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及電子設備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新媒體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新媒體具有更高的傳播能力,更廣的傳播途徑,并且具有新穎的互動性,能夠產生個性化多元化的信息,有許多特點是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因此對傳統媒體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新媒體還有一定的問題和不足,需要與傳統媒體更好地融合發展,才能創造出更好的有價值的信息。綜合而言,應該充分發揮出新媒體與生俱來的優勢,并根據實際情況與傳統媒體的特點進行深度結合。本文對新媒體的具體特點以及展現出的與傳統媒體不同的特征進行詳細的描述,并從多個方面分析兩種媒體之間融合發展的趨勢,從而促進兩者更好地協調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媒體;融合發展;趨勢分析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4-0248-02
一、新媒體概要
新媒體這一詞匯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在廣義中主要指通過移動通信技術和網絡服務平臺的多渠道的信息傳遞形式和手段的統稱。比如通過無線網、5G移動數據通信進行信息的傳輸,將電腦、手機、Pad等多種設備作為輸出端,其輸出的形式包括音樂、視頻、圖片等,從而給人們提供豐富多彩的新聞和娛樂服務。人們通過新媒體可以體驗在線遠程學習教育、游戲娛樂等多種生活內容。從狹義上來講,新媒體主要指新興的信息媒體,便于人們理解和記憶。新媒體始終處于活躍的動態,具有較強的更新升級完善能力,不斷運用最新的網絡技術,產生與人更加有交互性的傳播模式。比如伴隨4G時代的到來,其短視頻、直播等信息服務快速增加,而現在是5G元年,人工智能與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的快速發展,將進一步引領新媒體的新浪潮。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成本更低,并且獲取信息的時效性以及全面性得到較大提升,通過不同的媒體渠道以及多元化的表達形式,能夠使信息更加完整且真實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1]
二、新媒體具體特點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新媒體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生活中獲取信息以及互動的重要途徑,同時,新媒體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傳統媒體可以通過報紙、電視以及廣播等途徑來進行信息的傳遞,新媒體相對傳統媒體而言具有更多的特點,下文詳細闡述“新”這一字眼的含義。
(一)數字化程度高
新媒體是通過數字化的傳播方式在互聯網中快速擴散信息,改變了傳統閱讀獲取信息的模式。信息數字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數字化傳播能力的加強,賦予了新媒體更強的生命力。在3G時代,人們對新媒體并沒有太多深刻的印象,這是因為互聯網的使用成本和費用使網上的多種服務發展受到了制約,并且上網速度慢,平均網速僅128kb/s,限制了信息傳遞的能力。伴隨著4G的普及以及數字化格式和電子智能設備的不斷發展,多媒體的服務平臺以及傳播速度得到了質的飛躍。我國現已有幾億互聯網用戶,通過網絡新媒體來豐富自身的生活,其基數眾多,使虎牙、斗魚等各大直播平臺快速發展,所有的信息傳遞形式均為數字化傳播,具有即時展示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聞信息的媒體渠道同樣得到了較大的擴充和發展,如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多種數字化新聞信息媒體平臺。[2]無論是人們對新聞資訊的獲取還是實時在線互動的娛樂,所有的媒體信息實則是對應的編程代碼,這就是新媒體數字化的標志,也是與傳統媒體的較大的區別。由于信息的數字化,所以可以將信息儲存和傳遞,賦予信息二次快速傳輸和交流的能力。
(二)具有較好的互動能力
人們采用傳統媒體信息傳播方式,很難在接收信息的同時,將自身的觀點、見解和信息一起傳播,并在接收信息時與廣大信息服務群體討論。而新媒體傳播過程具有互動性,比如現在流行的彈幕網站嗶哩嗶哩動畫,當人們在獲取某一信息時,所有的用戶均可各抒己見,表達自身的看法,并且與其他的用戶討論和探究。因此,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無法進行較好互動的格局,能夠實現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此外,新媒體還具有不斷創新的互動模式,比如VR眼鏡、體感5D座椅等交互式設備,能夠加強信息與人們互動的能力,更加吸引人的眼球,使人們在信息的獲取過程中有較好的沉浸感。現在還較為火爆的新媒體技術為情景式帶入互動選擇視頻,《愛情公寓5》這一電視劇就通過這種互動視頻,使廣大網友深刻地感受到新媒體的互動能力。
(三)個性化和差異化
新媒體更吸引用戶的特色為個性化和差異化的信息推送,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基礎上,基于大數據平臺,通過智能的算法對用戶喜愛的內容進行個性化的展示,通過用戶長期的使用,能夠精確了解用戶需要什么信息,從而提供針對性、差異性的信息服務。應用市場中有多家提供音樂的服務平臺,比如蝦米音樂APP、酷狗音樂APP等,[3]而網易云音樂APP因能根據用戶聽音樂的風格類型進行統計,并且針對不同用戶推送不同的音樂,使每一位用戶均能有獨特的音樂體驗,從而吸引了較多用戶,有較好的口碑和使用感受。將傳統的一味被動式傳達信息轉為主動有針對性的輸出,這就是新媒體帶來的個性化和差異化最直觀的表現。
(四)新媒體存在一些負面問題
我國網民群體較多,有不同的年齡階段以及文化水平,對新媒體傳遞的信息有不同的認知和見解,因此在新媒體的互動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一些言語過激以及不合適的信息,干擾多媒體正常的運作環境以及秩序。新媒體具有較高的信息傳播能力,可能造成某一事件或人物的隱私泄露。與此同時,信息的傳播成本較低,一些未經考證的信息可能形成謠傳,這種虛假詐騙以及具有誘導性的信息可能干擾人們的正常生活。另外,一些人通過互聯網媒體多個平臺相互攻擊和吹捧,這一群體成為了“水軍”,使得大眾對許多事情產生錯誤的認知。[4]因此,新媒體呈現的特點并非全部是積極的,這些負面信息以及問題仍需要進一步完善,從而使新媒體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分析
(一)增強新媒體的準確性和權威性
因為傳統媒體發展時間較長,并且審核監管的力度較大,會控制和管理傳播的方式以及內容,所以長期以來其可靠性以及準確性受到了人們的認可,但傳統媒體的更新頻率以及信息傳播的力度較差。而新媒體有極強的信息傳播能力,但對信息的準確性以及權威性的控制較差。可以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點相結合,并且將彼此的缺點化解,這樣能夠使彼此在融合發展過程中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同時還具備較高的傳播能力。比如美國的《紐約時報》就是通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不僅在網絡上有較高的權威性,同時還具備高強度信息輸出和傳播的能力,成為了美國最具有影響力的媒體之一。如今,中國的中央新聞媒體也推出了相應的應用軟件,不僅通過傳統的電視、報紙等形式進行信息的輸出,同時與互聯網結合,對相應提供的內容和信息實行高門檻的篩選和審查制度,使人們能夠在高效獲取資訊的同時,也能夠獲取正確權威的新聞信息。
(二)充分發揮交互性,提高互動能力
使人們對信息的傳播有參與感,能夠更好地激發人們的熱情和興趣。比如體育愛好者群體在觀看體育比賽的同時,更希望與興趣相投的愛好者群體進行實時動態的溝通交流,分享自身的心得和體會,通過交互能夠使其在觀看信息的同時獲得更好的體驗。與此同時,新媒體的信息接收者也可以實時對媒體自身的問題進行反饋,并且能夠提出更多有效的建議,因此,溝通互動的方式還有利于媒體的改進和成長。但傳統媒體的互動能力較為欠缺,人們在觀看電視信息時,其互動溝通僅限于家庭內部人員之間的交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肯定存在一定的競爭,但是如果傳統媒體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交互性,和新媒體融合發展,將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和進步。例如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這個節目的運作成功不僅是因為其滿足了大眾的實際需求,還是因為其重視以受眾為中心進行信息的傳播。同時,這些節目不僅是電視直播,還在網絡上同臺播放,使大眾在沉浸好聲音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分享自己喜愛的歌手以及對曲風、節奏的認知和見解。在電視播放的同時,節目還與微信平臺和新浪微博相結合,通過微信“搖一搖”以及微博熱搜助力等形式,帶來支持喜愛歌手的互動環節。[5]在網絡播放時,通過彈幕以及留言互動等形式,觀眾均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多種渠道的播放、不同互動方式的整合,能夠充分發揮交互性,提高互動能力。
(三)進一步拓寬信息傳播渠道
發布的信息想要實現理想的效果和目標,選擇比較合理的傳播渠道和方式是相當重要的。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很多新的信息傳播渠道開始出現,比如電子雜志、網絡電視、車載電視以及手機報等。但是,不管是哪種媒體都不可能滿足所有受眾的實際需求,不斷拓展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和渠道的最佳途徑就是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這樣能有效實現信息發布方式和渠道的多元化。例如,在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過程中,央視國際就聯合了多家平面媒體、電視媒體、電臺以及門戶網站等組成了媒體聯盟。這樣不僅電視臺、電臺能夠實時報道實際情況,廣場電視、手機報、移動電視等也能對相關信息進行實時的報道。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全面合作,不僅能有效實現信息發布方式和渠道的多元化,還能有效改變我國的媒介市場格局。
四、結語
本文對新媒體的特點進行了多方面的闡述,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同時,需要注意揚長避短,發揮新媒體時效性強、傳播渠道廣以及交互性強的特點,利用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和準確性,不斷提升新媒體信息的內容質量和水平。通過相互借鑒和發展,促進我國信息媒體不斷進步和創新。
參考文獻:
[1] 楊惠涵.新媒體的特點及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趨勢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18(03):22.
[2] 李健.傳統電視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轉型戰略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22):257.
[3] 固鐵慶.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趨勢[J].新媒體研究,2016(2):49+56.
[4] 陳印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政治安全價值導向分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04):43-45.
[5] 徐剛.大數據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可行性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9(05):247-248.
作者簡介:劉敏(1972—),女,江蘇徐州人,本科,集團教育融媒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教育新聞融媒體編采工作,研究方向:融合方向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