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勝姣
摘要:由于我國農村環境治理起步較晚,隨著近幾年農村經濟的發展,衍生出一系列農村環境問題。為更好的進行農村環境治理,本文對農村和環境治理進行梳理并且簡單的述評。
關鍵詞:農村環境;治理;對策
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建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農村建設不再是重點關注某一方面,而是聚焦“三農”問題,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生態宜居”方針,指導農村建設宜居環境,保持農村環境優良,建設美麗鄉村。近年來,對農村環境治理逐漸從現實問題轉變成為一個研究性的問題,對農村環境治理研究成果進行階段性的總結,有助于從整體把握其發展態勢。
1.農村環境治理現狀研究
1.1農村垃圾污水處理資金短缺
農村無資金來源是農村環境治理的最大障礙。傅晶晶,周陽(2017)指出當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嚴重,治理資源嚴重不足,在面臨政府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實現對農村環境綜合治理之挑戰,無疑是各級政府"十三五"期間的艱巨任務。PPP模式給這一難題提出了可行的解決辦法。蔡秀強,陳莉莉(2016)指出目前浙江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在資金短缺、設施管理、環境污染、政府執行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的問題,這需要從意識、文化、產業、制度等方面進行治理與建設。
1.2農村環境治理執行力度不到位、監管不足
農村污染治理分散不集中,排污治污能力低下,污染面較廣;同時對于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分散不完整、不清晰,管理經營的概念較為淡薄;規劃較多但是廣而不細,理論基本上大于實踐,綜合來講可操作性不強;對于環保的標準不多,現有的標準還存在一定空白。史濤(2020)指出建立健全的農村環境管理政策體系、建立態度嚴謹認真的監管組織和建立因地制宜的環境監測機制等措施應對監管不足等問題。高青彥,邢棲森,曹廣芝(2020)認為農村環境治理中忽略了對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性。
2.農村環境治理困境研究
2.1政府失靈
農村環境治理相關機制不健全,環境治理多是命令-控制式的形式,這種模式不僅加大了治理的成本,而且治理的效率低下。一些地方政府迫于上級檢查“重拿輕放”,并沒有對環境治理進行長期有效的監管,并且地方政府對有關農村環境治理政策,法規等落實不到位。廖衛東,劉淼.(2020)基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農民的互動視角,采用博弈分析方法,系統考察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污染的邏輯機制。研究發現: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污染的根源在于規制失靈。韓寧(2020)指出當政府能力不具備時,政府承擔的環境責任就有可能難以實現,而政府環境責任不能落實將會導致政府在環境領域公信力的喪失。
2.2市場失靈
農村環境市場不同于其他市場,農村環境具有公益性,企業可預期的收入比較低,如果農村環境整治項目完全交由市場則會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再者就是村子農戶居住不集中,導致對農村環境治理的投入成本加大而盈利較少,導致市場主體不愿意參與,這樣也容易出現市場失靈。馬云澤(2020)根據規制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認為當前中國農村環境污染產生的根源主要在于農村環境問題上存在著嚴重的“市場失靈”,然而,政府在規制“市場失靈”的進程中,則又出現了“規制失靈”的情況。
2.3自治失靈
而環境治理作為一種公共事務,對于像垃圾治理這樣不涉及自身核心利益的事村民不會上心,所以垃圾處理起來更加棘手。申娜(2020)指出農村自治組織的獨立性有待加強。從我國目前各地的實踐來看,無論是農村環保合作社、村民環保小組還是履行環保職責的村民委員大多數都是由政府扶持而建立的,其組織和運行都和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作為最基層的權力機關—鄉鎮政府也經常越權對環境自治的相關事宜進行干涉,嚴重影響了其獨立性。
3.農村環境治理對策研究
3.1營造企業參與環境治理的環境
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地方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為引進企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對引進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和放寬企業銀行貸款的權限,積極鼓勵企業參與農村環境的治理。陳雪松(2020)指出開展農村環境治理工作要重視企業的作用。并且積極引導農民支持企業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鼓勵村民建設清潔鄉村和美麗鄉村。
3.2合理引進社會資本,改變產業結構
農村垃圾污水的處理僅僅靠當地政府和一小部分村民的努力是僅僅不夠的。需要地方政府積極引進社會資本,運用社會資本的力量去解決農村環境的治理問題。杜焱強,劉平養,吳娜偉(2018)認為農村環境治理PPP模式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應對農村環境治理失靈的多重困局方面具有巨大潛力;現實檢驗也表明,農村環境治理PP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缺錢、缺技術和缺人員問題,有利于區域間環境公平狀況的改善。
3.3農村環保工作應納入法治化軌道,加強社會監督
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鼓勵地方政府出臺一些地方環境保護相應的法律法規。環保工作應該納入法制化,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同時政府應該加強自身內部的監督,時常檢查環保工作的落實情況。趙素琴(2020)指出為加強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提升參與主體的思想意識,完善相關立法為公眾參與提供制度保障,多渠道降低公眾參與成本,積極發展民間環保組織。曾煒,梁斌芳.(2019)指出為了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應從完備環保立法體系、健全環保執法行政體制、完善環保司法制度、增強環保法治意識,以及強化環保社會監督機制等方面,加強對農村環境的治理,遏制城市垃圾轉移到農村的趨勢。
4.結語
由于農民環保意識落后、農村環保基礎設施不足、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等原因,農村生活垃圾隨意堆放等給我國農村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因此,要改善中國農村環境應該將理論結合實踐,提高理論的實際應用程度,并且用實踐檢驗理論是否具體可行。同時政府部門在環境治理方面以及規劃方面可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廣治理效果好的鄉村治理經驗。理論實踐相結合促進農村環境治理研究的深入。
參考文獻:
[1]廖衛東,劉淼.自治、博弈與激勵: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污染治理的制度安排[J].生態經濟,2020(5).
基金項目: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編號:20205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