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摘要:根據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命題要求,設計一種將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的無碳小車,輔以轉向機構、可調機構使小車實現“S”型軌跡且不等樁距的繞樁功能。
關鍵詞:結構設計;微調;曲柄搖桿
0 ?引言
根據競賽要求,自主設計小車結構,畫圖并且自己動手制作各個零部件,組裝調試達到以重力勢能驅動的具有方向控制功能的小車。競賽要求小車在指定賽道上實現避障行駛,且障礙物的距離在一定范圍內隨機調整,以小車成功繞障數量和前行的距離來評定成績。因此在制作小車各部件前,需要對小車進行合理的理論計算設計,借助MATLAB對其軌跡進行仿真計算,針對仿真出現的問題,對結構進行優化。在制作各個零部件時,不可能與仿真軌跡完全吻合,需要反復進行試跑-調試-記錄數據-修改零件-試跑。最終找到最優化的數值,確定最優機構,掌握小車的實際行走規律。
1 ?結構設計
設計結構之初,首先查閱前幾屆比賽相關的論文,分析本屆競賽要求,初步設計出無碳小車的結構。利用SolidWorks軟件進行各部件的三維設計,二維圖與三維圖,組裝圖與爆炸圖,制作并組裝實物小車。對小車進行運行調試,針對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修改并完善零部件,最后得到結構合理的小車實物。
無碳小車是利用砝碼下降的重力勢能轉化為小車前進的動能,進而直接使用一級傳動齒輪帶動后輪前進。基本原則是結構合理,調節簡單,易于拆裝,便于調節,精度高。
實現S形軌跡可以有多種結構設計方案,采用主要結構有動力機構、傳動機構、行走機構、轉向機構,微調機構。
1.1 動力機構
動力機構采用了繩輪結構:用繩子將砝碼拴住懸吊在三根細長柱中間繞過頂端的繞線輪(如圖1),繩子的另一端固定在繞線軸(如圖2)上(既是繞線軸又是主動軸)。故此將砝碼下降的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驅動小車前進。
1.2 傳動機構
傳動機構要求能量損耗少、傳動比精確,故優先選用齒輪機構(如圖3),為使無碳小車結構簡單,選擇了一級傳動。
1.3 行走機構
行走機構為了實現兩后輪的差速,便于轉彎,因此選用單輪驅動。兩后輪一個作為主動輪另一個為從動輪,最大程度上優化了小車的結構(如圖4)。
行走功能的實現:重物下落所產生的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即小車驅動力)。繞繩處驅動軸旋轉帶動小齒輪旋轉,通過齒輪嚙合帶動大齒輪旋轉進而驅動后輪轉軸旋轉,主動輪轉動帶動小車向前運動。
1.4 轉向機構
轉向機構采用曲柄搖桿機構(如圖5)。 驅動軸旋轉使曲柄旋轉,連桿沿一條直線前后推動 ,搖桿被連桿推動使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擺動,搖桿擺動使前輪在運動過程轉向繞過變距離的樁。
1.5 微調機構
微調機構主要選用微分筒(如圖6)和曲柄,對轉向機構中的連桿進行調節,使小車能行走正確的軌跡。
微調功能的實現:微調機構是小車柔性的體現,調整它能使小車能夠適應不同的障礙物間距,無碳小車的微調主要體現在對曲柄長度和連桿長度的微調。
曲柄的加工有點復雜,為了實現小車的微調采用打孔的方式。選用角度相等的8個位置,每個位置打3個孔(即24個孔),每個孔離中心的距離都不同(如圖7所示)。當樁距變化時,可以根據實際樁距的大小,通過選擇曲柄上不同的孔,以改變小車周期的大小,從而繞過障礙物。
2 ?心得體會
經過無碳小車的設計、制作、調試、比賽,學到了很多課本上面學不到的東西,可謂是受益匪淺。從競賽開始到小車制作完成,再到小車順利運行,期間經歷了汗水、忙碌與挑戰,不僅贏得了成功,而且還收獲了失敗后走向成功的經驗。最初小車調試效果不佳,但是在指導老師們的幫助下,學會了沉下心來尋找問題的所在,最后,找到問題所在,增大了一級齒輪傳動的傳動比,無數遍的試跑以后小車終于走上了“S”型路線,接下來重復著試跑-調試-記錄數據-試跑的過程,漸漸的建立了自信,慢慢找到了該小車的調試技巧。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后成功沖出了校賽,不過隨之而來的不是喜悅,而是壓力,接下來代表學校去參加湖北省的比賽才是真正的賽場。不過有了校賽的經驗,知道了在賽場不僅要硬件設施過硬,心理素質的軟件設施也是需要很強大的。終于迎來了緊張而刺激的比賽,不過經歷了校賽和付出的努力開始對自己有了足夠的信心。最后取得了湖北省一等獎的優秀成績。付出終于迎來了回報,感謝自己的努力,感謝隊友的支持,感謝老師的指導。
參考文獻:
[1]濮良貴,陳國定,吳立言.機械設計[M].九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5.
[2]哈爾濱工業大學理論力學研究室.理論力學1[M].八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哈爾濱工業大學理論力學研究室.理論力學2[M].八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王建軍,朱海龍,尹洪友.無碳小車8字轉向機構設計[J].機械制造,2014,52(6):17-19.
[5]李立成,徐漫琳,柯昌輔.S型無碳小車結構設計[J].機械研究與應用,2015,28(3):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