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一直沒有停下步伐,教師對語文教學模式也是窮盡腦汁。在眾多模式中,能讓教師為之聚焦目光的便是課堂上的討論,至于如何討論,真可謂是眾說紛紜。殊不知,沒有思考的討論為學生開小差提供了便利,使得語文課堂效率低下。“學而思,思而言”讓語文課堂回歸本真,能夠真正解決課堂“假、大、空”的討論弊病,讓作秀遠離課堂,使本色熠熠生輝。
關鍵詞:語文教學;討論現狀;對策;因文因人
當今的語文課讓討論占據了主導地位,甚至有人倡導把課堂三分之二的時間用于討論,美其名曰“高效課堂”。“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不是帶著鐐銬跳舞,他是生命個體活力的展現,人性本真的釋放。語文課堂離不開討論,更離不開思考。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如果得不到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就如同一顆幼苗得不到雨露的滋潤一樣,你給它施的肥料越多,危害就越大。那么,我們該如何讓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討論”發揮更大的作用呢?
一、語文課堂討論的現狀
新課程改課如火如荼,課堂討論轟轟烈烈。當下課堂討論成了評判一堂課是否高效的重要標尺,似乎沒有討論的課就是低效的。自從模式流行以后,學校里就熱鬧了起來,聽課評課不斷,討論風風火火。然而是否因此課堂就高效了呢?我通過對多年的課堂討論觀察,覺得并不是如此,因為當下課堂討論存在著種種弊病。
1.討論沒有時間做保障
一節課只有45分鐘,這其中老師講課就會用去至少二分之一的時間,沒有講解的討論更沒意義。符合評判標準的一節課還有其他環節,為了走完環節,教師又要留出一部分時間,比如發言、當堂監測、總結及作業安排等等,這樣下來學生的討論只能是匆匆了事。對于一個問題,學生沒有完全思考就空發議論,還沒討論出結果,就要回答老師的提問。結果只能是學生支支吾吾,老師牽著學生走,用自己既成的答案來“啟發”學生,帶動學生,學生的思考意識仍然處于蒙睡狀態。
2.學生層次不同,討論能力有限
一個學校的學生千差萬別,有活潑的,有沉穩的,又機靈的,有拘謹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能力也不盡相同。班與班也有差別,實驗班就強于普通班。班級內部的個體差異也是課堂討論不可忽視的因素,好動的,好靜的,善談的,靦腆的,等等。忽略了這些差別,只要拿上導學案就能討論,那是對課堂的不負責,是對學生的不負責,是對教學的不真誠,討論課不能被少數的“活躍分子”掩蓋眾多的“吃白飯”。
3.題題討論,盲目膚淺
語文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導學案上的每道題,然而,有些問題只需查找,并無討論的實質性意義,這無疑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有些問題很有深度,卻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和思考能力的局限,對此只能是隔靴搔癢。
總之,當前課堂討論流于形式,成了新課改背景下課堂的點綴,氛圍的調味劑,是迎合聽課評課標準的一種手段。
二、語文課堂討論的對策
1.因文討論
重點講授課文少安排討論,甚至不安排討論。這類課文知識的傳授要大于學生的自由發揮,教師就不能盲目地設置問題,把皮球踢給學生。文言文盡量少討論,這類文章距離學生時間久遠,字詞生澀古拗,對于習俗文化,學生也不甚了了。外國作品也要少安排討論,中外文化的差異性便是討論的障礙,以學生的知識局限去評論國外的人與事,那便是天方夜譚。教師應對這類作品做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中獲取信息,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從而學會明辨是非,認識世界。
對議論文、科技文等閃爍思想的課文應設置討論話題,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找到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認同,提高思辨能力,明辨是非曲直。作文教學課也可適當討論,學生在寫作思路、文章結構、文體、選材等方面交換思想,有利于拓寬寫作思路,提高寫作水平。
2.因人討論
從教師角度而言,我們不能整齊劃一地讓他們都去討論。有些教師知識豐富,善于講授,博古通今與口吐蓮花能帶給學生美的享受,是難得的課程資源。這類老師在課堂上多講授對學生的影響要大于低效的討論。有些教師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強,善于發散思維訓練,善于帶領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這便是他的特長,可多采用課堂討論法,讓討論成為虜獲學生心的法寶。
從學生角度而言,對閱讀量少,自我約束差,思維不敏捷,不善言談等的學生應少安排討論。我們知道,顏回聽孔子講課時“終日不違”,很少發表意見,但并不能說明他沒學或學得不高效。我們從孔子說他“亦足以發”看出,他的收獲是很大的。對于課堂活躍的班級,積極發言人數眾多的班級可多安排討論,一方面能讓他們在討論中交換思想,提高思維能力,另一方面,也提供給他們展示自我的平臺,在回答問題中找到成就感,獲取自信。
3.因時討論
我們的討論課應留給學生充分查閱資料和認真獨立思考的時間,若沒有這兩個條件,討論只能是課堂的點綴品,氛圍的調味劑。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沒有做課前預習,不去查閱資料,沒有獨立思考,也就沒有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在課堂小組討論中他們只能是稀里糊涂,人云亦云。教師如果想讓課堂討論有意義,就要給學生創造討論的時機,一旦時機成熟,討論就會大放光彩。
總之,討論能交換意見,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但我們盲目地追求它,并把它當成評價一堂好課的唯一標尺,就會適得其反。“學而思,思而言”才能讓語文回歸本真,讓課堂討論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