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健
摘要:隨著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的發展和進步,中職院校也受到了諸多的關注。機電專業是中職院校的重要專業,其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應用型的技術人才,進而滿足企業于社會的發展需求。教師在開展機電專業的教學活動時,應注重對學生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其能夠形成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在探索機電專業的相關知識中,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進行更好的發展。因此,本文將重點探索培養機電專業中職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有效措施,旨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增強課堂實效性。
關鍵詞:機電專業;中職院校;培養策略;創新能力
0 ?引言
創新是民族進步、國家發展的動力與靈魂。教師在開展中職院校機電專業的教學活動時,應注重培養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夠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探索更多的專業知識,進而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為今后的就業提供條件。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應采用多樣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能夠更好的融入到課堂學習中,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與創新能力,進行有效發展。
1 ?培養機電專業的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
1.1 滿足社會與企業的需求
企業自身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產品的更新,更離不開專業人才。中職院校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場所,對企業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教師在開展機電專業的教學活動時,注重學生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相關技能與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科技與創新能力,成為高素質的專業人才,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與企業的發展需求,推動社會進步。
1.2 提升學生的就業率
教學質量的外在表現是學生的就業率。中職院校學生就業率,是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教師在開展中職院校專業機電專業的教學活動是時,不斷優化課堂的教學模式,既注重向學生講解專業知識,又致力于培養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能夠使學生進行綜合發展,提升就業率。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產品創新,產品創新離不開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注重培養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能夠使其具備工作所需的能力,更好的適應工作。因此,學生自身創新能力的增強,能夠有效提升就業率[1]。
2 ?培養中職機電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2.1 開展教學演示活動
隨著教育體制的更新與改革,教師在開展中職院校及專業的教學活動時,應進行教學演示活動,聯系理論實際,進行實踐活動,不斷的提升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增強課堂教學的效率質量。正確、合理的教學方式,有利于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演示活動,激發學生探索機電知識的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好的融入到課堂活動中,提升自身積極性,增強專業素養。實踐與演示活動,是專業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對于機電專業學生來說,機電專業自身的特性,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通過演示活動,能夠使學生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并聯系理論知識,探索機電知識,從而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應深層次了解學生自身的獨特性,合理規劃課堂內容,通過驗證演示的實踐活動,不斷的提升學生自身的實際操作和創新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的了解機電專業相關知識,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2]。
2.2 將生產部分引入到教學中
機電專業企業的生產部分,是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中重要的一環。教師在開展機電專業的教學活動時,要想有效培養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應將企業真實生產過程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企業的經營行為與生產過程,在實踐活動中,了解機電知識,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更好的運用相關理論,處理實際問題,加深對機電專業知識的理解,進而掌握相關技能,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進行有效發展。例如,在生產部分中,進行“對刀”程序,該如何進行?面對這一情況,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系理論知識,開展實踐活動,邊做邊講,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示范與講解中,提升探索機電知識的積極性,并進行獨立思考,增強創新能力,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將生產部分引入到教學中,能夠使課堂活動真實有效,使學生在實踐中更深層次了解機電的專業知識,掌握機電技能,進而達到學習的目的,增強課堂實效性[3]。
2.3 注重創新教育
教師在開展中職院校機電專業的教學活動時,要想有效地提升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應增加對創新教育的重視程度,通過創新教育,進一步培養學生自身的科技能力與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發展,提升就業率。教師在開展中職院校機電專業的教學活動時,應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主動承擔機電專業的創新教學的義務,在開展教育活動時,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專業的技術與知識,還應對學生創新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能夠運用理論知識,處理實際問題,激發其學習熱情,提升創新能力。同時,學校應注重創新教育,將創新教學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使課堂教學活動,能夠注重培養學生科技能力與創新能力,進而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使學生能夠通過發散思維,更好的學習機電知識,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學校還可以制定相關的獎勵制度,推動教師開展創新教育,使創新教學能夠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2.4 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
教師在開展中職院校機電專業的教學活動時,要想進一步培養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應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采用合理的、科學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增加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夠提高專業素質,進行全面發展。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應豐富課堂的內容,進行知識的有效拓展,不僅要講解機電教材上的知識內容,更應添加一些機電行業內的知識,使學生能夠激發自身的探索興趣,自主的融入到機電知識探索中,學習機電專業相關知識,掌握機電技能,進而提升自身的學習與創新能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在進行設計教學內容上,應深入思考與探索,使教學內容能夠推動學生探索與學習,形成創新意識。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設計教學內容,應滿足學生自身的發展需求,使學生能夠對機電知識加深印象,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同時,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時,應優化教學方式,結合課堂內容與學生特點,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在探索機電知識中,進行想象,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增強專業素養,進行全面發展。
2.5 借助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
隨著現階段計算機等技術的普及與飛速發展,也在推動教育事業的改革。教師在開展中職院校機電專業的教學活動時,要想培養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可以借助計算機等設備,進行輔助教學,不斷的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專業素養,使其進行全面發展。教師在開展機電專業的教學活動時,借助計算機等設備,進行輔助教學,能夠對學生形成視覺上的強烈沖擊,將一些抽象問題直觀化,能夠有效的降低學生探索和學習機電知識的難度,增強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具有生動、靈活、形象、直觀的特點。同時,在體現細微事物與描述復雜過程中也去具有一定的優勢。教師在開展機電專業的教學活動時,借助計算機進行輔助的演示,能夠使學生加深記憶,全面了解,進而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增強專業素養。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鉗工工藝學”的知識時,對于一些《機電技術基礎》和《機械制圖》中的內容很難理解,面對這些情況,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使學生能夠從有實有虛、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的教學中,探索機電專業的相關知識,了解楞形定律等專業知識,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同時,教師借助計算機開展輔助教學,能夠進行模擬實習,進一步增強教學效果,促使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
2.6 進行現場觀摩的教學
雖然現階段科技在迅速發展,但一些教學領域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會滯后于科技實踐中的步伐。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開展中職院校機電專業的教學活動時,應將科學技術、人才培養、社會生產與科研使用進行緊密聯系,從而進一步的培養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使科技能夠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學事業作為科技發展的適應角色,會滯后生產實踐活動。這一現象,能夠嚴重影響學生的感性認知,使學生被動接受課堂知識,很難真正的了解機電專業的相關知識,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因此,教師在開展機電專業的額較小活動時,進行現場觀摩的教學,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進行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探索活動,將生產活動與教學活動進行銜接,進而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與專業素養。教師在開展機電專業的教育活動時,帶領學生進行現場觀摩的教學活動,能夠使學生有計劃地接觸生產線、生產操作技能與流程,掌握機電專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進行有效發展。例如,教師在講解《鉗工工藝學》的課節時,可以帶著學生到生產部門,進行觀摩學習。教師在講解《金屬材料學》這一課節時,可以帶領學生到熱處理的生產現場,進行觀摩學習,體會實際操作的全過程,進一步了解和掌握生產設備和技術動態,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帶領學生進行現場觀摩的教學活動,應為學生構建觀摩和調研的情景,帶領學生到功能完善、設施齊全、技術先進的生產領域去觀察學習,能夠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進行緊密聯系,激發自身探索專用知識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進行綜合發展。
3 ?總結
總而言之,教師在開展中職院校機電專業的教學活動時,致力于培養學生自身的創新能力,有助于學生就業率的提升,使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高素質人才,進而滿足自身發展需求。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時,應對教育活動進行有效改革,優化課堂模式,激發學生自身的創新意識,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探索機電技術與機電知識,開展高質量的學習活動,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進行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永寶.中職機電專業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策略探析[J].職業,2018(23):74-75.
[2]岳躍穩.中職機電教學的創新改革實踐與探索[J].職業,2016(33):33.
[3]劉傳金.中職機電專業實訓教學中職業能力的培養思考 [J].才智,2017(2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