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霞
摘 要:高中開展歷史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歷史文化的理解,基于和平時代進行歷史的回顧,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然而部分高中的歷史課堂教學質量不高,教學效率難以提升,歷史教學的目標難以實現。因此,高中歷史教學必須進行教學方式的轉變,以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為重心,打破傳統應試教育的桎梏,為學生的全方位成長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創新
歷史是高中教學的重要學科,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的重要保障。高中教師應整合教育資料,以學生作為歷史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自主投入歷史學習,進而了解歷史、理解歷史、正確看待歷史。高中教師應立足于新課改的基礎上,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使其與教學內容規劃相一致,進而實現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創新教學方法的重要性
高中是學生學習生涯的重要階段,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三觀得以形成與穩固。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與家長都過于看重考試成績,對于學生全方面能力的發展并不重視,因此,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難以得到發展,甚至出現了學生難以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的現象。因此,高中歷史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要以調動學生歷史學習積極性作為改革的重心,采用適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尋找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習的重要性,進而促進學生全方位能力的綜合發展。
二、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思路
1、轉變歷史教學觀念
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是教師按照教材內容進行逐一講解,以應試教育中常見的考試內容作為學習的重要內容,在課堂上進行深入的講解與反復的強調,因此,高中課堂的自主學習與討論時間被大量占用。學生在課堂上將教師劃出的重點內容進行記錄,在課下進行記憶或背誦,以期在考試中可以自如應對,獲得良好的歷史成績。通過這種學習方式,雖然學生的歷史成績也有顯著提高,然而這種學習方式卻難以幫助學生正確了解歷史,進而導致學生對歷史的態度存在偏差。同時,過于模式化的教學方式會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阻礙學生各項能力的綜合發展。因此,歷史教師應結合教學改革目標,基于歷史教材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與改革。如,人民版歷史教材必修一專題二中第一課的第一節《鴉片戰爭 》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歷史分析時,不能要僅以傳統革命史觀的角度進行分析,還應綜合考慮全球史觀、近代史觀以及文明史觀等多種維度,全面系統地進行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思考,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從多個不同維度進行歷史分析。
2、實現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理論可以在實踐中得以驗證。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有些理論進行實踐存在一定難度,但必須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理論分析,脫離實際空談歷史毫無意義。因此,教師應謹慎選擇歷史教學材料,確保所選的材料與生活實際相符合。以所選材料為基礎引入現實案例進行歷史與現代的對比與分析,使知識的代入感得以增強。如,歷史學習時會涉及各國建筑風格特點與文化特征的探討,此時教師可以結合時代的不同進行分析與比較,從現代建筑風格與古代的區別進行建筑及文化特點的總結。在(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材中《五四運動》一課教學時,教師可先簡要闡述五四運動發起的原因,并對發生經過及最終的結果進行講解,然后從現代五四青年節的形成與發展入手,進行歷史規律發展變化的總結,使學生可以親身感受到時代的變化,進而激發出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3、制定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
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過于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并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能力的主要衡量標準。這種評價方式并不全面,難以真實了解學生的能力,采用此種方式進行評價,對學生有失偏頗,甚至會動搖學生的學習信念,打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基于此,教師應立足于新課改,建立科學合理的歷史教學評價機制,運用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學生歷史學習情況的考核與評價。教師可以查看學生歷史學習的課堂筆記,可以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以及課堂表現進行學生學生狀況的綜合考量,結合考試成績得出最終的考核與評價,并將這些考量內容的評分比重進行合理分配,得出合理的評價分數,以此全方位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堅定學生繼續學習歷史的信念。以科學的評價方式達到學生成績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改善,最終實現歷史教學的目標。
結語:歷史教學不應僅以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為目標,而是培養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進行獨立思考與分析,透徹理解歷史、正確看待歷史。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時代的發展,因此,高中應在動態變化的教學過程中探尋有效的歷史教學創新方式。歷史教學的系統性較強,過程較為漫長,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以極大的耐心,投入更多精力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與總結,為歷史教學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立生.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優化高中歷史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11):110.
[2]黃清坤.新課改背景下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方法新探[J].考試周刊,2018(2):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