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鳳
摘 要:中國古典文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是華夏各民族嘔心瀝血所構建的文學經典。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古典文學不斷積淀著優秀的傳統美德、人文底蘊及推動我國文學發展的精神內涵,因此在社會發展中,發揚并重視古典文學,對推動社會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尤其在人文素質層面,古典文學中的思想理念能夠有效引導國民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及人生觀,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幫助學校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發展需求的專業型、復合型人才。本文結合古典文學教育的理論內涵,探析其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影響,針對高校人文素質培養工作中存在的人文課程設置不足、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問題,提出注重人文知識的歸納與應用、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文課程體系等培養策略。
關鍵詞:古典文學教育;當代;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2;I20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5-0170-02
文學是人類思想理念的集合,是以文字的形式,給人以審美體驗的藝術形式,同時也是文化傳承與發揚的有機載體,滲透著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理解與認識、感悟與思考。古典文學蘊含著大量的思想、文化及哲理,具有較大的啟迪作用。通過開展古典文學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在感受古代文學魅力的過程中,提升其人文素養,推動我國素質教育的長遠發展。在我國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古典文學逐漸成為專業教育、人才培養及學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高校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人文素質的重要媒介及渠道。因此教育工作者應提升對古典文學的重視,做好文學教育工作,推動高校課程的改革。
一、文學教育的概念界定與基本內涵
從文學體裁方面,可劃分為小說、散文、詩歌、劇本四大體裁,不同體裁又包含著不同的小類。以散文為例:根據散文內容與形式,可劃分為雜文、隨筆、散文詩、記敘散文、游記等;根據年代及地區,則可劃分為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及當代文學等。其中古典文學主要指從先秦時期流傳而來的小說、傳記、詩歌、歌謠、神話、傳說、詞曲等文學作品。根據古典文學的歷史時期劃分,可分為清末文學、明清小說、元朝文學、唐宋詩詞、魏晉經典、楚辭漢賦、先秦散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紅樓夢》《楚辭》《離騷》《詩經》。而西方古典文學則以古羅馬與古希臘的文學作品為主,最具代表性的是希臘神話、戲劇、寓言、史詩。在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更加廣泛而全面,既要求學生擁有相關崗位的專業知識,又需要其具有專業素質、道德品質及人文素養。而古典文學教育可以從形式上幫助學生感受到文學作品的審美情趣、思想藝術及道德操守,使其不斷受到古代優秀文化的熏陶與感染,提升自身對待人生、對待學習、對待生活的態度,準確把握專業發展方向,獲得較高的人文素養與綜合素質,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1]。
二、高校人文素質培養工作所存在的問題
(一)人文課程設置不足
現階段,我國高校學生普遍面臨的問題是人文知識積累不足,尤其在傳統文化上,缺乏積累與認知。部分學生雖然擁有較為豐富的理論知識與過硬的專業技能。然而卻沒有健全的思想觀念,在挫折與困難面前,無法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因此,加強人文素質教育迫在眉睫[2]。然而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大部分高校依舊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過于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與教育,導致專業課程所占比例較大,嚴重壓縮了人文課程的編排與設置空間,甚至有部分院校缺乏編排人文學科的意識,致使學生在校期間難以充分接觸到哲學、藝術、歷史及文學等人文知識,無法形成應有的人文素養。因此,人文課程設置的不足是主要問題,同時也是制約學生全面發展、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
(二)學生人文素養缺失
在新時代背景下,網絡文化逐漸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學習中,影響著其思想動態與行為規范,給學生帶來不良的思想導向,進而影響學生對人文知識的正確認識。長此以往,將導致學生難以將人文知識作為自身成長與職業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無法通過提升自身的人文底蘊,增強就業競爭力,進而無法滿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要求。此外,在人文素養缺乏的背景下,學生難以形成明確的人生計劃,無法堅定自己的信念與理想,在生活中不能正確地看待挫折與困難,易丟掉自己一直堅守的品德及理念。人文素養是推動學生、發展學生的重要力量,是影響學生職業發展、人生成長的關鍵要素。然而在網絡文化的影響下,人文素養缺失卻成為當代大學生教育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網絡文化、現代文化及社會文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影響問題,將難以提升高校的教學水平及人才培養質量,無法切實有效地推動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古典文學教育對人文素養的影響
(一)培養學生群體的民族精神
人文素質主要指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所呈現出來的素質與品格,不僅包含與他人的和諧相處,更包涵與社會、自然的有效互動,并且在價值觀、氣質、人品上有正確的取向,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問題與困難。古典文學中蘊含著古代先賢所要傳達的深厚內涵及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對生活的感悟,能夠幫助大學生健全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譬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等都是蘊含古代名家濃濃民族情懷與愛國思想的代表。而明清時期章回小說、唐詩宋詞也有不少表現家國情懷的優秀作品,其中的《滿江紅》將“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慷慨豪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在接觸此類作品時,能夠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民族意識與愛國情懷。此外,在我國不少的古典文學作品中,作者將自身的家國意識與民族精神融入文章撰寫中,將其作為文章的創作背景,學生雖然難以從優美的文字中找尋到歌詠祖國、熱愛民族的思想,但通讀全文后,便能被作者深邃的家國思想所感染、所感動。
(二)培養學生審美意識與文學素養
網絡時代是全民寫作、全民閱讀的時代,是媒體傳播、媒介變革的時代,同時也是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在我國新媒體時代下,網絡平臺的快速發展,雖然能夠為普通大眾彰顯自己、發揮自己提供平臺,然而提供的信息卻不嚴謹,降低了學生群體的文字感知力,使學生在充滿語病、別字、臃腫、重復的文字中尋找信息。而古典文學在遣詞造句、引經據典上做到了天人合一,能夠通過描繪優美的自然環境,將生活哲理及人生思索融入文字中,使文字更加生動、簡潔、明。青年學生通過閱讀古典文學作品,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掌握駕馭文字的能力,提升文字感知力,使學生更加重視文字的規范性與準確性[3]。
(三)培養學生群體的道德
古典文學的獨特魅力源于作者對社會、人生、自然的獨立認知,源于作者在面對挫折與困難時所展現的不屈精神,同時也源于理想信念得以堅守、道德忠義得以呈現的艱苦卓絕。我國古代社會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始終堅持著基本的禮義廉恥,并將這種基本的道德理念融入社會行為與家國思想之中。其中獨立精神、抗爭精神及堅忍不拔的毅力,一直被我國古代權貴階級所推崇,并通過古典文學的形式流傳至今。最為著名的典故,要數“臥薪嘗膽”“鑿壁偷光”“愚公移山”“聞雞起舞”等。學生群體通過接觸此類典故或蘊含此類典故的文學作品,能夠形成鮮明的獨立意識。而“忠”“孝”精神則普遍呈現在古典小說、散文、詩詞當中。以《搜神記》為例,作者雖然以光怪陸離的故事為切入點,呈現給讀者不一樣的閱讀體驗,然而在角色刻畫、主體思想上,卻擁有明顯的“忠”“孝”思想,其中《干將莫邪》《湯禱桑林》《城淪為湖》《鬼扮虞定國》便是最鮮明的代表。
四、古典文學在人文素養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一)注重人文知識的歸納與應用
我國古典文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較高的人文情懷,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文學教育中,教師應提升學生群體對古典文學的重視,引導學生汲取并掌握大量的古典文學知識。學生將古典文學知識作為推動自身成長的理論支撐,進而在掌握人文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古典文學中的思想底蘊及人文關懷,明確自身的理想信念,切實推動高校文學教育的長遠發展。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利用新媒體、自媒體等網絡平臺,幫助學生歸納并應用人文知識,使其成為學生網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譬如利用經典典故來評價網絡文章,抒發自身的情感等。
(二)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文課程體系
針對我國高校缺乏對人文課程的重視、難以將人文教育落到實處的問題,相關院校領導應在明確素質教育內容及人文素養內涵的前提下,構建全新的人文課程體系,提升人文課程在專業課程中所占的比例,努力使人文課程從課堂走向網絡。教師可以將課堂內容移到網絡,引導學生搜集并表達自身對古典文學作品的理解,從而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過程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至于課堂教學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將古典文學教育課轉變為文學賞析課,在學生充分感受古典文學魅力的前提下,滲透相應的理論知識及專業知識。而在專業考核時,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應試評價手段,以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標準,分別對學生的愛國情懷、道德品質、思想理念等內容進行評價。
(三)將古典文學融入到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增進師生關系,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是現代教育理念的主要代表。在古典文學教育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情感教育的優勢,提升古典文學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影響力。首先,教師應對古典文學的思想內涵、人文哲理有獨到的見解,并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古典文學的魅力,啟迪學生、引導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其次,利用與古典文學相關的網絡素材,強化情感教育效果,譬如用視頻、音樂、圖片等載體展示創作背景和歷史背景等,以此使古典文學更加生動、形象,易于接受。
五、結語
人物素質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學生職業發展、專業成長的關鍵因素。然而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普遍缺乏對人文素養的重視,導致人才培養體系難以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而古典文學教育具有較高的人文性、藝術性及思想性,能夠在情感、道德、精神等層面啟迪學生、發展學生,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而為推動我國素質教育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霍偉.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教學改革策略探微[J].學理論,2015(8):124-125.
[2]蔡穎.讓古典文學在人文素養教育中傳遞人生的正能量[J].語文建設,2015(18):96-98.
[3]徐蕓.淺談中國古典文學的人文教育功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6):289.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