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斯山
多年來的傳統教學多強調的是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教師往往注重歷史知識的傳授,從而忽視知識歸納能力的培養.隨著國家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性也已成為絕大多數教學歷史同仁們的共識.傳統歷史課堂填鴨式滿堂灌或自由看書終將被以小組合作,探討為主活躍的充滿活力的課堂模式所代替。
恰逢習大大新時代新課程理論改變而倍加欣喜的同時,我認識到眼下歷史課上學生歸納能力培養水平不容樂觀.
第一,我們安徽省中考歷史與政治合卷,政治80分,歷史70.分值不高,很難引起學生與家長對歷史學習的高度重視。初中歷史這門基礎課在初一初二階段壓根兒得不到學生的重視,有些家長也認為歷史無需下功夫學,反正開卷考試,到初三多買些資料,突擊熟悉一下,就差不多了。甚至還有個別領導居然認為初一初二歷史是副科,不予重視.
第二,多年來的傳統教學觀念直接影響了一些歷史教員們培養學生能力的熱情.更說不上什么歸納能力了.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員們主要依靠學生死記重南點、人名、年代、大事件等來提高教學效果.從而忽視內在的聯系、因果關系、比較、分析與歸納等。以至于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能否得到提升,學生的相應的情感體驗,愛國主義情懷,民族自豪感是否得以實現,基本上不在課堂教學范圍之內了。如此,歷史課上學生肯定缺乏課堂共鳴。
第三,當然啰,歷史課沒有夠多的能力培養方面業已成功的經驗,從而獲得借鑒參考。多年來,歷史基本上處于“副科”的位置,相關學科研究自然也較之于主科“語、數、外”少得多,教育研究者多愿意把探索的目光聚焦到“語、數、外”這些大科主科上。歷史老師,尤其是初一初二的歷史老師若想與主科老師一樣,讓學生多擁有一定的分析和歸納能力,尚需做出較多的努力.那自然是歷史教育之幸。
學生在歷史學習能力的諸多要素中,歸納能力的培養實在是太重要了。當然,歸納能力是歷史學習能力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一般指學生在課堂學習后能夠把較多的歷史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探求類別內部的特點與規律,其間的區別與聯系的能力。古人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種能力得到了培養,學生往往能接受歷史的啟迪,汲取歷史的智慧,從而學會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事件的端倪與關鍵,以便擺脫幼稚,從而走向成熟。
完全可以說,學生歷史歸納能力的培養,是關乎其終生成長發展的大事。
一是初中階段尤其是初一初二年級的學生不知道歸納的具體含義。二是沒有掌握科學有效的歸納方法。三是根本沒有認識到歸納能力,對其終生發展的重要性.下面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歸納能力。
1 提高學生認識,讓其明確涵義
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逐步提高發展。他們的理解能力比在小學時強了許多。只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歸納能力的重要,他們才能在歷史學習中主動運用歸納法.。從初一到初二,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同,歷史老師對歸納的介紹講解也應當有個由淺入深,由易而難的過程.七年級階段只需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歷史知識的歸納即可。教師通過舉例的方法來為學生演示歸納方法的含義。例如在學完秦朝、西晉以及隋朝滅亡后。進行橫向對比,教師指出它們都是短命的王朝,何以速亡,進行分類歸納,包括在位的皇帝、時間、背、速亡的因果關系、歷史評價等,如此再讓學生識記知識要點那自然會容易許多。當學生感知到這樣識記的方法很好之后,告訴學生這就是歸納的方法,這個認知過程就是歸納能力的培養。
2 設置歸納主題,明確分類標準
教師在指導學生分類標準時,應向學生講清分類不應有交叉。比如在歸納夏桀,商紂,以及西周幽王滅亡的特點時,可在黑板上例表,包括當時的君王,時間,速亡的原因,最后得出結論: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比如八年級歷史,紅軍五次反圍剿,前四次成功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大規模的軍事“圍剿”,第五次何以失敗,被迫長征,例表包括國軍人數、指揮者、紅軍如何應對、哪次活捉張輝瓚等。例表歸納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學生學的輕松記的也牢。
3 指導歸納方法,促使能力形成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歸納能力,就必須讓學生擁有科學的歸納方法。悠悠歷史長河,知識紛繁而復雜。比如在講授這幾個歷史上被廢的亡國之君時,例表對比,漢獻帝劉協、魏元帝曹奐、陳后主陳叔寶、南唐后主李煜、以及清末代皇帝溥儀,例表包括朝代、皇帝、時間、亡國的原因、被廢之后的待遇等。被廢亡國之君中結局較好的有陳后主、清帝溥儀,結局最好的被廢亡國之君非魏元帝曹奐莫屬,結局最慘的當數被廢的李后主李煜了。列出被廢亡國之君的結局,也是一項耐人尋味的警示教育。
4 培養歸納習慣,形成歸納能力
初中學生歷史歸納能力的與歷史知識的學習自然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傳統歷史教學往往強調學生對知識點的識記,許多教師往往直接把問題的答案讓學生寫下來,然后叫他們背誦。這種教學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很不利。在歷史教學實踐中,能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的契機特多。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出現過好多治世局面。例如“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漢宣中興”、“光武中興”、“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以及“康乾盛世”等進行橫向比較,把他們成就列出來,就政治、經濟、思想以及軍事措施進行歸納分類,這樣做可使學生一目了然,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諸如此類伴隨課堂教學進行的一系列的歸納能力的訓練,不僅僅能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歸納能力的作用,還能夠向同學們進行有效滲透科學的終生有用的歸納方法。讓學生終生受益,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單位:天長市張鋪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