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岳
摘要:以武漢市作為研究對象,隨著城鎮化模式的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而如何實現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二者間協調發展,如何在確保經濟健康穩定運行的同時,打造美麗宜居的生態文明城市,成為擺在諸多學者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對城鎮化導致生態環境產生的嚴重污染與破壞進行了表述,進而強調生態城鎮化的內涵和必要性,歸納出武漢市生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武漢市;生態城鎮化;問題;對策
生態城鎮化是在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雙重背景下提出來的,生態城鎮化目的就是要通過實現生態文明與新型城鎮化的深度融合,解決先前粗放式的快速城鎮化所遺留下來的經濟、生態、環境問題,進而走出一條高效節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和諧發展之路。武漢市的生態城鎮化建設既有較好的生態優勢又有一定城鎮化基礎。本文通過對武漢市生態城鎮化建設現狀及典型案例深入分析,系統梳理武漢市生態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有針對性的提出武漢市推進生態城鎮化建設的對策建議,為武漢市推進生態城鎮化進程提供政策參考。
1.武漢市生態城鎮化的現狀分析
當前,武漢城鎮化正處于加速發展時期,一方面有效助推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卻也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沙化、堿化面積均在在逐年增加;城市內部的固定廢棄物、工業廢水、廢棄排放,氣候變暖等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空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程度與日劇增。面對這種情況,武漢市的生態城鎮化應運而生,其要求在在城鎮化過程中將自然環境、城鎮和人更好的結合、互動,從而實現三者的可持續發展。雖然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目前武漢市生態城鎮化的現狀并不是那么理想的,還是存在很多問題。
2.武漢市生態城鎮化所面臨的問題
(1)政府和居民思想認識不一致:武漢作為老工業基地,在發展過程中也會遇到傳統城市發展中的諸如交通堵塞等通病。政府引入生態城鎮的概念,從理念提出到付諸實施,武漢市政府的認識無疑也是走在前列的。但是通過筆者實地走訪與調研,發現理想與現實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存在這幾個方面的原因:居民普遍認為生態城鎮僅僅是政府部門的事,與自身無關聯;由于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比較低,不知不覺中就破壞了生態環境;對生態環境的認識有所局限,其認識和理解也遠遠落后社會發展。(2)建設中的環境保護重視不夠:生態新城建設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在具體實施中,基本建設施工任務繁重。在工期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執法部門對部分施工單位的監管不力,存在野蠻施工的行為、渣土管理和施工現場管理不完善、部分施工路段破損維修不及時等問題,對周邊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雖然在環境治理上運用了諸如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多種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實現了環境改善與提升,但未能從源頭上控制和消除負面影響,部分帶有污染的企業外遷力度還需加大。(3)生態城鎮建設的法律體系尚不完善:法律能夠對生態城鎮的推廣、建設起到重要的促進、保障作用,雖然我國目前已制定出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的單行法,但是缺乏針對生態城鎮建設的法律法規,這嚴重滯后于當前不斷加快的生態城鎮化進程。
3.推進武漢生態城鎮化的對策和建議
涉及生態城鎮建設,雖然國內外有諸多實踐,但沒有固定的模式可言,這也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武漢地處中部,是構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它的設立及運行模式在中部地區乃至全國都具有非常典型意義。因此,當前如何正確認識其在建設中面臨的挑戰,提出完善路徑,已經成為當務之急。筆者認為總體上要把握統籌兼顧,因地制宜原則,具體要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1)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完善生態城鎮化建設體制:建立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長效機制,規范相關責任主體的行為和責任,合理有序的推進武漢市的生態城鎮化進程,為生態城鎮化建設提供制度和機制保障。(2)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引導消費方式的轉變:政府要不斷加強教育,引導民眾廣泛參與。“要利用各種新聞媒介、學校等多種手段,廣泛開展多形式、多層面的輿論宣傳和生態文化教育,把生態知識、綠色文明理念等貫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政府要引導好消費者向綠色消費方向轉變,引導廣大群眾更青睞于向無污染、無公害、有助于身體健康的產品,引導不斷創新綠色環保的先進生態技術,使消費能夠良性循環,使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內化為當地居民的自覺行動。(3)進一步提升生態城鎮化的承載能力,改善城鄉生活環境:武漢市在推進生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提升生態城鎮化的承載能力。加快推進與居民生活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礎設施的完善度以及便捷度,進一步提高武漢市吸納人口以及輻射和帶動周邊農村發展的能力。(4)調動各方積極性,強化監督保障:生態城鎮化建設是一項十分艱巨和復雜的工程,涉及到諸多部門、單位。這也就要求各個部門、單位必須與社會相統一,相互協調。除國家規定法律外,要增加或修訂湖北省地方相關法律法規,使生態城鎮建設的法律法規進一步系統化、科學化,嚴抓法律的落實和執行,加強督查和檢查,真正使生態建設納入到法制化的軌道上來。
參考文獻:
[1]喻開志,趙東偉,劉琪.生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及對策研究——以四川省為例[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04):98-102.
[2]崔照忠.區域生態城鎮化發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3]李碧珍.生態城鎮化建設面臨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徑——以福建省為例[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14-21.
[4]成金華,彭昕杰,馮銀.中國城市生態文明水平評價[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02):102-113.
[5]方永麗.中國生態城鎮化相對效率評價及其集約度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7(21):87-91.
[6]陳曉紅,周宏浩.城市化與生態環境關系研究熱點與前沿的圖譜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8,37(09):117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