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了高校開展科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提高高校科普地位、加強工作人員培訓、增加財政扶持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在這一進程中我國應完善機制建設、加強人才培養、加大經費投入、強化資源共享并探索創新高校科普工作新方式。
關鍵詞:高校;科普
一、高校開展科普工作所存在的問題
總體而言,我國高校普遍缺乏科普資源系統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這就導致高校在開展科普活動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如部分高校教師缺少相關培訓、校內相關經費投入不足、對于科普工作的重視程度過低,這些皆大大阻礙了高校開展科普教育活動有效展開。
具體而言,其一面臨現在的5g時代下云端技術、新媒體手段的發展,我國部分高校開展科普教育活動仍停留在科普形式簡單、科普手段單一的傳統模式上,以至于高校科普資源無法注入新活力,最終導致高校科普工作落后時代潮流、缺乏實踐創新、工作效率普遍不高。如:高校科普網絡平臺建設很多還停留在相關活動的新聞報道紙質化辦公的階段。另外,由于高校媒體策劃者缺乏新理念以適應時代的發展,科普作品鮮有佳作。少許媒體只注重學校的經濟名譽,忽視了科普的公益性原則、違背了科普的宗旨。
其二由于缺乏相應的激勵政策與機制,未能積極調動起師生團體對于開展科普活動的積極性,同時缺乏對高校科普人才的系統培養導致部分高校所開展的科普活動次數少、效用少,缺乏高素質的科普團隊。雖然各大院校開展了“校園科普宣傳、 科普文化講座、科普基地參觀、 社區和鄉村科普志愿者活動、科普主題活動”等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但是高校舉辦科普活動的頻次較低、科普活動的時間也不固定,并未形成科普活動的常態化開展。據統計,我國目前僅有清華、北大等十來所重點高校開設了科普相關專業,其余高校仍沒有相關有效政策出臺。龐大的科普對象、多元的科普現象說明科普涉及領域寬、工作面廣,是一項持久而龐大的公益性活動,可各個高校在著力培養相應的科普隊伍來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人方面仍有不足。
其三由于高校內部的科研實驗室,圖書館等基礎設施面向社會大眾開放性不高,部分高校出現了科普資源浪費,在這一過程不利于高校展開面向社會公眾的科普活動,即高校對于校內科普資源的開放程度仍然有待提升。
二、對策研究
(一)構建科學文化機制,營造濃厚科普氛圍
各個高校在明確開展科普活動、推進科普工作的同時結合自身特點,盡快團結高校師生開展豐富科普活動,研制本校特色科普項目計劃,確立未來高校科普工作總體目標、基本任務。
同時地方高校科學普及工作展開中可在高校校內添加考核評審制度協助有關正式科技部門。高校領導在考核制度下對校內師生團體的科學普及工作績效進行全面的評估,不斷培養高校人才、推進科技研究。
另外,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不斷擴大高校科普活動針對受眾,完善評價機制和獎勵機制,建立健全高校科普模式。一方面,通過培訓提升高校師生團體對于科普工作的正確認識,進一步明確高校科學普及工作是全體師生的義務。另一方面,不斷促進高校協助正式科技部門開展科學普及工作,并對高校原有的科技傳播模式結合自身特點進行全面完善。
(二)設立高校科普基金,推進高校科普對外開放
首先我國科學普及相關部門可設立高校科普基金,將科普經費中拿出來的一部分投入高校科普項目,完善高校科學普及機制。同時這一部分基金還可用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如圖書館、博物館。加強館校結合,培訓工作人員;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各種講座,在這一進程中,通過新媒體手段如影像VR,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
其次結合各個高校自身的獨特特點,推進高校科普對外開放。積極團結校內師生以及社會公眾共同使用高校科普資源,以學校自身特點開展科普活動。例如,除開放校內用于教學的基礎設施之外,北京科技大學可結合其最突出的一級學科科技史專業師生走出校園,走入城市,小區,街道等公共場所開展科普工作。一方面該實踐活動面向社會大眾,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另一方面,通俗化、趣味性講座可將高校科學團體擴展為面向整個社會進行科普服務的重要基地。
在推進高校科普模式、構建話語體系之外,對校內科普工作予以科學文化支持。比如開展專業的科研項目激發高校師生團體積極性、推進科學普及討論會構建科普話語體系、建立科技活動周等。
(三)加強高校科普機制建設,培養專業科普人才
加強高校科普機制建設,推進各高校之間進行幫扶工作。在這一進程中可申請項目基金,一來完善獎勵機制奠定物質基礎,二來在幫扶中可資助國內開展科學普及活動積極性不高的高校。通過對科技傳播、科學文化相關課程培訓體系的建立,不斷加強對高校內大學生與教師的科普教育,培養專業科普人才。
與此同時,加強科普理論研究學習,出臺相關政策法規。系統培訓高校師生關于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的學習,重點培養高校師生關于科學普及工作內容的理解。在這一進程中,結合高校自身特點,及時更新科普信息,加強高校師生自身對科普機制建設的積極性。
(四)激發高校師生積極性,有效開展科技傳播活動
高校開展科普活動時應發揮自身的優勢,如豐富的科技資源、優秀的科技人才,結合其他非正式科技管理部門,如科學學會、科技社團等社會組織,共同推進科普工作的有效開展。即結合高校自身特點豐富科普活動,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公眾科學思維、提升公眾科學觀察能力。
總結
高校科普存在著相關項目少、科普資金不足、師生團體積極性低等問題。構建科學文化機制,營造濃厚科普氛圍;設立高校科普基金,推進高校科普對外開放;激發高校師生積極性,有效開展科技傳播活動方是高校開展科普的可能方向。綜上所述,大力發揮高校開展科普工作的自身優勢,面向社會共建科學知識共享平臺,對于我國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宋文潔,王強.高校學生科學社團參與社區科普活動的實踐[J].科協論壇,2016(10):31.
[2]胡雪飛,邱凡珂,潘秋予,胡瀾.高校科普基地融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調查[J].經濟師,2020(02):8-10.
[3]高建麗.杭州高校科普資源利用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以下沙大學城為例[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11):3-4.
作者簡介:
宋慧(1997.10-),女,籍貫:山西長治,單位學歷: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