旗,帶領中國人民走上復興之路,形成“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理想信念。作為革命文化的靈魂,“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理想信念不僅是革命文化的生成邏輯,更是革命文化的獨特魅力。加強革命文化教育,就是要將革命文化中蘊含的不畏艱難、不懼犧牲、“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作為青少年成長成才的“營養(yǎng)劑”,用它們補足精神之“鈣”,為青少年將來堅守夢想、奮力向前奠定堅實基礎。
(二)提實干之“能”,練就實干本領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連續(xù)奮斗。當代高中生只有刻苦學習,練就真本領,才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建設的后備力量和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靶邪倮镎甙刖攀?,民族復興的道路是長久的,是曲折的,這就意味著民族復興大任擔負者必須練就成事的本領才干。根植于中國革命實踐的革命文化,是在艱苦卓絕的中國革命中形成優(yōu)良傳統(tǒng),不僅蘊含崇高的精神財富,而且也凝練出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既有“開天辟地、敢為人先”“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大膽創(chuàng)新、實干巧干的寶貴經(jīng)驗,也要勇于糾錯、善于總結。這些經(jīng)驗和總結對引導高中學生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認識自己、檢視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身本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強使命之“責”:強化擔當意識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xiàn)是奮斗出來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擔當。作為民族復興大任的未來接續(xù)者——中學生只有具有敢于擔當、樂于擔當和善于擔當?shù)囊庾R,才能在挑戰(zhàn)和困難面前,化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具有敢于擔當、樂于擔當?shù)男袨楹蜕朴趽數(shù)闹腔郏嬲蔀槊褡鍙团d的堅定者、奮進者和搏擊者。中國革命的“革命理想高于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大公無私、敢于犧牲、勇于奉獻”“艱苦奮斗”等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命脈和靈魂,是民族的精神標識和價值信念。加強革命文化培養(yǎng),不僅可以強化精神引領,堅定理想信念,還能激發(fā)情感認同,增強擔當?shù)囊庾R和勇氣。
二、“革命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一)革命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存在的問題
1.教師教學方法單一
傳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的革命文化,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條件;引導高中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增強高中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1]。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是為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但現(xiàn)在的教學理念出現(xiàn)偏差,更多關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因此教師為提高學生成績更多運用得的是傳統(tǒng)的講授法。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積累更多的知識點,但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造成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足。
2.學生認識不足,學習偏向趣味性
首先,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對革命文化認識只是淺顯停留在表面,知道的革命文化知識只是備考階段所強制性背下來的知識點,知識點以外的拓展與延伸并沒有具體把握,其余知識只停留在自己的經(jīng)驗階段。其次,革命文化的學習是長久積累的過程,不僅是對知識的理解,更是系統(tǒng)學習革命先烈的品質(zhì),但學生對于課堂上革命文化內(nèi)容的學習,只是停留在教師講歷史事件的趣味中,并沒有參與,降低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革命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問題的原因分析
1.教師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
中國共產(chǎn)黨立志于中華民族的千秋偉業(yè),用極大的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確保黨的事業(yè)薪火相傳。革命文化是革命實踐的產(chǎn)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是我們偉大事業(yè)的永續(xù)動力。高中政治課教師擔任著教書育人的工作,培養(yǎng)高中生的革命精神,讓青少年懂得自力更生[2]。但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認為自己只是負責教教材,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以提高學生成績,其他實踐活動和他們無關。
2.教師缺乏課程資源開發(fā)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fā)表講話,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因此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作為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重要理念,首先,應該把課程資源的利用積極投入實踐教學中。教師只是把革命文化音像視頻、文化資料羅列在課堂上讓學生欣賞,并沒有對學生進行革命文化的升華教育[3]。其次,高中政治課教師對學生的教學只為完成教學任務,完全依附于教材、教學大綱、參考書,更多的是把考試內(nèi)容進行講解,對于教材的延伸只流于表面,使學生只在意考試內(nèi)容,取得高分,而忽略背后的深層次含義。他們認為課程資源開發(fā)是教育專家的事情,自己只是把教材內(nèi)容教給學生,只要完成教學任務就好。
3.學生學習缺少主體性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目前,學生對于革命文化的學習依舊停留在不聽課、聽課記筆記不思考、勤思好問三種模式下,應該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理解、尊重學生,激發(fā)學生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覺、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成長成才。只有落實學生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自覺性,才會使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zhuǎn)變,才能讓學生主動思考和鉆研教師授課內(nèi)容。
三、革命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的主要對策
(一)轉(zhuǎn)變觀念,提高專業(yè)素質(zhì)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任務。葉圣陶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說明了教師對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教學應從教師的“獨臺戲”轉(zhuǎn)變?yōu)閹熒摹皩κ謶颉保诿裰髌降鹊膶W習氛圍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的主體性。除正常的教學工作以外,教師還承擔著對學生品格、思想方面的引導作用。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是教學實踐活動的基礎,擁有廣博的知識和文化修養(yǎng)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如果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不夠,革命文化知識的運用也就無從說起,因此教師要利用各種途徑來提高專業(yè)素質(zhì),開拓視野,提升教學魅力。
(二)健全機制,強化激勵
在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堂時,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沒有充分建立,因此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應從多方面入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不是填鴨式的教育,而是讓他們感受到學習革命文化的喜悅。長期以來對于學生的評價機制都體現(xiàn)在期末成績上,對于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要求不夠,因此在評價機制上應貫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例如:重視階段性評價,在課堂中設置小組活動,對于積極參加活動的學生在平時成績中加十分,在課上對積極發(fā)言的同學給予表揚。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勤思、好問,在活動中提高革命文化的學習能力。
(三)深挖教材,豐富教學形式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中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是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因此對學生的教育不能僅停留在智育上,還應關注到美育、德育等方面的發(fā)展。教師不能只是帶領學生為學習教材而進行學習,不光關注考試要點而且要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形成自己的理解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yǎng)學生理解教材、運用教材的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觀念。
革命文化的教學更多體現(xiàn)在傳統(tǒng)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下,對學生進行理論教育,學生沒有自己的思考,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在信息時代快速發(fā)展的條件下,首先,可以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枯燥,在教學中融入圖片、音頻等快速抓住學生眼球,而且信息化可以隨時拓展學生想知道的有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參與感與理解程度。其次,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可以帶學生去參觀博物館,不僅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理解,而且可以感受革命先烈精神,努力提高自身能力[4]。提高教學的時效性,有助于推進中國夢的建成。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30-237.
[2]高瑩瑩.淺析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J].新西部,2018(21):141-142.
[3]張超.紅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9.
[4]王旭利.紅色資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7.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