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鶴莉 劉猛
摘 要:隨著漢語教學市場的急速變化,行業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院校向市場輸送優質專業人才的問題亟需解決。提升漢教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使學生正確認識行業,正確理解職業,正確定位專業發展方向極為重要。“漢友通模式”漢教專業實習項目,鏈接院校與市場,有效傳遞、溝通雙方的培養與需求信息,及時調整理論轉換實踐操作的培養模式和內容,實現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即可掌握市場對于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自我定位與發展,實現學以致用。
關鍵詞:漢友通模式;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習;專業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6-0114-02
2012年漢友通國際教育根據市場漢語教學人才需求和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狀況,專門設計、研發了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漢教專業實習項目”(以下簡稱“項目”)。經過七年的打磨,項目逐步成熟,培養體系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效果顯著,為市場與行業輸送了優質的專業人才,逐步形成了漢教專業實習領域內特有的“漢友通模式”。
“漢友通模式”的漢教專業實習,實施、指導、評估、監測等各個環節均引入優質的培養理念,先進的評價標準和體系,與市場用人標準緊密結合,同時也不斷提升市場用人考評的科學合理性。“漢友通模式”促進市場漢語教學機構用人發展的同時,與高校地有效溝通也助推了合作院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建設與發展。項目運行七年間累計培養專業學生608名。完成實習的漢教專業本科畢業生中95%選擇繼續本專業相關方向發展,其中89%考研,最終33%的畢業生讀碩士,1%的學生讀博,22%的學生赴海外深造。自2013年起共計79名學生參加漢辦志愿者項目,分布在28個國家進行漢語教學,實現了畢業生大比例留在本專業領域內發展[1]。
一、“漢友通模式”漢教專業實習項目介紹
(一)什么是“漢友通模式”專業實習
漢友通國際教育自2002年起從事來華留學生教學項目,從語言教學到“留學生高考”學科教學,積累了大量的留學生教學管理經驗。2008年起先后與清華、北大合作漢語教師培養項目。2012年與院校合作培養對外漢語專業學生,接收專業學生赴京實習。
漢友通摸索出一套專門針對漢教專業學生從理論到實踐轉化的培養模式。由于該培養模式的獨特性,故稱“漢友通模式”漢教專業實習。
(二)“漢友通模式” 漢教專業實習的特點
1.“伴隨式”培養
漢教專業涉外,除必備的專業知識外,專業人才的言行得當也極為重要。然而,此方面的教育與養成是無法通過院校內的專業學習實現的。“伴隨式”培養是指在實習期間內,按照行業標準,對專業學生進行全面指導培養。
2.注重專業成長的跟蹤、記錄與反饋
所有實習生建檔,存檔15年。自學生申請參加項目起便建立檔案,詳細記錄學生實習期間的專業情況,實習結束將實習情況與問題反饋給院校和實習生,且每年項目組與實習生核實專業發展狀況,并予以記錄。
3.注重“打破”與“重建”
打破學生對專業的誤識,引導學生重新建立專業認識;打破學生對自身專業能力的誤識,幫助學生正確定位,尋找提高專業能力的方式。
4.注重“定制”培養
針對學生個體問題,因材施教。在學生職業發展方向上,予以最適合個人發展的建議與指導,更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才能。
二、“漢友通模式”漢教專業實習項目成果
(一)合作院校情況
2011年至2019年6月,項目組共接觸過82所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高校,到48所院校進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職業化系列講座”,共計123場。從最初的兩所院校,逐年遞增,截至2019年暑期,共有36所院校的學生進入項目完成實習。合作院校正式合作前均對“漢友通模式”進行過大量溝通、了解,并到漢友通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輸送實習生,觀察實習效果后,方正式簽訂合作。“漢友通模式”專業實習對院校在漢教專業建設上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2016年起,隨著全國院校大力招生的推行,合作院校與項目組溝通,共同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導入課》,為學生正確認識與了解漢語教學行業狀況提供了優質信息,效果顯著[2]。
(二)合作院校類型
從合作院校類型看,主要以綜合、師范類院校為主,其次是理工、財經、語言、醫學類院校。不同類型院校的漢教專業實習資源情況各不相同。
綜合類院校的漢教專業實習資源豐富,自身即可完全解決專業實習問題;語言類院校與綜合類院校相似;師范類院校的漢教專業相比漢語言專業的實習資源,明顯不足;理工類院校的漢教專業多設置在外語、文學院或國際學院,相對理工類學科實習資源明顯匱乏;財經、醫學類院校情況與理工類院校情況相似。
綜合、語言類院校資源雖然能滿足專業學生實習,但仍然有學生選擇“漢友通模式”,主要目的是為了拓展專業視野,更多了解市場。師范、理工、財經類等院校學生參加項目實習,是為了彌補校內資源匱乏的問題,實習目的多以接觸、了解、體驗、感悟專業為主。
(三)合作院校實習生數據
截至2019年暑期:累計實習人數最多的院校共有85名專業學生;累計實習人數超過50名的院校有4所;100%完成實習的院校共有17所。累計實習人數最多的院校合作實習年限較長且項目運行穩定。該院校在正式確定實習時間和周期前曾多次嘗試,最終確定了最有利于學生專業發展的時間和周期。前期不斷地嘗試與調整,對于穩定學生專業實習與專業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1.實習生情況
2012至2019年暑期,共計608名學生進入項目,545名學生完成實習,占錄取的90%。以下數據均基于完成實習的545名學生而進行的統計分析。
2.男性實習生
全國院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男性學生占比普遍較低,與市場用人機構對于男性漢語教師的需求形成鮮明的反差。雖然男性專業實習生人數少,逐年呈小幅度遞增,但仍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比較樂觀的是,目前參加項目的男性實習生80%留在了漢教行業內。
3.實習生繼續深造情況
545名完成實習的學生中,已畢業434人。實習生通過“漢友通模式”實習后,重新審視自身的專業定位,考研比例高達89%,考中率47%(41%的學生通過繼續深造留在了漢教行業內),除國內讀研外,9%的畢業生選擇海外讀研;讀研的學生中77%留在了漢教領域內,23%轉向其他專業(其中64%的學生轉向了外語類);繼續留在漢教領域內的學生中67%的學生選擇注重實踐操作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33%的學生選擇漢語教學相關的學術型碩士;選擇攻讀學術型碩士的46名學生,74%選擇“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26%選擇“教育學”。
4.海外教學及志愿者情況
截至2019年8月底,共有79人通過國家漢辦外派到海外以志愿者身份從事漢語教學,最長的三年。志愿者并非漢教專業學生長久的發展方向,但通過志愿者身份到海外進行漢語教學,對于學生深入了解專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目前共有5名學生長期在海外進行漢語教學。
5.就業情況
本科畢業生中6%學生對口就業,進入北上廣深以及海外的漢語教學機構從事漢語教學工作。64%的畢業生從事教育相關的工作。在64%從事教育相關工作的學生中,58%的畢業生分布在全國的公立學校、國際學校任教。
三、“漢友通模式”對院校漢教專業建設的助推作用
(一)解決專業院校、專業教師、專業學生面臨的問題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長期以來從專業院校到專業教師,再到專業學生,一直面臨著各自難以解決的問題。專業學生面臨著三個難題:實踐機會不充分;無法對自身進行準確的職業定位;難以對自身的弱點進行針對性改進。專業教師面臨的難題是教學任務繁重,學生差異大,無法逐一進行深度分析,且缺少市場以及教學信息與數據。專業院校面臨的問題是:學生發展需求多樣;專業實習與市場對接困難;專業學生對口就業困難[3]。
“漢友通模式”專業實習項目為三方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為專業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幫助學生職業定位,提供個性化培養方案;為院校的專業老師提供教學信息,并向其反饋學生專業知識存在的問題;協助院校提升專業建設,提供市場專業人才需求,提高專業學生對口發展比例。
(二)與院校緊密聯系,共同培養優質專業人才
“漢友通模式”專業實習項目與院校緊密聯系,從前期的交流、溝通到項目完成,每個環節都與院校互相配合。與院校共享信息,共同商議培養方案,及時將學生專業問題反饋給院校,協助院校掌握學生專業情況;參與院校專業學生的培養課程,將市場發展動向及時傳遞到院校,促進院校培養與市場用人需求接軌。
(三)助推學生的專業發展,將專業學生留在行業內
“漢友通模式”為漢教專業學生了解漢教專業、體驗漢語教學提供機會,為學生進入職場前提供了緩沖平臺。學生通過參加項目發現自身不足,進而有針對性地學習,提高專業素養,明晰專業發展方向,實現院校專業建設的終極目標——對口就業與發展。
四、結語
“漢友通模式”漢教專業實習項目應時而生,經過七年的打造、磨練與修正,項目逐步成熟。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相比其它專業雖然年輕,但也是一個獨立學科。每一個獨立學科都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涌入并留下來進行持久的研究。如何能惠澤更多的漢教專業學生,培養更多優質的漢語教學人才,讓更多專業學生愿意留在行業內發展,是我們仍在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鄒曉玲.高校外語專業現代漢語教學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9(6):49-50.
[2]郭丹陽.影響對外漢語教學效果的因素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6(2):99-100.
[3]趙春輝.對外漢語中的介詞教學研究[J].現代交際,2016(17):92-93.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