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務新媒體兼具政務屬性和媒體屬性,既要堅持政治性,又要遵循媒體傳播規律,在這種角色困境下如何做到既堅持黨性又走近百姓,需要下一番功夫。
關鍵詞:堅持黨性;權威發布;加強互動;做好服務;走近百姓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4-0232-02
近年來,政務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發展,政務部門運用新媒體發布政策和動態,加強政民互動,在網民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顧名思義,政務新媒體兼具政務屬性和媒體屬性,既要堅持政治性,又要遵循媒體傳播規律,在這種角色困境下如何做到既堅持黨性又走近百姓,需要下一番功夫。
一、政務新媒體的現狀
政務新媒體是指各級行政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及其內設機構在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臺上開設的政務賬號或應用,以及自行開發建設的移動客戶端等。如果2010年是微博元年,2011年是政務微博元年,那么2013年則是政務微信元年。[1]微博、微信的迅猛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民眾獲取傳播信息方式的改變,更是傳統輿論中心的轉移和網絡輿論陣地的興起,是公民意識的覺醒和對新型政府需求的激發。
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1.2%,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網民的飛速增加,移動上網的提速降費,給政務新媒體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截至2019年6月,我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5.09億,占網民整體的59.6%。我國297個地級行政區政府已開通了“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傳播渠道,總體覆蓋率達88.9%。[2]
以安徽省亳州市為例,亳州作為地級市,早在2014就開設有亳州發布政務微信、政務微博,由亳州市委網信辦主辦,亳州晚報社運營。截至2020年1月30日,亳州發布微信已有“粉絲”18萬,亳州發布微博已有“粉絲”12萬。亳州市下轄的三縣一區均開通了政務微信、政務微博,公安、衛生、人社、文體等市直各部門絕大部分開通了政務微信、政務微博。微信定向推送、精準服務,微博快速發布、互動性強,經過5年多的運營管理,亳州的政務新媒體已實現“雙微”聯動、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與傳統媒體相比,政務新媒體是互聯網的一種新應用,為政府機關單位服務社會提供新“窗口”,網絡傳播力強,社會影響力大,對推進政務公開、服務社會公眾、宣傳政府工作、正面引導輿論具有重要意義。政務新媒體權威發布政府決策部署、動態信息,成為了政府施政的新平臺;政務新媒體及時發布一手信息,提升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政務新媒體的互動性加強了政府與群眾的溝通,網友的及時反饋也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政務新媒體第一時間發布事件詳情、政府舉措,了解網絡輿情、網民關注點,上傳下達,逐漸掌握了應對方法,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政務新媒體如何堅持黨性
政務新媒體在政務傳播中兼具雙重屬性,即政務信息的傳播屬性和媒介平臺的傳播屬性,兩個屬性的交織在網絡空間下存在沖突和碰撞。[3]而向公眾傳播政務信息,是政務新媒體的一個基本功能,堅持黨性是第一要求。
首先,政務新媒體編輯要增強政治意識。政務新媒體編輯與傳統媒體和自媒體編輯不同,要始終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要有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在發布內容時要緊緊把握政治要求,從海量的政府信息中捕捉受眾需要的信息,再進行歸納整合,發出正能量的聲音,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政務新媒體編輯要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協調,建立聯動機制,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群眾關切。同時,政務新媒體編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和新聞素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政務新媒體打造成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其次,要準確定位,嚴把內容關。在互聯網時代,政務新媒體作為官方對外發聲平臺,是黨和政府的重要宣傳陣地。政務新媒體作為信息傳播者和政府代言人,其發布的信息最具權威性,因此一定要把好內容關,確保信息真實、來源權威,以更好地服務群眾、引導群眾。以亳州發布微信公眾號2019年以來發布的內容為例,頭條多是亳州大事記,涵蓋亳州在就業、醫療、住房、扶貧、旅游等方面的重大決策、部署,直接來源于亳州市人民政府網或者相關部門,內容客觀真實,來源權威可信。
第三,要注重引導輿論,及時辟謠。在互聯網時代,網絡上充斥著各種信息,真真假假,網民不易分辨。“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越是在發生重大事件的時候,越有人散布謠言,即便是非常荒誕的謠言也有人相信。謠言流傳的背后是權威信息的缺失,也是網民缺乏安全感的表現,這個時候就需要政務新媒體及時發聲,用事實擊敗訛傳,用科學擊碎謠言,穩定人心。在引導輿論、及時辟謠方面,亳州政務新媒體針對網絡中流傳的謠言會專門發布辟謠文章,也會在網友留言咨詢中給出官方回復。為此亳州還專門成立一個工作群,政務新媒體編輯可以第一時間將網友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反饋給相關部門,同時進行溝通交流,及時給予網友答復。
三、政務新媒體如何走近百姓
政務新媒體是媒體,需要遵從傳播規律,既要從傳統新聞學中汲取營養,又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點,在發布信息、提供服務的同時要充分考慮百姓的需求,從用戶的關注點、閱讀習慣入手,更好地服務百姓、服務社會。
首先,要增強主動性。調查顯示,在公共衛生事件中,網民對政府官方信息的關注度最高。[4]發生重大事件時,政務新媒體是群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平臺的開放性和傳播的裂變性、微博輿情的發酵、微信朋友圈的N次轉發,都給政府相關部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政務新媒體把握民意,及時發布信息和引導輿論,同時借助平臺的服務功能,主動加強與網民的溝通,充分考慮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對網民的評論積極給予反饋,樹立政府的權威性與公信力。
其次,要加強信息服務,關注民生。根據亳州發布微信文章閱讀量來看,受眾最關注的就是教育、就業、養老等,其中《亳州擬推薦這31所學校,正在公示!有你的母校嗎?》閱讀量10萬+,可見群眾非常關注與自身有關的信息。對此,政務新媒體可以加強與政府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多發布民生信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設查詢功能,為受眾提供便利。在“內容為王”的時代,政務新媒體發送的內容既要真實、準確、權威,也要“親民情、接地氣”,既要重視內容的原創性,也要創新內容的傳播形式。政務新媒體要了解新媒體用戶的話語習慣,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傳播快、交互性強的特點,注重運用數字解析、圖表圖解、小視頻、小程序等易讀易懂、社會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提升傳播內容的感染力、吸引力、影響力,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第三,要加強互動性。政務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最大區別就在于互動交流。傳統媒體的單向輸出只是讓受眾群體被動接受,而政務新媒體的互動交流為受眾群體表達各種訴求提供了平臺。微博評論、私信以及微信留言、消息等功能,方便了政府部門受理咨詢訴求、意見建議等,同時也有部分網友提出的問題、建議如石沉大海,得不到回應。對此,政務新媒體要加強人員培訓、提升人員綜合素質、尊重網民的言論自由,對網友提出的在本地區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的問題,按程序轉辦答復;不在職責范圍內的,說明情況,指明解決途徑。政務新媒體作為新的問政方式,在應對輿情方面要注重與網友的互動,回應群眾關切,信息傳遞直達“最后一公里”。
四、結語
如今,移動政務服務邁入發展快車道,政務新媒體逐步形成了整體協同、響應迅速的矩陣體系,促進了政務服務與新媒體的融合與發展。政務新媒體公開透明的信息發布、高效及時的互動反饋彰顯了政府的引導力和影響力,充分發揮了政務新媒體在堅持黨性、服務百姓方面的積極作用,正逐步打造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政務新媒體矩陣。
參考文獻:
[1] 張志安,曹艷輝.政務微博微信實用手冊[M].南方日報出版社,2014:001.
[2] 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9-08-30.
[3] 丁利.政務新媒體傳播的困境與破解之道[J].中國記者,2018(3):88-90.
[4] 張婷婷,晁文慶.指尖與舌間:突發事件與網絡口碑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47.
作者簡介:張珍(1984—),女,安徽亳州人,本科,新聞中級職稱,研究方向:媒介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