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英 張啟亮
摘 要:作為生本課堂構成的重要部分,前置學習任務應力求合理,巧妙,高效。結合具體的教育實踐,筆者認為應堅持以下原則:降低難度,讓學生思有所獲;分層設標,讓學生各盡其力;結論多元,讓學生自圓其說;精妙設計,讓學生興致盎然;方向明確,使思考指向重點;力求獨創,讓學生積極思考。
關鍵詞:生本教育;前置學習;設置原則;合理巧妙高效
生本教育是由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創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前置性學習也叫前置性研究或前置性作業,是指教師向學生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學習。它是生本課堂操作模式的重頭戲,直接關系到學生在課堂上的話語權和參與程度。筆者結合多年來的生本實踐,認為前置性學習任務的設置應著力落實以下幾個原則:
一、低入性原則
“低入”是指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降低難度,讓所有學生思有所獲。要求老師在布置前置性學習任務時,必須充分了解班級學情,尤其是引導那些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勇于思考,并在思考中有所收獲,進而讓學生在思考中體驗愉悅,強化對學習的興趣。如在學習《電勢、電勢能》時,布置作業,①什么是重力勢能?怎樣計算重力勢能?如何選擇重力勢能的零勢面?②放在電場中的電荷有沒有能量?如果有這個能量應該叫什么能?這個能量可能跟那個力做功有關?重力勢能作為一個以學習的知識點已被學生們理解、掌握,從重力勢能開始類比學習電勢能,這樣對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重要意義。
二、層次性原則
分層設標是指優化的彈性作業結構,分為必做,選作,嘗試三部分,供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如在學習《摩擦力》時,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前置作業,①畫出放在固定斜面上物體,沿斜面向下滑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必做)②畫出放在固定斜面上物體,在水平力作用下沿斜面向下滑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選做)“③畫出放在固定斜面上物體,在水平力作用下靜止在斜面上時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嘗試)①題較為容易,意在督促提前預習本節基本概念,從而訓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②題略有難度,意在訓練學生的分析的能力;③題難度較大,意在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分析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學生自主選擇完成,從而使每一位學生在思考中都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成就感。
三、開放性原則
所謂開放,這里主要是指所設置問題的結論是多元的,是相對于條件完備、結論確定的封閉性的問題而言的。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就是有價值的。恰到好處的設計一些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已有知識視野的開放性習題,讓學生根據作業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重組、整合、拓展等妥善處理,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克服學生思維的呆板性,還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在學習完《電場》后,復習歸納時,設計這樣一個作業: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邊長為l的正方形區域處在場強為E的勻強電場中,電場方向與正方形一邊平行,一質量為m、帶電荷量為q的小球由某一邊的中點,以垂直于該邊的水平初速度V0進入該正方形區域.當小球再次運動到該正方形區域的邊緣時,具有的動能可能為多少?這個作業只要學生動手都會有收獲,通過不同學生的展示,他們會糾正自己的思維方法。課后,我不禁對學生的優秀深深感慨,也更進一步認識到問題開放性的重要意義。
四、趣味性原則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沒有興趣的學習是枯燥的,學生在此過程中常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厭倦學習在所難免,長此以往,教學必將陷入費時低效的窘迫境地。趣味性地設置前置學習任務,能有效的彌補這些不足。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時,筆者設計的前置作業是在家里完成兩個探究實驗:①讓一張紙和一個橡皮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觀察哪一個先落地,同時可以得到什么結論?②讓相同的兩張紙,一張展開另一張揉成紙團,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觀察哪一個先落地,同時可以得到什么結論?思考兩次的結論為什么有差異。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使觀察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五、目標性原則
教材中的選文并非孤立的文本,它具有個體性、動態性、開放性、生成性等性質,教師構思文本前置作業時,應緊貼教材的重難點,其寬度與深度都要圍繞教材的重難點展開。實踐中,部分問題雖有價值,但因未能緊扣住要點,而使得在課堂展示環節中,時間被低效利用甚至浪費。在學習《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時的前置作業是:在場強為E的勻強電場中,一質量為m、帶電荷量為q的小球沿平行于電場線方向以V0進入電場.①小球做什么運動運動?通過一段位移x后速度為多少?②小球若垂直于電場線方向以V0進入電場,它又做什么運動?加速度為多少?又將如何計算位移和速度?這樣目標具體的設置作業,使學生以科學家的身份進入探究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會帶著自己的疑問參與課堂教學,增加了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
教無定法,學無止境。學習一種理論,都應經過理論的“本土”化。基于教育對象、教育環境的特殊性,對外來理論作出補充、修訂和否定,甚至重新建構。這樣一來,理論才能變得更完善,對本地的實踐也才更具有指導性。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學出版社,2011.
[2]陳璐.生本課堂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