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榮
摘要:在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經濟環境日新月異的大背景下,我國國有企業在經營內容、組織構架、管理模式等方面也越趨繁復,也正因如此,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成為了國有企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其維持自身良性發展的保障。時至今日,內部控制的理論已被廣泛運用到多方領域,但在實務工作中,鮮有人可以做到全面深入了解,同時還能系統把控到內部控制的整體運行機制,以致于如此繁復的系統也依舊無法完全彌補徇私舞弊和風險漏洞。以此,本文就主要依據現階段國有企業在內部控制的研究基礎,再結合我國當前的社會形勢,提出新的內部控制體系改進建議。
關鍵詞: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內部控制評價
以真實情況來看,我國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發展依舊處于成長階段。內部控制的發展與企業的發展進程、經營狀況、社會環境等方面息息相關,在內部控制的實際應用過程中,多數國有企業的運行機制仍舊存在著缺陷,應用主體不明確、制度建設缺乏系統性、執行過程缺乏有效監督等。所以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發展還需要多多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
1.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
1.1內部控制目標
內部控制系統的建立依賴于企業的最終目標,企業的健康發展又依靠于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企業的本質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組織,時刻都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內部控制會伴隨著企業自身戰略目標的改變而改變;企業內部由不同層級、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不同人員構成,每個單元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
以此來看,內部控制的目標大概要具備以下幾項特征:
第一,控制目標多元化。內部控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種動態化的管理方式,隨著企業目標的改變而改變;第二,控制目標是多層次、多方位的。是企業所有目標的集合體;第三,控制目標有一定層次性和統一性[1]。內部控制是自上而下的一種控制和監督機制。
1.2內部控制結構
以內部控制的特征來看,內部控制的結構大致包括運行和功能兩方面。而其控制功能是內部控制系統的外部表現形式,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會對內部控制體系的搭建起決定作用。將功能細化后所體現出的內部控制與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而穩定的運行則是依賴于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構建,兩方結合,從而保障內部控制體制的良性發展。
1.3內部控制運行機制
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主要還是體現在“內部牽制”,其主要的運行機制囊括了三個方面,即監督、制衡、協作,在企業完成目標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監督的角度來看:監督可以理解為某一領導層或者檢察機構對控制流程中的某一環節進行監督、控制和管理,為求可以達到預定目標。而為了確保監督機制的有效運行,領導層往往會對執行組織或人員開放一些權限來促進其積極性,從而實現上層對下層的有效監督。目前監督工作的實現主要依靠內部審計工作、外部的檢察機構等。
從協作的角度來看:協作旨在內部控制的實施過程中,各部門、各崗位、各人員之間的相互配合協調。協作的完成是多方位的,某一崗位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需要外部的支持和配合,都需要納入協作的內容之中,其中可以包括技術、信息、資源、資金等多方面的協作。在實務工作中,企業可以利用合作式牽制,也可以利用分離式牽制,協作不僅僅是強調各部門的統一配合,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牽制作用,而國有企業中常常會利用合作式的方法來牽制各部門的運作。
從制衡的角度來看:國有企業內部存在多部門、多機構、多崗位的建設要求,這類多形式的設立目的是為更好完成企業所追求的任務目標或者經濟效益。而在實務工作中,平衡不同部門的工作任務、責任分配,在預防一些重大風險時起著極其重要的牽制作用。
1.4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機制構建原則
由于我國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社會環境,我國國有企業在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方面也存在著自有的特征表現。同時,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會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共同影響。所以企業想要構建一個有效的管理機制,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4.1合規性原則
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多數由政府所掌控,其成長發展受到政府的指導和約束。所以在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建立中,要包含國家依法治國的理念,同時也要做到制度設定有法可依,有跡可循,即制度的設計要依據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這是國有企業構建內部控制體系的前提所在。
1.4.2系統性原則
內部控制系統本身結構復雜,尤其在國有企業中涉及到上下各個層級,囊括了企業中諸多的業務和活動事項,同時也貫穿了決策、執行、監督全過程。所以在構建內部控制體系時,企業要考究各個環節、各個要素之間的獨立性和相互作用性,利用各因素之間的促進和制衡效用來組成一個整體架構。
1.4.3重要性原則
內部控制相較于外部監督來說更為復雜,所以企業內部控制建設還需要考慮成本效益與控制效率的平衡。在搭建體系時,需要全面的考量到內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將各項風險因素和業務項目都包含在考慮范圍之內。依照具體結果觀察對應的流程,以求進一步識別其中的關鍵環節。抓住重要流程中的重要環節,既可以保障內部控制體系的簡要明朗,也可以提升業務執行的效率。
1.4.4成本效益原則
內部控制的建設并不是一紙空憑的理論文字,在實際的建設中可能需要消耗一定數量的資源成本。內部控制雖然于企業來說必不可少,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如果過于執著建設和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可能會導致成本消耗遠遠大于收益。而且,內部控制并不是越嚴密、細致越好,過于緊張的控制反而會適得其反,影響企業運行的效率,內部控制的設計可以有其先進性和嚴謹性,但是一定要留有余地。當然,在建設時也不能一味的只重視成本節約忽略了制度設計的有效性和漏洞防控。內部控制的建設和收效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表現出來的,所以觀察其效益不能只局限于短期的損益,而要將目光放到長遠之處。
1.4.5適用性原則
內部控制的制定是為預防和解決企業實際問題而存在的。因此,內部控制的構建必須要有可操作性和實際價值體現,否則理論方面設計的再完善也只不過是空有其形,而不能帶給企業任何的正面價值。我國的內部控制體系推行時間較晚,許多方面需要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但是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要立足國情,符合企業的實際運營狀況,同時還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適時改變。
2.內部控制評價
內部控制的建設必然需要配套的體系來監督其運行,而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就是以此而誕生的。
2.1內部控制設計有效性的評價標準
在考究內部控制設計有效性時,可以大致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點,內部控制的設計是否做到了以內控的基本原理為前提,是否以相關的法律規定為依據;第二點,內部控制的設計是否能涵蓋到業務和項目的主要流程和關鍵節點,是否對企業中的每個層級的部門和人員都具有制約作用;第三點,內部控制的設計是否考慮到了企業自身特點,包括企業規模、經營方向、主營業務、企業總目標等。
2.2內部控制運行有效性的評價標準
第一點,相應的控制工作在評價期間內是如何運作的;第二點,相應的內部控制工作在執行過程中,是否能保持持續一致的運行模式;第三點,執行內部控制的人員是否具備對應的素養和權限。
2.3內部控制評價方法
內部控制評價的方法,以目前的理論研究大致可以分為詳細評價法和風險基礎評價法。詳細評價法是利用COSO報告中所提出的判斷方法[2];而風險基礎評價法是以傳統思路中,從控制到風險的方法倒推,變成從風險到控制的過程,可以理解為從內部控制相關目標實現的風險因素到設計內部控制。
當相關的審計部門在實地展開評價工作時,可以采用穿行測試法、抽樣法、個別訪問法以及調查問卷法來充當評價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證明。根據所收集的評價結果,填寫評價工作報告,以此作為管理層探究內部控制缺陷的參考。
3.結語
國有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的主要支撐,其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完善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要保證國家經濟的平穩發展,就需要持續保持國有企業內部的良性運營,因此,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以及內部控制評價體系需要長期的規劃和完善,問題的解決也需要大量的實踐經驗沉淀,才能逐漸總結出完善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岑飛.新常態下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8,000(012):33-34.
[2]康寧.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完善[J]. 當代經濟,2012(0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