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鏡頭語言記錄樸素的田園生活,微博美食視頻博主李子柒在國內收獲3000多萬粉絲,更在世界最大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上擁有700多萬支持者,和美國影響力最大的媒體CNN旗鼓相當,她的每一個視頻播放量幾乎都在500萬以上。一個沒有深厚專業背景的普通四川姑娘,如何成就這一令人矚目的文化現象,本文從傳統文化的內在本真屬性和受眾的心理訴求進行剖析。
關鍵詞:李子柒;美食視頻;回歸傳統;文化本源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3-0228-01
一、回歸自然傳統,塑造質樸之美
中央電視臺這樣評價李子柒在文化傳播方面的作為:沒有一個字夸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一個本意回鄉照顧祖母的四川女孩,如何在不經意間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又是如何實現民族文化有效傳播的呢?在李子柒最早制作上傳的短片中,有3個突出特點讓她有別于其他美食視頻:親手采摘的原材料、偏僻的鄉野環境、樸拙簡易的烹飪用具。2016年12月,李子柒上傳了第一檔美食視頻,不同于眾多美食節目的開門見山,這檔視頻的開篇隱約給人一種君子遠包廚的詩情畫意:美食制作從花椒的采摘開始,在采摘原料的過程中,生活的閑適和山野的清新隨畫面隱隱透出,其后準備食材的有條不紊和簡樸的用具讓人進一步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簡單安靜,整個視頻只有5分鐘的篇幅,但畫面展示出的原生態生活底色以及自己動手取材自然的生活意趣都讓人印象深刻。
雖然在早期視頻中,鏡頭語言還顯生澀,但生活的樸素已然對深受工業文明影響的城市人群產生距離之美。其后陸續上傳的視頻中,越來越唯美的鏡頭語言不斷深入強化其回歸傳統、回歸自然的節目內涵:從原材料的采摘進一步深入到原材料的種植,糧食的耕種收獲以及捕魚釣蝦的農耕生活;大量鏡頭多角度呈現鄉村美景,畫面語言無聲地敘述了安詳寧靜的田園生活。
同時,獨特的民俗文化在其系列視頻中也隨處可見:清明雨上做個艾草青團,中秋節里的鮮肉月餅,吉祥如意的年夜飯……應時而作,應季而食,生活的節奏時時應和在自然民俗的節拍上。視頻中,李子柒的著裝也別具漢民族傳統特色:寫實的環境中,她一身短衣打扮在勞作,親手縫制蜀繡衣裙;寫意的環境下,她展現的是櫻桃樹下的長裙飄飄,白雪皚皚間的紅色披風;每一次出境,不同的服飾都傳遞著古風漢韻的傳統雅意。
老子《道德經》中用了4句話描述人們回歸自然的生活圖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李子柒的美食視頻處處暗合古代哲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生活,文化回歸的含義在這里體現得意味深長。
二、超越求存之境,創造求真之美
回歸自然、回歸傳統的李子柒不斷實踐自我的價值追求。這份自我追求為何會在如此廣闊的層面引發共鳴呢?假設我們也身處這樣的環境:偏僻的鄉村、簡樸的用具、為了生活自力更生。這種環境下我們首先的感受應該是歲月艱苦,為了生活負重前行。但為何這般場景通過李子柒上傳的畫面,傳遞出的卻是恬靜悠然、清新脫俗的生活之美,而在生活日常的背后,時時透出的也是達觀向上、充滿熱愛的情感態度呢?如果大家細細品味就會發現,習以為常的生活元素通過視頻畫面已然被重新定義:環境的偏僻封閉被重新定義為林靜山幽,世外桃源;工具的簡單粗陋被重新定義為天然去雕飾,古意樸拙;自己動手,親身勞作更是被定義為回歸自然,創造原生之美。為何相似的生活場景,通過李子柒的價值傳遞,會產生如此不同的情感效果,而原本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印象又會被重新定義呢?
在李子柒幾乎所有的美食視頻中,食物的制作都是從原材料的準備開始的。在釀造手工醬油的節目中,原料的準備甚至回溯到黃豆的種植,這種對原生態食料的極致追求令人感嘆;而在其美食視頻中,為了追求食物的純正風味,準備時間橫跨數天、數周以致數月的情況并不罕見。這樣一個重要的細節在暗示什么?很顯然,如果我們只是為了生存,準備食物時就不會有這般閑情雅致,李子柒在視頻的開篇便告訴我們,她已經擺脫了求存的狀態,她追求和實踐的是求真之美。在這里存在一個有趣的對比,我們雖然生活在物質文明相對發達的城市,但忙碌的狀態以及外賣和快餐的盛行真切地表明,我們沒有擺脫生存壓力;而生活在偏遠山村的李子柒用她的行為和日常表明,她的人生境界在我們之上,她已然超越求存的狀態,在心理上抵達求真之境。其實不僅是準備原料的細節,她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整個行為模式暗示受眾,她不是被生活主導,而是在主導生活,她用回歸的方式發現和創造生活之美。受眾會被自然美景吸引,會被傳統元素吸引,但更觸動受眾心弦的是詩意的狀態、真實的情感和自由的心靈。[1]
人的狀態和心境不同,即便相同環境,亦會折射出不同的風景:在生存的壓力下,環境體現的是現實,工具體現的是實用,勞作體現的是必須。生存壓力消解,進入心理需求的更高層級,反映在陶淵明身上,他在“采菊東籬下”的間歇,就會有“悠然見南山”的自得之意;反映到李子柒這里,山野、綠樹、魚蝦、筆硯、蜀繡……信手拈來都是生活之美。
在最初回到家鄉,追求返璞歸真的過程中,李子柒視頻的真實性曾受到粉絲懷疑,為此她展示幕后畫面證明自己的身體力行,甚至不惜停止更新表達態度。在追求真實的行為和理念上,李子柒表現得很執著。從一條條親近自然、致敬傳統的視頻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李子柒這個四川姑娘的誠意,每一條視頻她都付出了真實的努力,灌注了真實的情感,再現了自然的真實美景,努力還原了真實的傳統文化,我們在分享的過程中,能夠真切體味到她的真情實意,從而獲得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忽略的真實的快樂。
三、追溯文化本源,塑造文化自信
李子柒在YouTube上收獲的支持者與CNN幾乎不相上下,雖然都是700多萬粉絲,但從兩者的對比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判斷:李子柒在內容傳播力上略勝一籌。得出這個判斷至少有3點依據:第一,CNN的制作團隊與李子柒相比不在一個量級;第二,CNN掌握的資源與李子柒不可同日而語;第三,李子柒用中文甚或是用四川方言傳播,在世界級分享網站上,與用英語傳播的CNN相比劣勢明顯。在各種硬件條件均遠遜對方的情況下,竟能達到等量齊觀的傳播效果,視頻在內容方面占有一定的優勢。
李子柒能在國外擁有如此眾多的支持者,有專家給出這樣的解釋:西方受眾深受工業文明的影響,他們對科技文明習以為常,李子柒視頻中的手工制作、原始生態以及東方文化理念營造的生活意境,都對西方受眾有較大的吸引力。距離產生美,在這里,距離主要有3個層面的含義:空間距離、心理距離和文化距離。“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遠離人群的山野田園會給喧囂浮躁的城市人群帶來心靈撫慰;返璞歸真的閑雅心境會給生存壓力下的人們帶來夢想寄托;中國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終極追求,即便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一東方女子樸素寫實地表達出它的表層含義,就已經產生如此令人無法抗拒的巨大魅力。[2]
四、結語
李子柒的優雅視頻宛如一股清流,撫慰著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下日益浮躁的心靈。“萬物作焉而不辭”,在視頻中,我們看到了東方文化倡導的人與自然的寧和共融,看到了萬物在寧和共融的環境中煥發出的勃勃生機,在這勃勃生機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蘇,更可以滿懷信心地預見:在未來,富有遠見和智慧的東方文明必將給人類持久的發展帶來蓬勃的希望。
參考文獻:
[1] 許耀魁.大眾傳播新論[M].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237.
[2] 劉京林,等.傳播中的心理效應解析[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87.
作者簡介:趙天杰(1967—),男,江蘇徐州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電視傳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