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月
摘 要:教育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且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同時教師團隊也是促進學校發展的關鍵性支柱力量。對教師的評價是對于教師專業性發展來說較為重要的根據。教師評價的過程是否公平公正、是否科學合理,將會直接關乎到每一個教師個體,甚至是學校整體的發展,進而影響學校學生的個體發展。因此,具有發展性的教師評價的建立至關重要。這是新時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高校教師評價工作必須滿足的內在需求。本文從發展性的評價角度出發,簡要地對高校教師的評價進行研究,進一步論證了高校發展性教師評價的特點以及多主體參與構建科學合理的、發展性的高校教師評價的必要性。
關鍵詞:發展性;教師評價;依據;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5-0285-02
一、高校教師發展性評價的構建依據
(一)高等教育發展的外在要求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以及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越來越高。我國試圖解決國家社會對于高等教育人才的迫切需要,從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擴招起,我國就逐步走上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道路。高校、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陣地,它們肩負了培養人才的重要責任和使命。經過了最近二十多年的發展,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在逐步加快,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了很多進步,但同時高等教育的擴招也顯現出了各種問題。隨著高校招收學生數量的逐年增加,老師的數量也隨之穩步上漲,高校學生規模的快速增長導致了高校開始出現質量上的擔憂。
(二)教師評價工作的內在需求
1.對于評價的目的定位不清
就現階段情況來看,高校教師的評價工作仍然存在只看重結果、不注重過程的現象。教師評價的根本目標應該是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水平穩步提升,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以通過評價來推動改進及實施作為它的最終目的。但事實是,在當前的實際操作過程之中,實際與理論相違背,發生了恭維為目的的評價異常現象。這種現象不僅耗費了人的精力,而且使教師發生了輕微的功利主義傾向。在教師評價方面,過于主張稱贊的選擇和篩選功能,評價者更重視評價結果和獎懲。目前,高校教師評價體系應該關注在判定教師的工作績效,人事部門根據教師的穩定工作表現和專業能力水平,對教師的獎懲、擢升或撤職等作出適當的判斷,這種方式雖然反映了為高效管理和人事決策服務的傾向,但它往往造成教師的功利化傾向,不僅扭曲了教師的評價觀念,而且削弱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2.評價的結果利用度不高
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很多高校在教師評價結果出來以后,就直接將評價的結果上報給相關主管部門,然后再一層一層、一級一級最終上報給國家的教育部門統一管理。而在此過程當中,那些作為主角的、積極參與被評價的教師單單是被告知評價后的結果而已,他們并不清楚這些評價所采取的評價依據,以及自身在哪些方面有所不足或者欠缺,他們無法在得到評價結果之后自行進行準確的反思和改進。因此,這種評價根本沒有發揮以評促改的功能,多半是浮于形式,便于信息存檔。為了此評價結果,高校一般都會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但最終并沒有起到該有的、預期的作用和意義,這是對所投入資源的浪費,對參評教師的不尊重,同時也對教師及學校的發展沒有任何建設性的益處。
二、構建教師發展性評價的性質
(一)發展性
教師評價的目的是在于促進教師團體的整體的發展,而不是少數個別教師的發展。它并不是通過評價要將教師定位到各個層次等級,而是為了通過對教師的評價來改善教師個人以及教師團體現存的不足,進而改正以促進教師的發展。舉一個高校中存在的例子,有一些教師重科研輕教學,他們十分重視科研,的的確確促進了科學研究的發展,但站在教育的規律和現實來看,對于大部分的教師而言,這種傾斜的評價方式弊端的顯露往往大于利益的獲得,非常容易產生功利、有目的的傾向,導致教師對于課堂教學不深入,教學業務水平下降,這樣是很不利于教師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的。
從評價自身的角度來看,教師評價制度本身就具有發展性。只有這樣,才能通過制度來約束教師的發展。制度應當根據人的具體情況制訂,而不是讓人跟著制度走。一套好的制度規范能有效規范促進教師行為,有助于教師能力最大程度的展現。但制度不完善也會阻礙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妨礙教師個人乃至高校組織的發展。因此,高校教師評價體系應當是不斷發展的、與時俱進的,是動態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二)真實性
教師發展性評價的建設,同樣也需要堅持真實性的特點,也可以說是科學性原則。真實性原則主要涵蓋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教師評價的各個指標項目不僅要符合教育的規律、教師的職業特點以及教師的心理特點,同時,也需要符合該校的實際和學校的具體情況,使教師評價能隨著該校的發展不斷完善。既然要構建這一目標,就離不開評價專家的支持,離不開評價人員的專業培訓,離不開參加教師的大力配合。
第二,學校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原則,實現公正、公平、披露,盡最大能力克服困難,確保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可靠性。
(三)大眾性
大眾化原則注重教師的評價主體地位,主張要掌握教師的力量,建構恰當、合理、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高校的行政管理應當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轉化。要實現這一點,高校管理者應更加重視教師的基本心理狀況和情感態度,把每一位教師當作評價主體,通過最大程度的能力提升來提高教師的積極性,使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學校對于教師評價的指導思想、指導方略必須緊握以人為本的依據,以每個教師為受評的主體,逐步由程序化的評價轉化為人性化的評價,并通過教師評價找到和總結教師在工作中的突出貢獻和不足之處,進而促進教師發展,提升教師個人能力,帶動高校的良性發展。
三、發展性教師評價的主體及內容
(一)教師自評
發展性評價主張通過稱贊增進教師的發展。不可否認,這種評價應當增進教師的發展。作為最了解自己的人,教師的自我評價是非常關鍵的。這個過程從實際上來講,就是教師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教師以反思的形式客觀地評價自身的優勢及自己的不足之處,這個環節并不是讓教師以思考的形式主觀評價自身的優缺點,也不是讓教師直觀地把一定時期之內的各項工作成果和任務堆砌上去,而是在崗位職責的基礎之上展開詳盡的自我分析和思考,客觀評價自身工作的優缺點,提交改良措施或建議,闡述需消除的困難等。教師的自評要完整地發揮教師評價的主體作用,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自身評價,不但能有效地發揮以評促改的作用,也能使上級部門獲得評價結果進行運用,畢竟教師是所有評價主體中能夠了解、掌握評價內容的關鍵。通過教師自評能夠比較直觀深入地了解教師的工作狀況,對各個高校的長久深遠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同行之間評價
大多數教師具備不錯的專業水平,對這一領域工作的理解也比其他領域更為深遠。因此,有助于增進教師專業領域評價方法的同行評價將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在同行評價過程之中,每個教師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他們將心比心,能夠理解和體會彼此的工作。這種評價方法將鼓舞每一位教師嚴肅看待教師評價工作。為了增進教師間的交流和進步,在同行評價之中,最好的評價者是校內和校外的同行。他們可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隨行審議教師大多具備不錯的專業水平,對同行評議工作具有深遠的認識。為了確保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他們應當更加注重隨行審議候選人的選擇。
(三)學院領導校組評價
學院的領導不僅僅對學院所包含的專業的基本情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及掌握,并且對于教師的基本素養、工作能力和態度、專業能力及水平都會形成自己獨到的理解。教師作為學院發展的中堅力量,學院的領導是教師工作的見證者,同時也是他們的搭檔。學院領導不僅可以評價教師的工作任務完成情況,還可以評價教師本人日常表現等很多個方面。學院領導在學院的工作中起到領導帶頭作用,他們起到的是統籌大局的作用。站在大局觀、整體觀的視野和高度,由學院領導構成的評價小組可更主觀、更有針對性、更徹底地認識每位教師的真實情況,作出更恰當的總結性評價。除此之外,學院領導更有資格和能力展開現場報告或為檢驗教師提供方便工作的信息,并由專家展開評估,獲取意見和參考。
(四)學校專家組評價
當作高校教育質量的一部分,高校專家組對教師的評價并不像高校評價那樣關鍵,但也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可以對高校的評價水平展開專業化處理。目前,全國高校教師評價大多由高校人事部門展開,由于高校教師身份的特殊性,高校評價對教師的學術研究水平提交較低的要求。而且教師專業種類多,差異大。由于上述客觀性的局限性,高校教師評價往往集中在評價數據的收集和數據的量化評價之上。高校展開詳盡專業評價的難度較大,這也是許多教師評價工作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只有專家的加入,才能提高教師評價的質量和效度。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教師的發展性評價的最關鍵之處就是這個評價要有發展性。教師專業發展是高校各項管理機制精確行駛的生命線,而教師評價體系則是標準教師工作的標尺,沒有良好的制度保障,教師評價工作就會沒有目標,沒有目標,評價就很難持續。因此,建立具有發展性的教師評價機制是高校開展教師評價工作的首要工作。
參考文獻:
[1]文輔相.中國高等教育目標論[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
[2]王斌華.教師評價:績效管理與專業發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斌華.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4]石幫宏,石中英.論”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J].教師教育研究,2002,14(6):50-53.
[5]胡方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與高職院校兼職教師激勵[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6):23.
[6]黃曉露,梁郁波.同行評價法在高校成熟型教師績效評價中的運用[J].梧州學院學報,2014(5):87.
(責任編輯:林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