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進宇
摘 要:基于1+X證書制度的推行,為型塑學生的從業身份提供了啟示和導向,進而也為該專業的課程改革提供了方向。但在課改實踐中也面臨著諸多困境,畢竟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多部門的協作來完成,還需要在試錯中去總結經驗。通過主題討論,高職建筑設計專業課程改革的措施為:一是在高年級學生開展證書選擇問卷調查;二是保持基礎知識和能力模塊的相對穩定;三是重視課程資源庫的建設增添培訓模塊;四是結合問卷調查創新行業能力模塊建設。
關鍵詞:1+X證書制度;建筑設計專業;高職;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C9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5-0216-02
“1+X”是指“學歷證書+若干職業等級證書”,目前已在物流管理、BIM、Web前端開發、老年照護等專業中執行。隨著三部委對1+X 模式的共同推動下,未來這勢必會深刻影響高職各類專業的課程改革。高職建筑設計專業的課程改革必須建立在生本原則上,即以學生的職業發展所需為原則,其中使學生在初次就業中形成核心競爭力則成為當務之急。首先核心競爭力是指難以超越、無法復制的能力。對于初次就業的學生而言,他們并不具備工作實踐經驗,所以核心競爭力只能從他們的從業身份中去尋找。基于1+X證書制度的推行,則為型塑學生的從業身份提供了啟示和導向,進而也為該專業的課程改革提供了方向。但在課改實踐中也面臨著諸多困境,畢竟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多部門的協作來完成,還需要在試錯中去總結經驗。所有這些都構成了本文立論的出發點。
一、高職建筑設計專業課程改革所面臨的困境
將1+X證書制度落實到課改行動中時,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困境。
(一)面臨證書選擇的困境
目前,針對高職建筑設計專業的職業證書主要由三大類構成:建筑施工類證書、建筑造價類證書、建筑質檢類證書。由于存在三大類證書可供選擇,而且本專業學生對三類證書的需求偏好存在差異,便導致了1+X證書制度在落實中面臨這樣的困境,即因職業資格證書的類型直接決定課程改革的方向和內容,所以當學院無法固定證書類型的情況下,也就意味著課程改革的路徑處于發散狀態。另外,根據三部委的文件精神,高職院校在課程改革中應以日常教學促進學生獲得職業資格證書,而在證書類型多樣化的情形下則使課程改革面臨困境。而且,校方在學生證書獲取上也需遵循成本控制原則。
(二)面臨課程重構的困境
假設高職建筑設計專業已將證書類型固化為某一種,那么接下來還面臨課程重構的困境。課程建設構成了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課程建設主要涉及這樣幾項工作:課程標準的制訂、課程資源庫的建設、校本教材的編寫、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等。由于課程建設存在系統化、內在邏輯化的特點,一旦對標某一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去重構課程體系,那么必然會對課程標準、課程資源庫、課程教材和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此時,在課程改革中將產生大量的沉淀成本。因此,這里所面臨的課程重構困境可以理解為,難以做到將已有課程建設成果與1+X證書制度形成無縫銜接。
(三)面臨教材教法的困境
假設高職建筑設計專業在課程建設中已經實現了與1+X證書制度的無縫銜接,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材教法也將面臨困境。1+X證書制度的提出與實踐,目的在于強化高職教育的人才崗位需求導向,也是增強高職學生初次就業能力的重要決策。目前,在高職建筑設計專業教學中已經做到了“基于工作過程”,那么1+X證書制度又對該專業教學提出了怎樣的要求呢?筆者在教研組范圍內的研討中意識到,本專業的教學常態與職業資格培訓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前者的目的在于為學生建構專業知識體系;后者的目的則在于整合已學專業知識去應對獲取某類證書所需的能力要求,其中含有顯著的應試成分。可見,這便使教材教法處于“邯鄲學步”的尷尬局面。
二、基于1+X證書下的課程改革思考
在問題導向下,筆者對高職建筑設計專業的課程改革做了三點思考。
(一)對證書選擇的思考
筆者傾向于讓學生自主選擇證書類型,對此出于這樣幾點思考:
第一,應充分尊重高職建筑設計專業學生的職業愿景,所以在課程改革中不應固化職業資格證書。
第二,本著因材施教和充分挖掘學生職業潛力的原則,也應該使學生成為證書選擇的主體。
第三,考慮到部分學生希望獲得多個類型的職業資格證書的情況,校方也應為他們提供方便之門。當然,若是學生自主選擇證書類型,那么勢必會為課程改革造成壓力。但筆者認為,需要將課程改革模塊化、階段化,模塊化意味著某一個模塊可以承接多元化的證書選擇之需,階段化是指在課程改革成果的實踐過程中應引入試錯機制。
(二)對課程重構的思考
對課程重構的思考是與課程改革的模塊化相聯系的,筆者認為:1+X證書制應為高職建筑設計專業的教學起到導向作用而不是規定,因為本校在審核畢業生畢業資格時已經將“獲取國家所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為必要條件。這就意味著對課程重構并表明對課程進行再造和創新,是在1+X證書制度下優化職業教育手段。同時,高職建筑設計專業高年級的學生才面臨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的壓力,而且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相對完善的專業知識體系,所以此時的教學任務應引入到知識整合、知識遷移,以及熟悉行業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中來。與課程改革模塊化相聯系,便是在課程改革中設計出基礎知識模塊、基礎能力模塊、行業能力模塊,其中行業能力模塊則對標職業證書的類型。
(三)對教材教法的思考
由于上文已經提出了課程改革的模塊化議題,所以對教材教法的思考應重點放置在行業能力模塊中去考慮。這就要求,在基礎知識模塊、基礎能力模塊可以在依托現有的課改成果和思路繼續深化,而行業能力模塊應成為對標1+X證書制度的創新點。前面已經指出,高職建筑設計專業學生在高年級才涉及獲取證書的要求,因此行業能力模塊建設可以嘗試并入頂崗實習教改環節中去。
三、課程改革措施
根據以上所述,課程改革措施可從四個方面構建。
(一)在高年級學生中開展證書選擇問卷調查
在高職建筑設計專業的課程改革中需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特別隨著1+X證書制度的引入更需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課程改革之路。本文建議,目前作為探索期高職建筑設計專業所在院系應對高年級專業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問卷應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在問卷中主要突出這樣幾點內容。
第一,你未來想從事的建筑類崗位是什么。
第二,你認為你在專業學習中的優勢是什么。
第三,你了解哪些建筑類職業資格證書等。
這些題目都圍繞著學生的初次就業意愿所展開,能夠為本專業的課程改革提供啟示。通過問卷調查,筆者所在高職院校的高職建筑設計專業中,占比為2/3的高年級學生偏向于獲取建筑施工類職業資格證書,占比為1/3的高年級學生偏向于獲取建筑質檢類職業資格證書,由此為后續的行業能力模塊建設提供了方向。
(二)保持基礎知識和能力模塊的相對穩定
高職建筑設計專業的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為此將消耗學院、系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面對1+X證書制度的出臺,在課程改革中應保持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模塊的相對穩定。具體而言,在以往課程建設中所形成的校本教材依然繼續使用,教師在教學中依然秉持基于工作過程的比較理念,在基礎知識模塊中建構學生的專業知識體系,在基礎能力模塊中賦予學生基本的崗位工作能力。然而,這里只是相對穩定,即在建設中還需賦予這兩個模塊新的元素。本文建議,由于基礎知識模塊建設主要針對低年級學生,也應將職業資格意識貫徹到這些學生腦海里,專業課教師在教學教法中應重視“課程思政”的應用。基礎能力模塊主要存在于實訓教學之中,建議院系應圍繞職業資格所內在的能力要求優化和重新整合實訓項目。
(三)重視課程資源庫的建設,增添培訓模塊
為了使學生能夠在崗期間能夠更好地完成考證自學,高職建筑設計專業在課程改革中需重視課程資源庫建設工作。本文建議,在傳統課程資源庫建設中增添職業資格培訓模塊。該模塊應由以下幾個子模塊構成:慕課子模塊、文本資料子模塊、在線報名子模塊。通過增添這些子模塊,便能夠使學生在自主選擇證書類型的同時,在頂崗實習期間完成獲取證書的整個流程。本文建議,在課程資源庫建設中,高職建筑設計專業應與第三方供應商合作完成慕課的開發,而慕課需依托職業資格考試類教參,教師在錄制慕課時應把握考證的特點而淡化知識傳授的特征。
(四)結合問卷調查創新行業能力模塊建設
基于1+X證書制度下的課程改革重點應為行業能力模塊建設,上文已經指出:需將該模塊并入頂崗實習模塊范疇。本文建議,在頂崗實習階段/所在院系應有目的地對學生開展職業資格培訓,由于此時學生身處具體的企業工作崗位因此對職業資格證書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就能強化學生參與培訓的意愿。培訓方式可以為線下與線上,線下培訓可以在學生到頂崗實習單位前在學校開展,校方可以組織師資對學生進行集中授課,且主要對標考綱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記憶。線上培訓則主要依托課程資源庫培訓模塊,由學生自主在線完成學習和最后的模擬考試。這樣一來,就能與已有的課程改革成果相銜接。
需要強調的是,面對1+X證書制度下課程改革的艱巨性,高職院校黨委應對高職建筑設計專業課改成員提供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這樣才能確保在行業能力模塊建設中實現精益化管理。
四、結語
筆者認為,基于1+X證書制度的推行,則為型塑學生的從業身份提供了啟示和導向,進而也為該專業的課程改革提供了方向。高職建筑設計專業課程改革的措施為:在高年級學生開展證書選擇問卷調查、保持基礎知識和能力模塊的相對穩定、重視課程資源庫的建設增添培訓模塊、結合問卷調查創新行業能力模塊建設。
參考文獻:
[1]向麗.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地方本科院校《市場營銷學》課程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市場論壇,2014(3):101-102.
[2]馬銀忠.應用型本科院校基礎工業工程課程改革探索[J].黑龍江科學,2019(1):68-69.
[3]劉滿珍.改革高職化學實驗教學 培養實用型藥學人才[J].科技創新導報,2013(18):178.
[4]楊育民.高職化學教學中利用實驗教學培養能力的探討[J].科教文匯,2013(22):54-55.
(責任編輯:林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