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在生活中應用的逐漸深入,其對很多事物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更改變了很多事物原有的狀態與存在方式。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育基地,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了解這種變化,從而采取教育改革措施來適應時代的變化。媒介融合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教學是一次考驗,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適應新的行業要求,在技術高超的基礎上更需要綜合能力強的人才,多元化應用型人才背后離不開與時俱進的能力和基本素養,這也是當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之處。
關鍵詞:媒體融合;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3-0212-01
網絡語境下,高校各學科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都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互聯網突破了地域、時間的局限性,尤其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播音與主持是緊隨科技與時代步伐前進的,原有單純“灌輸”和“接受”關系的教學模式顯然無法滿足當下的教學要求,人才內核沒有發生改變,但是人才結構已不同往日。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需要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建立適合當下需求的教育發展體系,擔起培養傳媒人才的責任。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和飛速發展,新聞的生產正在從集中向分散轉變,新聞配送則以比特的方式光速傳播。這種由技術變遷引發的傳播手段的變化,要求科技傳媒工作者必須不斷研發新的新聞生產和新聞配送技術,才能滿足傳播的需要。媒介融合背景下既對人才需求提出了要求,也對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期望。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發展現狀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自設立以來,為國家廣播電視提供穩定的人才支持,保障了國家廣播電視產業的健康發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做好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工作,有3個關鍵詞——沖擊、穩基、創新。從媒介形式的變化能夠看出,傳統的傳媒工作者固然有自己的優勢,但是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還是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傳媒工作者受到的沖擊也是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將來要面臨的。高校培養的人才與現階段發展所需人才結構不匹配,這樣不僅會引發結構性失業,還會對整個行業造成不小的沖擊。盡管面臨沖擊,但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基本素養不能丟失,文化知識的積累與業務能力的提升需要時刻進行,依然要注重經驗的積累與學習,需要提升自身的藝術欣賞能力和心理修養,不斷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穩定地養成與積累基本素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面對的挑戰,每一個專業教師內心是清楚的,媒介融合背景下對傳媒人才的素養與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適應這種發展特點,高校在教學實踐中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革,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的發展作出改變。[1]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媒介融合是指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趨同的情況下,以信息技術為中介,以衛星、電纜、計算機技術等為傳輸手段,改變了獲得數據、現象和語言3種基本信息的時間、空間及成本,使得各種信息在同一個平臺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間的互換性與互聯性得以加強的趨勢。比如傳統報刊在轉型過程中,建立了微信矩陣模式,除了為已有廣泛知名度的晚報品牌設置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新聞,還設置了相關微信子公眾號,不僅實現了成功轉型,還吸收了大量的新用戶。同時還可以看到更多的日報開通了自己的APP,以傳統紙媒新聞為主要內容,實行網絡、移動媒體、輿情數據服務聯動采編機制,聚焦重大主題和熱點,進行特色主體聯合報道。[2]
媒介技術的發展影響了傳媒形態的改變,媒介融合不僅是一個新趨勢,更是相關人才培養的方向標。面對這些變化,教育工作者能意識到教學模式與中國人才培養的結構具有重要關聯,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的未來。媒介融合加速了技術與傳媒業的滲透、融合和交叉,使以往單一的傳播形式變得多元化,媒體工作者不僅需要熟練基本的業務,還要通過各種途徑實現信息整合,這一切正是對人才提出的綜合要求。多元化應用型人才是未來傳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高校在教學時有必要將教育方向傾斜,讓學生在學校學到專業的理論知識,同時不斷提升個人素養,建立多方面知識體系,這樣其在今后從業時才可以滿足社會需求,從而為社會提供真正的人才。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多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
(一)發揮院校優勢,注重基礎能力的培養
無論教育發展到什么階段,院校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借助高校這個優勢平臺,實現自身的發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需要形成與行業密切相關的辦學優勢和學科特色,這無疑是推動行業和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新時代需要行業特色高校,院校需要不斷厚植優勢,根據自身發展培育出優勢和特色學科。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院校要充分利用專業的教學資源,形成有獨特優勢的發展方式,不斷提升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質量,形成有專業特色、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專業教學有自身的特殊性,院校在教學過程中要抓好特殊性這個“牛鼻子”,注重基礎能力的培養、基本素養的提升需要時間和方法,欲速則不達,只有把基礎打得更扎實,行業的發展才更有底氣。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畢業生日益增多,部分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還不到一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更是多次被評為最難就業專業之一。正是因為就業形勢嚴峻,所以不能忽略對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就業率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才結構失衡,沒有厚實的基礎知識教育作為有力支撐,不僅會導致大量的人才被虛置,更會嚴重影響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3]
例如,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增加口語課程教學,體現了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對學生基礎能力的重視。通過口語課程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基本的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思維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教學中對學生思維培養的缺乏。口語課程的開設展現了教學對學生的重視,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不斷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可以通過辯論與競賽,讓學生的能力獲得提升,在活動中鍛煉學生的“播說誦演”。“播說誦演”4個字可以概括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能力,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核心能力體系的構建有一定的幫助。
(二)注重實踐教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把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藝術實踐教學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課堂實踐教學不能替代的實際功能。藝術實踐教學的目的是“以演帶練、以賽促學”,使學生盡快提升專業素養,適應媒體融合背景下工作崗位的綜合性實踐需求。實踐證明,藝術實踐活動已成為檢驗播音專業實踐教學成果的重要途徑之一,切合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對實踐教學改革和專業人才培養大有裨益。[4]
四、結語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對高校來說,既有挑戰,也有機遇。借助互聯網浪潮,應建立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幫助高校實現內涵式發展,從而培養出能夠適應現代化發展的多元化應用型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肖雅譯.有關融合媒體時代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定位探討[J].長江叢刊,2018(30):197.
[2] 張咪.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新聞編輯的轉型研究[J].藝術科技,2019(7):119-120.
[3] 陳文娟.新媒體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發展的影響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9(3):209.
[4] 李月嬌.淺析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J].明日風尚,2018(21):369.
作者簡介:李偵偵(1983—),女,河南駐馬店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聞傳播,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