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輿情工作事關社會安全,善用數字技術創新的成果可提升網絡輿情監測與分析的效率,并將技術發展的現代化成果運用于邊疆地區的網絡安全治理。本文從邊疆地區網絡輿情監測工作的情況出發,對技術發展和網絡安全治理的關系作出評價,認為網絡輿情的監測與分析主要在技術層面與數字相關聯,并據此影響了網絡輿情危機的治理,繼而影響邊疆地區網絡安全治理的現代化。
關鍵詞:邊疆地區;網絡輿情監測;網絡安全治理;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C91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4-0150-01
網絡輿情工作不僅是網絡安全治理的重要內容,還事關意識形態安全。安全高效的網絡輿情監測、分析與治理工作是維護國家網絡安全的重要基礎。[1,2]作為國家非傳統安全領域內的重要內容,網絡安全與信息安全、網絡空間安全、網絡輿情治理等概念相互交織,共同反映了國家網絡安全的治理體系建設新動向。[3]邊疆地區的網絡安全治理的現代化是國家安全治理體系的重要一環,在當前新技術應用的背景下,網絡安全治理面臨著風險與挑戰。
一、邊疆地區的網絡輿情監測與智能技術介入的影響分析
邊疆地區的特殊性不言而喻,復雜的民族構成與宗教文化沖突成為邊疆地區發展媒體首要面臨的問題。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引介新媒體,借助網絡實現邊疆地區網絡安全治理的長治久安,成為當前新媒體研究的一個重要命題。在這一問題上,邊疆地區的融合媒介機構如何參與邊疆網絡環境的建構,如何以更為靈活的新聞報道打開受眾的心結,成為當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媒體研究的一個重要命題。
(一)智能算法技術提升了邊疆地區網絡輿情監測與分析的效率
邊疆地區的民族與宗教文化問題是該地區網絡安全治理的一個焦點,互聯網作為一個多元價值的表達空間,是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因此網絡輿情危機所具有的破壞力在邊疆地區可能表現得更為復雜。就網絡輿情信息的分析工作本身而言,網絡輿情信息雜糅了豐富的網絡用戶態度表達與使用行為信息,探究網絡輿情信息不僅可以幫助政府了解民意,促進信息的順暢流通與各方良性互動,還可以借助危機預警、風險防范等職能凝聚社會共識,彌合輿論的撕裂。在智能算法介入后,網絡輿情監測與分析的效率得到了穩步提升,這一方面有賴于包括輿情監測軟件與服務機構所提供的技術工具,這些工具往往都具有較強的輿情信息挖掘能力,對網絡輿情監測中出現的問題具有較強的敏感性。
(二)技術協助解決了“網絡水軍”等干擾民意表達的問題
目前我國輿情監測服務行業仍有很多不足,特別是在“網絡水軍”等民意表達的層面仍存在明顯問題,而智能算法的引介對這些問題的改善或有一定助益:輿情服務的產業鏈不完善,智能算法的引介將促進各環節服務的對接。目前國內各輿情服務機構提供的輿情服務較為簡單,主要側重于輿情危機的治理與預防,很多重要的環節卻因自主性不足而處在產業鏈的下游,智能算法的引介將進一步改善這一境況,提升產業鏈的完整性,改善輿情服務的質量;改善專業人員缺乏的窘境,以智能化促進人機合一。
目前,輿情分析師大多由記者、編輯轉型,對數據分析技術的掌握能力有限,雖然目前輿情監測軟件系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但仍需要輿情分析師結合軟件數據撰寫分析結論。在數字技術帶來挑戰的同時,技術革新或進一步推動行業透明化、規范化;改變“一刪到底”的情況,以技術革新重視民意的研究。目前,網絡輿情監測行業仍存在很多不規范現象,干擾民意表達的“網絡水軍”“網絡刪帖”大量出現,智能算法的引介將有助于此類問題的解決。
二、邊疆民族地區網絡輿情危機的防范與網絡安全治理
邊疆民族地區網絡媒介使用行為與態度構成了網絡安全治理的重要一環,合理表達積極的網絡民意是網絡安全的重要表征。媒介文化所影響的實際是一種“認同安全”,“認同危機”的出現就是生存價值歸屬出現了錯位、缺失、漂移、失落或沖突等問題。目前,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安全的主要驅動力變量已經發生變化,“生存感”“歸屬感”“歷史感”與“安全感”等4個方面在認同建構層面相互交織、多元互動,共同影響著邊疆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
(一)法律層面對邊疆地區網絡安全的保障
對邊疆地區網絡安全的維護是網絡輿情危機治理的主要目的。在這一背景下,為了維護互聯網安全健康的使用環境,保障國家安全、網絡安全、社會公眾利益,2016年11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下稱《網絡安全法》)正式公布,自2017年6月1日正式實施。《網絡安全法》對企業加強網絡安全建設提出了要求和約束,明確了企業責任、政府監管等內容,成為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的重要保障。自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凈化了互聯網空間,維護了包括邊疆地區在內的國家網絡安全和網民自身權益。作為邊疆地區網絡安全維護的一項重要工作,網絡輿情監測、分析與治理工作在技術層面的敏感性較高,需要在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應用后與其加強協調。[4]
(二)技術層面對邊疆地區網絡安全的維護
隨著5G等通信技術的升級,智能算法或成為當前網絡輿情服務機構防范輿情風險、治理輿情危機的新工具,輔助網絡輿情服務機構更有效地對網絡信息進行匯集、分類、整理與分析。[1]對于新聞機構而言,不斷推進技術革新不僅是新聞媒體之責,還是媒體實現業務拓展與轉型的有效途徑。因此,如何把握智能算法這一新風向,將成為邊疆地區媒體機構發展面臨的一大焦點問題,僅在網絡輿情監測與分析工作上,人工智能應用所帶來的技術革新與資源重整效果亦將相當顯著,深刻影響媒體發展的未來。技術對媒體發展與信息傳播的影響一直是新聞傳播學界研究的重要話題之一。
(三)人才培養層面對邊疆地區網絡安全的治理
就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新聞從業者而言,程序員、編程師和數據分析師等新“工種”的出現直接體現了媒介經營、新聞生產環節中發生的變化。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新的技術手段更迭對媒體傳播形態造成的影響將更為顯著,因此需要正確認識智能算法對網絡輿情服務行業的影響,把握新一輪技術革命帶來的直接挑戰與驅動升級,并最終將成果落實在網絡輿情服務工作的各個環節。關于未來媒體生態,智能算法或將以提供智能服務的方式成為互聯網下一步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就邊疆地區的實際情況而言,人工智能的技術革新對網絡輿情工作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解放人力,在實踐層面,數據分析技術在網絡輿情監測與分析工作中只充當準備階段的內容,對輿情的研判才是其分析的核心環節。
三、結語
本文聯系邊疆地區的實際,綜合分析了智媒技術介入對網絡輿情監測工作的影響情況,以評估算法識別等智能技術作為網絡輿情信息的數字分析方法基礎的效用與價值。本文認為智能技術有重要的積極作用,急需介入邊疆地區的網絡安全治理工作,一方面它解放了人力,完成了大量的機械復制、粘貼的工作,在實踐層面還以出色的數據分析技術強化了對輿情的研判,另一方面,當前邊疆地區在媒介變遷背景下少數民族群眾的媒體使用情況產生了諸多變化,需要調整網絡輿情監測的策略,推動網絡安全治理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閆奎銘,舟宇.大數據時代的人機關系[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6:11.
[2] 王世偉.論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網絡空間安全[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41(02):72-84.
[3] 吳傳毅.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指向、使命擔當、戰略舉措[J].行政管理改革,2019(11):24-30.
[4] 張洪忠,石韋穎,劉力銘.如何從技術邏輯認識人工智能對傳媒業的影響[J].新聞界,2018(02):17-22.
作者簡介:李延源(1982—),男,云南臨滄人,碩士研究生,主任記者,臨滄融媒體新聞社新視聽編輯部主任,從事廣播電視學、新媒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