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樂
摘 要:本文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分析德萊塞小說《金融家》主人公考珀伍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用于解釋小說中主人公的種種行為。文章揭示了主人公考珀伍德本我、自我與超我間存在的巨大矛盾。本我的膨脹及自我和超我的缺失使其人格一直處于極度不平衡的發展狀態,讓他一度難以與家庭、社會和解。最終,主人公付出了失去財產、失去信譽及自由的沉重代價。
關鍵詞:考珀伍德;本我;自我;超我
中圖分類號:I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5-0188-02
基金項目: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委托項目“安徽省本科醫學院校公共英語與專業英語銜接的現狀與對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SK2018A1171)
《金融家》是美國現實主義小說家西奧多· 德萊塞(1871-1945)“欲望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說的故事背景設定在美國內戰后的繁榮時期,以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芝加哥煤氣大亨查爾斯·T· 耶基斯為原型,向讀者呈現了大資本家弗蘭克·阿·考珀伍德從一個岌岌無名的青年暴發戶到坐擁千萬財富的金融資本家的過程[1]。在德萊塞的筆下,主人公考珀伍德是一個“地地道道玩弄權術、富有時代象征的冷酷無情的超人、巨人”,是一個“怎么也壓不跨的人物”[2]。本文將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分析《金融家》中的主人公考珀伍德人格的三大組成部分——本我、自我及超我,用于解釋小說中考珀伍德的種種行為。通過分析,希望讀者能夠對考珀伍德的人格有更清楚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加深對《金融家》這部小說的理解。
一、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將人的精神活動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與超我。本我由原始的生命本能構成,包含人的各種沖動和欲望,是人類精神活動中的潛意識部分,行動原則是快樂與否。超我與本我相對立,它代表理性,指人能夠借由社會倫理、道德、法律觀念等來壓制本能欲望,是人精神活動的意識部分。自我處于本我與超我之間,是本我與超我互相矛盾、彼此斗爭所形成的妥協,代表了人格中理智的意識部分。它根據現實環境和條件,調整本我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由于這三部分在人格中各自代表了一種心理需求和運作原則,因而常常相互對抗、矛盾、沖撞。弗洛伊德認為,人都有享樂原則以滿足本我的種種欲望,但現實原則卻迫使人服從代表社會整體利益的超我的約束。本我的騷擾、超我的譴責以及客觀世界的限制,使自我處于悲劇性的夾縫中,也使整個人格處在一種變動的矛盾狀態之中[3]。
二、主人公考珀伍德的人格分析
作為美國南北戰爭后大資本家的典型代表,弗蘭克·阿·考珀伍德從一個一文不名的年輕人,一路在商場摸爬滾打、投機買賣,最終成為費城響當當的人物。他精于算計,頭腦活絡,同時也是一個冷酷無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一個貪婪狡詐的極端利己主義者,身上擁有所有美國近代大資本家的特質[4]。下面將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對其人格系統進行分析。
(一)主人公的本我
在考珀伍德人格的形成中,本我占據著比自我和超我更重要的地位。而主人公人格形成的主要動力正是這種本我、自我及超我間不平衡的關系。在考珀伍德的人格中,本我占主導地位,主要體現于主人公對形形色色欲望的追求,其中主要包括對物質生活以及對美色和性的追求。
考珀伍德的父親是一名高級銀行職員,因此他從小就了解到證券及金融行業的巨大魅力。十三歲那年他闖入商海,在習得賺錢的本領后就將所有精力用于賺錢,再無上學的打算。十七歲輟學后,他幾易工作,最終成立了自己的經理人公司。二十歲出頭的他,腦子里已經裝滿追求財富、威望、權勢的欲念。他一心想要躋身上流社會,享受上流社會的物質生活。小說中最明顯的體現便是考珀伍德在富有之后便修建豪宅,置辦進口家具,而后便覺得自己身價不俗。由此可見,考珀伍德是典型的享樂主義的代表人物。而作為本我的重要組成部分,追求上流社會的物質生活一直驅使著考珀伍德不斷在商場摸爬滾打、不擇手段,從而攫取巨大利益。
主人公對性和美色的追求和對物質的追求一樣,在小說的開始便有體現,并且貫穿著小說的始終。早在十五歲時,考珀伍德就開始和小女生們談情說愛,甚至會親吻她們。在十九歲時,考珀伍德喜歡上了比自己大五歲的有夫之婦莉蓮·森普爾,不久之后便向她求婚。婚后,考珀伍德不僅獲得了自己渴望的美色和性,更獲得了一大筆財富,這為他日后成為一名金融家奠定了基礎。然而幾年后,考珀伍德就因莉蓮不再年輕漂亮而對她失去興趣,轉向“三巨頭”之一巴特勒的女兒艾琳示愛,因為她年輕漂亮而又奔放熱情。不久兩人便擦出愛的火花。之后,考珀伍德就與艾琳開始了長達數年的婚外情。縱觀考珀伍德與莉蓮和艾琳之間的關系,不難發現,主人公不僅對物質生活有著強烈的渴望,對美色和性亦然。無論是與莉蓮的結合,還是與艾琳的“地下情”,主人公的目的都是滿足自己本我的欲望。
(二)主人公的自我與本我的沖突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已經不再受“快樂原則”支配,而是遵循“現實原則”[5]。如果說本我代表沖動和激情,那么自我便代表理智和常識[6]。細讀小說后會發現,主人公考珀伍德人格中存在明顯的自我與本我之間的矛盾。
當考珀伍德在生意場上如魚得水之時,他的本我正處于統治地位,雖然自我很弱小,但兩者之間并未有什么很明顯的沖突。然而,1871年芝加哥的經濟危機震驚了考珀伍德,他的人生也由此跌入谷底。危機后,他挪用市政府公款的事實被揭露,和艾琳的“婚外情”也傳到了巴特勒的耳朵里。至此,考珀伍德的光榮與輝煌已然不再,留給他的只是受損的名譽和資產。此時,考珀伍德本我對形形色色欲望的追求已經和他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之間產生了巨大的沖突,而考珀伍德人格中自我的渺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體現。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挪用公款及與艾琳通奸有何過錯。對他而言,內心深處并沒有當時稱之為罪惡的意識。雖然考珀伍德在此期間,求助過市財政部長斯特納,求助過“三巨頭”,但均以失敗告終,他最終還是鋃鐺入獄。可見主人公最終必須接受現實,暫時壓制住自己的本我,讓自我與本我達成妥協。
(三)主人公的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
盡管在主人公人格中,本我占統治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主人公不受自己的超我監督。前面已經提到過,超我實際上是自我的理想化,是自我的更高境界。由于它受到社會規范、道德等約束,因而不僅對自我有監督和控制作用,對本我還有很強的壓制作用。在小說中,主人公考珀伍德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
在家庭方面,考珀伍德在和艾琳開始“婚外情”時,已經是莉蓮的丈夫以及兩個孩子的父親。盡管他扮演著丈夫和父親這兩個角色,卻沒有履行自己作為丈夫和父親的責任。他被艾琳的美色和青春所吸引,將道德觀完全拋在一邊,甚至覺得如果做好保密工作,這段婚外情不會帶來任何困擾和麻煩。在此期間,主人公人格中本我仍然處于統治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超我的缺失。主人公一方面想要滿足自己的欲望,一方面仍然要在家庭盡到自己的責任。從小說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對于妻子莉蓮仍然是心懷歉疚的,因此在入獄前他遲遲沒有和自己的妻子離婚。
另外,為了滿足自己貪婪的欲望,考珀伍德不惜唆使市財政部長斯特納挪用公款,用以取得對有軌街車股票的控制權,這一行為嚴重違反了社會道德和法律。當時,他甚至“開始夢想著一個遍布全城的市內有軌街車網絡,僅僅由少數人——最好由他一個人控制著”。超我在此期間對考珀伍德的本我和自我并沒有產生監督和控制作用,考珀伍德仍然在一味地追求著財富和物質。芝加哥大火爆發后,銀行紛紛倒閉,股票也一路貶值。不久之后,考珀伍德挪用公款的事情就暴露在公眾面前。最終,他受到了應有的懲罰,鋃鐺入獄。盡管在巴特勒去世后,主人公只在監獄中呆了十三個月,但這十三個月卻意味著超我的勝利。主人公雖然在此之前獲得了物質享受,也滿足了自己對于性和美色的渴望,但最終失去了自由。
三、結語
本文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分析了德萊塞著名小說《金融家》中的主人公弗蘭克·阿·考珀伍德。通過分析主人公人格結構的三大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發現,作為美國內戰后期大資本家的代表,考珀伍德的本我一直在他的人格系統中占據著統治地位。為了滿足他對上流社會物質生活的追求,他不惜唆使市財政部長挪用公款,嚴重違反了社會公德及法律;為了滿足他對美色和性的追求,身為丈夫和父親的他,竟然和“三巨頭”之一巴特勒的女兒艾琳“通奸”。1871年芝加哥大火爆發后,他挪用公款的事實得以揭露,最終鋃鐺入獄,受到了應有的懲罰。縱觀考珀伍德在費城的跌宕起伏,可知,無論是主人公還是普通人,都不能一味地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失去理性,要時刻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同時也要嚴格遵守社會道德和法律。只有這樣,才能擁有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Dreiser, Theodore. The Financier. New York: Meridian Classics,2008.
[2]王春宇.德萊塞小說《金融家》中的"超人"哲學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4):241-242.
[3][奧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陳霖序,譯.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6.
[4]吳云.從《金融家》看美國工業化社會的權力之神圣性物化[J].英語廣場(下旬刊),2014(11):14-15.
[5]秦艷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視角的《紅字》與張愛玲作品比較研究[J].學術論壇,2011,34(9):96-99+103.
[6]孫巖.弗洛伊德式分析寵兒中的塞絲[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