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國?袁藝
摘要:新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日趨多元化,不同于以往溫飽的時代,現在的人們在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對生活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的打造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這一概念,之后的十八大使建設生態文明成為新時代的發展觀念。本文將從建設生態文明出發,從培育生態文明意識、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角度出發,淺談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應當做些什么。
關鍵詞:生態文明;培育意識;付諸實踐;和諧共生
一、生態文明的概念
生態文明的概念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到,文中明確說明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想要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首先要給生態文明下一個定義。生態文明不僅僅是居住環境的良好,工作環境的舒適,而是對生態的一種總的概括,生態文明是指在社會發展到一定條件,我們人與人之間,同時與大自然、與整個社會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共同繁榮的良好的社會文明形態。是指人們在對客觀物質世界進行改造的時候,更加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利用大自然的同時注重人與人、自然、社會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能夠在創建良好的生態運行體制和生態環境過程中獲得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制度等碩果的總概括。
二、培育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大自然展現了她的慷慨與無私,然而我們還給大自然的卻是生活垃圾,工業廢棄物。為了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們總是將生態這一概念置之腦后,在為促進經濟高速發展的某個歷史階段,我們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將經濟的發展提前,再用發展之后的科學技術去處理被破壞的生態,在發展優先于環境保護這種錯誤的發展理念下肆意破壞環境,結果便是酸雨,霧霾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的出現,極大的影響了人類正常的生存與發展。有的環境科學家雖然意識到保護生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在促進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保護生態環境這一意識卻被拋之于外。若沒有一種生態文明的意識,建設生態文明會變得極為被動,甚至需要法律法規的強制措施去落實生態文明的建設,培育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非常艱難的一步。
當今是經濟、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信息獲取的方式也趨于多元化,學生尤其是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的方式不再拘泥于課堂,培育生態文明意識所能涉及的途徑也就更加豐富。一方面,可以在教材當中增加一些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內容,直接在書本中增加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容更利于學生直接接觸生態文明,這對我們能夠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生態文明有重要幫助,或者增設生態文明的必修課程或者選修課程,通過老師的講解,充分學習和理解建設生態文明意識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在一些文藝活動中加入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容也能潛移默化的達到培育生態文明意識的效果,例如在電子游戲當中加入生態的元素,拍攝保護環境類的微視頻等。
總書記曾經在講話中提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一份子。我國是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對于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推行生態文明的建設來說,無疑不是一種嚴峻的挑戰。這就需要國家和政府對培育生態文明意識這一任務進行一定的調控,這是由生態文明具有公共性這一特點決定的。相關機構可以組織公眾觀看類似保護生態文明的紀錄片,通過宣傳片的方式讓保護生態文明意識在公眾大腦中生根發芽。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不能僅僅只依賴公眾的自覺遵守,政府和國家應當積極參與,通過科學的手段對生態文明意識的建立提供科學技術上的支持。
三、將生態文明建設付諸實踐
生態文明意識是需要通過行為去展現的。這就要求我們把生態文明的建設從理論升華到實踐,真正從每一個人做起,一起創建綠色家園。在我看來,建設生態文明,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低碳生活
二氧化碳是造成大氣污染的物質之一,從源頭上降低或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們個人要做到低碳生活,例如隨手關燈、低碳出行、不亂扔垃圾等等,養成節能減排的意識等等。另一方面,企業、工廠等也要為低碳生活做出努力,比如在生產過程中節約原料和燃料,不亂排放工業廢棄物與工業廢水,使用最有效的廢棄物處理方式等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做到低碳生活,我們完全可以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真正做到個人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程度降到最低。
(二)創新保護生態的模式
創新不應只在科技上,在制定方針政策上也應該大膽嘗試。垃圾分類便是一項非常好的措施,對垃圾進行分類能有效減少環境污染,實行垃圾分類的目的在于把有用的垃圾回收再利用,把難降解、污染嚴重的垃圾剔除出去,實際上是對垃圾的分類處理,這樣不光提高了資源、能源的利用率,還能通過垃圾的分類處理實現對環境最小程度的污染,總而言之,垃圾分類處理著實為一種有效的措施。
(三)完善相應法律法規、監督機制,加大對污染生態行為查處的力度。
一個政策的實行,除公民自覺遵守外,還需要我們國家的強制力作為實施的堅強后盾。污染環境情節嚴重的行為已經入刑,后果特別嚴重的不僅要坐牢,還得并處罰金。即便如此,我國各種污染案件還是層出不窮。之所以呈現出這種狀態,一方面是在利益的驅動下,有些公司直接忽略了垃圾的處理,很多企業的工業廢水、工業廢棄物等的處理需要消耗一大筆費用,與直接傾倒在河里相比,顯然后者有更大的利潤空間。另一方面是因為法律在這一方面并不是很完善,例如我國有關于排放廢棄物的標準的規定,超過某項指標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然而排放超過標準的廢棄物需要繳納的罰款要遠遠低于處理廢棄物所需要花費的錢款,很多公司于是一邊繳納罰款,一邊繼續排放廢棄物,懲罰的力度遠遠達不到保護生態文明所要的結果。生態立法所應關注的對象不能僅體現在對污染的懲治這種事后行為,而要將污染扼殺在搖籃中,完善立法應當向不敢污染、不值得污染等方向靠攏。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更高的境界。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一昧的謀求發展而忽視對環境的保護是錯誤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一種狀態,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資源,助力科學技術進步,同時發展可再生能源,在自然可承受的開采范圍內合理利用資源,真正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設好生態文明,不僅不會拖慢社會發展前行的步伐,相反這是可以助力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總書記曾經說過,人與自然和諧生存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靈魂,更是現代化社會發展的主要指導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建設美麗中國時要注重人與自然的良好的生態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是我們與自然、社會關系諧和美好的狀態,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上重要的一筆。
“綠水青山就金山與銀山。寧可不要金山與銀山,也要綠水和青山。”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我們要著重處理意識與實踐的結合,首先培育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然后再把這種意識付諸實踐,相信有了這兩者的結合,我們的山會更綠,水會更清,我們的家園將會變得比以往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谷樹忠,胡詠君,周洪.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35(01):2-13.
[2]白楊,黃宇馳,王敏,黃沈發,沙晨燕,阮俊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及其評估體系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1,31(20):6295-6304.
[3]李良美.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及其理論意義[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02):47-51.
作者簡介:
王立國(1997-),山東濰坊人,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
袁藝(1992-),安徽亳州人,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