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樂
摘 要:本文以高職院校為例,對其轉型升級的人才培養的路徑進行了分析和探討,通過凸顯辦學特色、對接崗位標準、關注政策紅利等有效的轉型升級手段,推動了學校辦學機制、師資力量以及教學模式等的升級發展,促進了學校教學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學校;轉型升級;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6-0090-02
基金項目:2019-2020年度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職業教育研究重點資助課題“新升格高職院校加快轉型升級的實踐研究”(XHZDZZ2019016)
一、高職院校加快轉型升級的背景和使命
對于國家而言,學校的發展水平代表了國家的發展水平以及發展潛力。2015年,我國教育部聯合多個部門,提出了統籌推進上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戰略決策,標志著“雙一流”建設的正式開啟;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應該進一步加快“雙一流”建設;2019年2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以及《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并在文件中提出了新的系列性目標,如“分類建設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學校”“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等,要求在今后一段時間內,能夠實現高職院校的轉型升級工作[1]。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活動會受到經濟、文化、資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轉型升級需要考慮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具體來講,新時期,高職院校加快轉型升級的使命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破解辦學機制困境;二是彌補教育體系缺陷;三是實現雙師隊伍建設;四是推動課程體系改革。無論是高職院校教學轉型升級還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課程改革都是其中的難點所在,學校應該結合新型產業人才發展的要求,面向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建立起項目化的課程體系,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確定好課程主線,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強調校內和校外的優勢互補,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養[2]。
二、高職院校轉型升級的具體路徑
(一)凸顯辦學特色
高職院校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應該將自身的辦學特色凸顯出來,強調地方政府、行業企業與教育機構共同辦學,實現辦學資源優化配置的同時,也可以對學校的辦學活力進行強化,推動學校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規格的轉型升級。共建學校能夠享受來自政府和企業的雙重優勢,將其在產業規劃、技術研發、經費籌措、實訓基地建設以及學生就業等方面的優勢切實發揮出來,提高辦學活力,逐步形成政府投資管理、學校強化教學、企業構建育人平臺的動態均衡治理格局。借助政府與企業共建的方式,高職院校能夠將企業扶持與政府支持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人才共育、責任共擔和成果共享”的機制[3]。
(二)對接崗位標準
高職院校應該結合專業的特點,主動對接企業崗位標準,將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生產任務轉化為“工學交替”項目,進一步推動自身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升級,同時也應該立足具體生產項目,加大課程改革力度,通過校企協同的方式對專業核心課程進行開發。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對接先進技術和生產現場,借助典型的工藝來對課程內容進行改革,推動課程設計與崗位標準、課程內容與典型工藝、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相互融合,借助優質的課程體系,加快學院課程建設,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
(三)關注政策紅利
高等教育體系是一個完善的人才培養系統,需要對外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內協調學校發展需求,在層次上存在高低之分,結構上也體現出了顯著差異,高職院校應該立足社會發展需求,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進行培養,加強與高職院校的聯系,提升高等教育系統服務經濟社會轉型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高職院校可以借助地方政府的政策紅利,創新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模式,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專業人才[4]。
(四)培養雙師隊伍
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社會服務功能是核心所在。學校可以在內部建設教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打造技術研發與服務的合作,推動技術研發、實踐教學、大賽培養以及師資提升的一體化,面向社會發展需求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對學生的技能特長進行培養。同時,學校可以在外部建設企業工作站,經由互派互聘的方式,引導教師到企業頂崗實習,加快專業實踐、專利申報以及科技研發工作的步伐,幫助企業解決一些技術疑難問題,加快雙師能力建設,對學校的雙師隊伍結構進行優化。
(五)形成服務優勢
一是應該關注地方社會需求,對專業進行適當的調整。高職院校應該梳理服務地方的意識,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出發,做好專業的設置和調整,提升專業結構與地方產業結構的適應度,構建起能夠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契合的專業結構體系。二是應該關注產業升級要求,對學科布局進行優化。學科布局的優化是一個動態性過程,高職院校應該從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出發,凝練學科方向,優化資源配置,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來推動學科機制創新,優化學科結構[5]。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發展急需同時具備一定基礎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以“應用型”辦學定位為核心,拓展學科專業覆蓋面,打造出梯隊結構合理、研究特色鮮明、學術氛圍濃厚且能力突出的應用型學科結構體系,形成能夠適應區域經濟轉型升級需求的學科建設格局。三是應該關注地方重大戰略性需求,形成新的協同創新生長點。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戰略性需求,高職院校應該主動融入到自主創新體系中,參與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為品牌形象的塑造提供技術支撐。四是應該構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行業與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是高職院校進行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核心依據。而從目前來看,我國存在一種古怪的社會現象:一方面,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不斷增長[6],就業難度大,很多大學生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企業無法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導致很多崗位出現了工作人員空缺的情況。分析原因,主要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存在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問題,一些畢業生因為專業的實踐能力相對較弱,無法很好地滿足現代企業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圍繞行業企業需求,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其綜合素質也就顯得非常重要。高職院校應該立足行業企業需求,借鑒一些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起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在對培養目標進行設置時,應該強調面向各行業一線,培養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強調能力為本,個性化成才。
(六)找準著力節點
高職院校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個體技術服務多,協作抱團服務少,小項目小促進多,高水平高效益少等。對于這樣的情況,學校應該從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角度,找準著力節點,促進自身服務水平的提高[7]。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一是應該轉變服務方式。對校內校外的資源進行整合,建立起創新平臺和創新團隊,將科研團隊的集群效應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同時也應該借助優勢學科來形成優勢攻關能力,打造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備較強影響力的科研團隊,提升科研競爭力。二是應該轉變服務項目。學校應該主動與地方企業進行對接,拓展合作方式及合作渠道,借助系統設計策劃等方式,在項目聯姻、科技攻關、成果孵化等方面實現全面化的校企合作。這個過程中,應該主動對接區域行業產業,對區域產業鏈應用型技術開發以及關鍵性技術研發等方面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在實現高職院校自身轉型升級的同時,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系統化支撐。三是應該轉變服務成果。服務成果應該從原本“量的擴展”向著“質的提升”方面轉變,圍繞區域發展戰略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強調標志性科研成果的培育,做到“攻關大項目、催生大成果、爭創大效益”,對學校自身的科研實力和成果轉化水平進行強化,在提高服務成果質量的過程中,形成相應的品牌效應。四是應該轉變服務資源。學校可以借助國際合作為自身的轉型升級構建新的技術交流平臺,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在創新的同時對課程體系等進行拓展,將自身服務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7]。
(七)強化學科特色
一是應該推動學科鏈和地方產業鏈的對接。學校應該圍繞地方經濟發展戰略,立足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對自身的學科結構進行優化和完善,明確學科發展方向,強化學科與地方產業互動,借助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與滲透,形成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服務的重點學科群,圍繞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推動學科方向的凝練,在學科和地方產業之間形成良性互動。二是應該強調學校與行業企業的對接。高職院校應該立足地方,面向行業,依托企業,借助校企合作來提升自身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貢獻力。從目前來看,校企合作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開始朝著多領域、立體化、高層次的方向發展,比較常見的合作類型包括戰略協作型、合作公關型、聯合申報型和定向培養型等,高職院校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校企合作類型,保證校企合作的效果。三是應該實現共享海外智力與服務地方經濟的對接。學校需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強化國際交流合作,不斷吸收先進的辦學理念,對人才培養視野進行拓展,借助國際眼光來對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進行分析。
三、結語
總而言之,新的發展環境下,我國高職院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面對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等帶來的全新挑戰,以實現產業需求側與人才供給側匹配為目標,學校應該樹立創新發展理念,以特色專業群建設為抓手,推動人才培養、師資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提高,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服務,促進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孫治國,等.中心城市電大生存發展與轉型升級的思考——基于某中心城市電大教師的視角[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9(6):23-28.
[2]劉斌.水利類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探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5):125-126.
[3]殷建國.基于產業轉型升級的技工院校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9(14):84-85.
[4]歐陽恩劍.高職院校轉型升級發展的路徑與實踐——以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轉型發展為例[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9,9(4):1-6.
[5]李北偉,賈新華.基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優化策略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9(5):104-108.
[6]包凌烽.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中職汽修專業建設發展趨勢[J].汽車維護與修理,2019(10):43-44.
[7]王應標,莊衛軍.新形勢下校本教研轉型升級的路徑探尋——以江蘇省清江中學的實踐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9(10):49-52.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