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良飛
摘 要:本文立足于高中化學復習階段的日常教學的真情實況,從“開放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多媒體教學,促進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綠色化教學,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總結式教學,引導學生扎實基礎知識”四個基本點出發,對如何開展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考化學復習教學進行了探究和分析。
關鍵字:高考化學復習;核心素養;知識網絡;自主探究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以及核心素養理念的倡導,高中化學學科的復習教學課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學生們在復習的過程中,不僅對知識基礎進行了再一輪地鞏固掌握,其綜合能力和責任意識也得以再次提升。在學生經歷平時繁忙的高中化學日常學習的基礎上,許多的教師通常會在接近高考的一段時間內展開階段性的復習,從而幫助學生們再次扎實基礎,同時教師會將高中化學以“構建網絡”的形式進行梳理,然后對每一位學生復習中所展現出的不足之處進行突擊輔導,以幫助學生順利掌握相關的化學知識,實現成績的提升。本文結合教學的實踐經歷,對高考復習階段的教學策略作出了探究,希望能夠對教師以及學生們有所幫助。
一、開放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階段的學生經過長期的知識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教師在學生復習的過程中更多時候可以采取開放式的教學模式,自身只進行適當的指導即可。學生們在高考過后即將面臨大學生活,而那時對學生的自主能力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階段及時養成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生活是有很大的幫助作用的。同時,面臨高考復習,對學生采取開放式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以自己的進度來進行知識復習,從而有效幫助學生緩解了學習壓力。以復習“金屬的化學性質”為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獨立或者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是高中化學中的一項基礎知識,所以學生們可以根據這個反應來復習金屬與水反應的性質等等。學生們通過自由把握復習的進度,極大鍛煉了自身的綜合能力,進而最終有助于化學成績的穩定提升。
二、多媒體教學,促進學生構建知識網絡
多媒體信息技術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模式無論是在新知識的學習階段還是知識的復習鞏固階段都展現其特有高效率的特點,這對于學生順利構建知識網絡是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的。首先,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出現讓原本枯燥抽象的化學課堂變得更加的詳細生動,趣味十足,而這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們充足的學習積極性。其次,高中化學知識總體來說是一張聯系緊密的大網,學生們通過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可以對自己沒有掌握的知識及時查漏補缺,另外也可以對整個的高中化學知識進行系統性的整理復習,最終實現成績的進步。以復習“化學反應與能量”這一大章節的知識為例,就可以以此為基礎對整個高中化學教材中的反應進行梳理、構建知識網絡,然后學生便可以及時尋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將其補全。
三、綠色化教學,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加強綠色理念的指導是符合核心素養中“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等方針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于化學知識的研究帶給了人類許多的便利,但同時也帶給了自然環境以及人們很多的危害,因此這也就需要化學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始終貫穿綠色理念,助力于學生們社會責任意識的提升。以學習“非金屬及其化合物”中的硫和氮為例,眾所周知,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所以這也就是“脫硫”一次在現在人們生活中很流行的原因,同時人們在生產硝酸、硫酸的過程中也極有可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等等,而這時綠色化學的理念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學生們要能通過對化學知識的深層次學習領悟,逐步完善實現綠色化學的步驟,最終承擔起對人類、社會、環境負責的重擔。
四、總結式教學,引導學生扎實基礎知識
學生們面臨高考復習,任課教師更多的可以采取總結式教學,通過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來促進成績的提升。萬丈高樓平地起,因此基礎知識的復習對于學生們完成整個復習階段是非常重要的,針對部分學生存在無從下手的問題,教師可以進行針對性的總結教學,主動幫助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完成高中化學知識的總復習。以復習“元素周期律”為例,化學研究離不開元素表,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再次以理解背誦的方法來完成對元素表的復習,從而就可以以元素表各主族、各周期為線索串聯起高中化學知識,實現對基礎知識的總結和鞏固。
綜合上述,基于核心素養背景的高中化學復習課堂是經得住考驗的,在面對高考的壓力下,教師對學生們進行有步驟、有規律的復習指導是極其重要的。任課教師要善于把握高壓下的學生心理,進而采取多元的教學手段,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釋放壓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高中化學知識的多元建構,而這對于提升學生們的化學成績是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的。
參考文獻
[1]黃華文.基于化學核心素養的高三化學復習課設計——以"平衡常數復習"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7).
[2]王梅.基于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研究——以高三一輪復習氯水的性質為例[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