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恐怖片借助懸疑荒誕的故事內容和極具特色的視聽效果營造恐怖氛圍,來達到制造恐怖以及造成觀影者心理恐怖感的目的。其中,恐怖氛圍的營造尤為重要,本文從恐怖片的敘事性和視聽性兩個角度出發,探究兩種恐怖氛圍的營造方式,思考國內恐怖片的未來發展。
關鍵詞:恐怖片;恐怖氛圍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3-0136-01
恐怖片作為類型片中具有獨特類型特征的片種,從某種意義上說,實際上是最貼近電影藝術特征的樣式,它借助懸疑荒誕的故事內容和極具特色的視聽效果營造恐怖氛圍,來達到制造恐怖以及造成觀影者心理恐怖感的目的。[1]恐怖片早在19世紀初期的無聲電影創作階段便已呈現在大眾視野中,法國導演路易·費雅德(Louis Feuillade)在1916年完成的電影《吸血鬼》系列片便初現恐怖片的雛形。進入有聲片時期后,1931年導演托德·布朗寧(Tod Browning)的電影《吸血鬼》和詹姆士·維爾(James Whale)的《弗蘭肯斯坦》為后來的恐怖片創作拉開了序幕。
恐怖類型起源于19世紀后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哥特式小說,后將文本內容轉化創作于熒幕之上。早期的恐怖片講述的是以吸血鬼等鬼怪為主的故事,簡稱為幽靈鬼怪類。經電影創作者長達百年的創作創新,后又出現了以血腥殺人狂為內容的兇殺片,以講述靈異怪談為內容的懸疑驚悚類,講述基因變異地球災難的變異災難類,以及新出現的恐怖片與科幻片類型融合后的新形式的恐怖片。無論何種恐怖片,為了達到制造恐怖的目的,恐怖氛圍的營造都是整部影片的關鍵。從恐怖氛圍的性質上劃分,筆者將其劃分為敘事性恐怖和視聽性恐怖兩類,觀眾作為恐怖電影的接受主體,其感官和心理對恐怖感的接受程度,或者接受主體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想要達到的生理和心理的刺激欲望等,都是導演等影片創作者的創作想象來源,同時也是恐怖氛圍的營造基礎。
筆者試圖從恐怖氛圍的營造方式中探析恐怖片的創作意義。
一、敘事內容含蓄的營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恐怖感來源于影片敘事中的恐怖。編劇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依據影片的類型特征,故事內容的懸念感和新奇性顯得尤為重要。從接受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怖氛圍的營造需要突破觀眾預期的心理防線,探究觀眾接受能力之外的故事。鬼怪與靈異崇拜、社會奇案未解之謎的神化變形等,影片重在以新奇性、怪異性以及巨大的懸念感引導敘事,使敘事本身透過神秘未知與新奇怪異營造出無盡的恐怖氣氛。“怨靈”“復仇”等關鍵詞運用到電影的敘事當中,恐怖氣氛則油然而生。香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拍攝的《僵尸先生》《僵尸道長》《靈幻先生》等具有非常典型的道家色彩的僵尸系列、鬼打鬼系列,其故事本身就具有極強的懸念感與恐怖感,僵尸不同于人的行為造成敘事過程中的未知性,逐漸突破觀眾的心理防線和心理預知,從而在觀眾的心中營造敘事上的恐怖氣氛。2018年韓國恐怖片《昆池巖》,以一種偽紀錄片的方式講述一群年輕人探索荒廢的昆池巖精神病院的怪誕故事,通過探險的懸念感與未知感在敘事中渲染恐怖氣氛。
丹尼爾·麥克利導演認為恐怖電影常常體現出一種文化的焦慮。不同國家、地域和民族的社會文化差異決定了恐怖片的內容,恐怖電影是反映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一面鏡子,在恐怖的幻影背后,模模糊糊顯現出來的是我們自己的臉。[2]
人性的弱點往往是恐怖電影最容易捕捉到的能夠營造恐怖氣氛的支點,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對仇恨復仇的表達等,將人類的焦慮與擔憂通過電影的方式表達出來。日本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前,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詛咒”時期,人們通過詛咒的方式將心中的怨恨表達出來,而“詛咒”與“被詛咒”本身便是一把從敘事上營造恐怖氛圍的“利刃”。進入現代社會之后,隨著社會大眾的法律意識逐漸健全,詛咒逐漸被武力取代,這也是現代人理性的法律意識和感性的封建迷信思想結合的產物。日本電影《咒怨》《黑發》《午夜兇鈴》等影片都用這樣的敘事來營造恐怖氛圍。人性的弱點和對未知的恐懼依然是恐怖片故事創作和恐怖氛圍營造的原點,生物基因的變異、人類未知的走向甚至世界的毀滅消亡,都是令人心生恐怖的敘事原點。保羅·安德森的《生化危機》、布萊特·派柏的《異形復活》、延相昊的《釜山行》等電影都是利用人類的弱點,在敘事上營造恐怖氛圍。筆者認為,恐怖電影的魅力正在于使人類陷入內心最恐怖的危機中,在困境與恐懼中化解危機,而觀影者正是在恐怖電影中感受到了同樣的恐怖氛圍,將自身帶入到電影中,與主人公一同體會危機,這種危機和恐懼感可能是觀影者潛意識里同樣存在的,觀影者與主人公共同體會戰勝困難和擺脫恐懼的快感。
二、視聽效果直觀的渲染
恐怖電影從宏觀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恐怖片以恐怖作為影片的主題,目的是通過敘事達到人類內心的心理恐怖效果;一類恐怖片以恐怖作為影片的題材,追求利用血腥暴力及荒謬怪誕的視聽效果來達到渲染恐怖的目的。后者通過對視聽等感官的刺激,以及對以人的基本經驗為基礎的感官的通感的刺激傳導,來營造不同效果的恐怖氛圍。從視覺上,鏡頭的運動、景別的選取、色調影調的特點、主角造型及場面道具的設置等均是渲染恐怖氣氛的途徑。從聽覺上,驚悚的具有懸疑感的音樂、音響的夸張運用、恐怖感的人聲配合等,配合畫面亦能共同填充影片氛圍。
美國好萊塢恐怖電影做到了真正將恐怖片類型化,這部分恐怖片不追究復雜的敘事與細膩的主題內涵,運用血腥、暴力、性等極具感官刺激性的電影元素營造恐怖氛圍,如《巨鱷戰狂蟒》《傳染》《電鋸驚魂》系列等影片,其影片主題相對單一,以人類的生存欲望為基本主體,而影片中大部分恐怖氛圍的營造來源于對視覺和聽覺的刺激。在《電鋸驚魂》中,當電鋸將人的肉體鋸開血肉模糊,觀眾結合視覺的血腥和主人公痛苦的狂叫聲形成心理恐懼,結合觀眾的日常生活經驗,將這種肉體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的身體中,這樣的觀影過程達到了營造恐怖氛圍創造恐怖感的目的。美國的恐怖片在視聽覺上營造恐怖氛圍的方式比較大眾化,它是基于人的生存毀滅的主題營造恐怖氛圍,血腥暴力等這樣的恐怖元素十分具有感官上、精神上的普遍性,所以相對來說,美國恐怖片中的恐怖氛圍具有普遍適用性,這樣的電影在全球的傳播范圍比較廣泛。而具有較強國別文化基礎的恐怖片,則以其獨有的恐怖視聽方式營造恐怖氛圍,例如中國《僵尸先生》系列、《筆仙》系列、日本的《咒怨》的“咒”系列,便攜帶了大量本國獨特的宗教、封建迷信等元素,在視聽上確實能夠營造恐怖氛圍,但是這樣的恐怖感未必能夠實現普遍適用性。恐怖片作為觀眾心目中電影的“二等公民”,在一定程度上說,可以稱之為一種感官電影,低級的感官刺激是其具備的獨特的類型特點。
三、結語
恐怖氛圍的營造是恐怖電影作為類型片所必備的要素,創作者營造氛圍的方式并非是單一的。如果只是單一的血腥暴力、陰森怪誕,而不注重敘事情節的恐怖性,那么觀眾在觀看電影時就找不到任何觀影的意義,這樣的恐怖氛圍帶給觀眾的恐怖感也不具有持久性。筆者雖分別論述了敘事性恐怖和視聽性恐怖,但是在真正的創作過程中,需要兩者結合共同營造恐怖片的恐怖氛圍。現今國內的恐怖片無論在敘事上還是在視聽效果上,均存在創作老套和創作手法停滯不前的現象。我們不妨從現代人的焦慮入手,挖掘人類對社會道德和工業化時代人類生存的恐懼與焦慮,探尋新的創作視聽恐怖的技巧。
參考文獻:
[1] 蘇珊·海瓦德,侯克明,鐘靜寧.電影學關鍵詞 恐怖片[J].電影藝術,2003(04):126-127.
[2] 石川,李志強.中外專家聚焦恐怖電影探討國產類型片發展前景——“中國首屆恐怖電影創作與產業研討會”綜述[J].當代電影,2004(04):111-114.
作者簡介:賈珊(1995—),女,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從事影視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