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蕭檸 劉翼
摘 要:川劇具有豐富的表演形式、獨到的唱腔以及對虛實意境的唯美描寫,是我國最獨特的地方劇種之一。如今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媒體融合已呈大趨勢,藝術種類以及娛樂方式變得多元化,但川劇本身有著自己緩慢的特殊節奏,這就顯得與當下的大眾審美接受和習慣不合拍。川劇在互聯網上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呈現符號化,致使許多對川劇感興趣但不了解川劇的人對川劇形成簡單化理解,只知變臉,不識高腔。本文就川劇的符號元素及其在當今融媒體環境下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做簡要分析,通過了解符號元素對川劇的影響,結合融媒體時代的特征探索這一傳統文化瑰寶。
關鍵詞:川劇;變臉;符號化;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4-0032-01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川劇導演藝術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7BB027
符號學是當今語言學界、哲學界乃至戲曲藝術界的前沿課題,它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許多用傳統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運用符號學可以輕松解決。那么成為符號首先要具有符號的表現,其次應具有可被感知的符號內容。戲曲藝術是非常符合運用符號學進行研究的一門綜合性藝術,是人類情感世界的符號形式的非凡創造,其本身就具有強烈的符號特性。中國戲曲種類眾多,除京劇、越劇等,川劇也是我國較大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川渝標志性的文化藝術符號。在川劇的發展形成過程中,上承北曲下繼南戲的傳統,是集結高腔、昆曲、胡琴、彈戲以及四川民間燈戲5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極富文化藝術研究價值。[1]隨著社會的發展,川劇在融媒體時代下的符號化特征也愈加明顯。提到川劇,多數人只知變臉,不識高腔。這使川劇相比其他地方戲曲更具符號化,川劇符號化在其傳播中具有極高的知名度,這既是傳承和發展川劇的機遇,但同時也禁錮了大眾對其作為一門綜合藝術的認知。
一、被符號化的川劇
符號學本身是用于研究符號系統的一門學問,符號學公認的開端是21世紀初瑞士的語言學家索緒爾,之后由美國邏輯學家、實用主義創始人皮爾士擴大符號學的范圍。最值得關注的是,皮爾士將對符號學研究的重心置于自然符號體系之中,并將符號自身問題的探索推廣到各種類型的符號現象,如此一來就建立起了完整意義上的符號學體系,這也是本文探討川劇符號化的主要依據理論。關于符號本身,它的載負信息進行傳遞的中間媒介,其實就是一種認識了解事物的簡單化手段。[2]也就是說,將符號學放置于川劇研究中,將川劇簡單化理解標記為特有的符號。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大眾對融媒體時代傳播的川劇的了解比較單一,川劇正是因為變臉這一藝術表演形式在中國和世界上享有極高的知名度。例如,著名川劇《白蛇傳》,該劇中紫金鐃鈸的飾演者陽榮華運用變臉的表演形式體現了白蛇的內心感情變化,通過面部色彩的不斷變換表現了角色的性格特征。傳統的川劇變臉表演基礎是構建在有劇情和背景故事的劇目中的,快節奏的信息傳播導致市面上的川劇變臉只是一個幾分鐘的表演節目。這種演出方式導致大眾誤以為川劇就是變臉,這是典型的符號化表現。
二、融媒體時代給川劇帶來了傳承和發展的機遇
如今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融媒體也呈大趨勢,藝術種類以及娛樂方式變得多元化,但川劇有著自己緩慢的特殊節奏,這就顯得與當下的大眾審美接受和習慣有些格格不入。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川劇的發展提供了諸多傳播模式,如傳播渠道、策略等,打破了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的單向傳播模式,極大地拓寬了川劇的發展路徑,縮短了大眾和演員之間的距離,將川劇內容碎片化、主體與客體互動化、數字化儲存并按照大眾個性化進行分配,將表演舞臺通過媒介意象直接呈現在大眾面前。
融媒體時代下,碎片化的傳播方式給川劇的發展和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各媒體在互聯網絡上實時向受眾推送川劇演出信息、相關熱點話題和最新研究成果等,利用受眾的碎片化時間,極大地發揮了融媒體時代給予川劇發展的優勢。[3]同時,川劇本身程式化的表演方式迫使大眾在欣賞作品時要對程式化表演有所了解,對傳播的方式也要提出要求,要利用好視頻、圖片等對川劇作品作出說明,這樣便于大眾理解川劇的內涵。
在傳統川劇的欣賞方式中,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明顯的距離,而在融媒體時代,主體與客體界限逐漸模糊。專業從事川劇演出的人員可通過各種移動設備觀賞其他人的作品,業余川劇愛好者則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軟件平臺傳播自己的作品。如今越來越多的手機應用開設了關于戲曲的板塊,如喜馬拉雅FM、網易云音樂、全民K戲曲等。這些融媒體傳播手段使大眾能夠便捷地獲取關于川劇及其他種類的優秀戲曲作品。
信息技術越來越成熟,許多信息內容的儲存方式逐漸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這種開放共享的儲存方式能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從網絡上涉獵、下載或上傳各式各樣的川劇信息和資源。數字化儲存有利于川劇及其他劇種的發展,可以最大限度地推動川劇的發展。
如今,許多藝術院團和電視戲曲頻道,如四川省川劇院、成都電視臺第四頻道等都有了自己的官方推廣平臺,網絡與移動客戶端同時傳播,并針對口味不同的欣賞者傳播,讓喜愛川劇的大眾有多元化的選擇。
三、川劇符號化面臨的挑戰
新時代給川劇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伴隨著挑戰。如今已進入經濟全球化、傳播方式電子化、市場國際化、運輸現代化的時代,川劇在互聯網上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呈現符號化,致使許多對川劇感興趣但不了解川劇的人對川劇形成了簡單化理解。融媒體時代的傳播方式很大程度上是根據受眾的感興趣程度來進行的,受眾對川劇中變臉的表演形式越感興趣,變臉的傳播面就會更廣,速度就會更快。川劇作為戲曲種類之一,目前缺乏有深度、廣度、力度的宣傳,長此以往對川劇的發展是不利的。在對川劇表演的一項市場調查中,數據顯示最受歡迎的是變臉這一表演形式,大眾在媒體上搜索川劇,大部分信息都是精彩的變臉表演,這也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前來一探究竟。其中著名的成都旅游景點錦里和寬窄巷子在旅游旺季每天都會在不同的場所上演川劇變臉,其中還專門設有供游客欣賞川劇表演的小型劇場。在這些劇場中,蜀韻園相對專業化,每天都會上演川劇經典劇目《白蛇傳》,但劇情都被簡化了,主打變臉表演,優秀劇目的劇本主要內容則被完全忽略,演出質量也不能保證。盡管如此,受眾仍然贊不絕口。川劇被符號化,最讓人擔憂的便是如此單一地宣傳川劇。當變臉成為川劇的唯一符號,川劇將何去何從?
四、結語
為了應對時代對川劇帶來的挑戰,國家和政府文化部門以及川劇相關工作人員等積極開展行動。例如,成都高校創建川劇藝術研究所、川劇傳播博物館(含數字館)、川劇傳習展示基地,舉辦川劇歷史文化展覽,將川劇唱片、碟片、各種傳播媒介等進行藝術展覽推廣。與此同時,各川劇演出劇場除了重啟經典劇目的演出外,各地方川劇院團也在加緊進行藝術創作。優秀川劇作品《金子》改編自話劇《原野》,不同于話劇版本的沉重,川劇《金子》更接地氣,多次復排演出仍座無虛席,場場爆滿。運用新媒體傳播和推廣演出信息,有效宣傳川劇綜合藝術,改變了傳統的宣傳方式,該劇獲得了全國所有的國家級獎項。種種努力都對川劇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相信在促進新時代傳統文化發展的同時,川劇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躍嘉.川劇變臉表演的市場調查——以成都地區為例[J].四川戲劇,2017(07):43-46.
[2] 蘇波.淺析皮爾士的符號學[J].讀天下,2016(03):56.
[3] 李映月.新媒體時代下戲曲藝術的傳播與推廣——以川劇為例[D].四川師范大學,2015:78-80.
作者簡介:段蕭檸(1996—),女,山東淄博人,藝術碩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