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
摘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質量持續提升的現實背景下,市場整體經濟有了較大發展,為了保證社會整體高水平發展,早日實現科學發展觀基本目標,政府部門需要將行政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升級,從而更好發揮出政府部門的職能作用,使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可以高質量推行。
關鍵詞:行政管理體制;政府機構改革;體制改革
行政管理體制是指國家行政機關為推行其政務所建立的權責體系、組織機構體系、運行機制和法規制度的總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曾先后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政府機構改革,初步建立起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行政管理體制。但也應看到,行政管理體制
改革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受客觀環境和歷史因素的影響,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仍然帶有明顯的過渡性特點,還存在不少問題。集中地表現在:一是政府組織機構及其權力、職責和配置還不盡科學,應該交給社會的還滯留在政府手中;_是政府職能轉變并沒有完全到位,政府管理缺位、越位和錯位的現象仍然存在;三是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比較落后,行政透明度不高,形式主義和“文山會海’夕現象還比較嚴重。十六大報告在論及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近期目標時指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止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1]。”
一、做好行政管理體制理論創新
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是一項實踐活動,必須以理論作指導,中國行政管理體制要創新,首先應該實現理論創新。根據唯物史觀認識論的觀點:理論來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其辯證認識過程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指導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理論主要應該從行政體制改革的實踐中獲取。只有弄清楚我國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才能想出“妙計”,開出“妙方”,從而“治病救國”,而國外的先進改革經驗,只能供我國借鑒和參考,使之成為行政體制改革有益的理論補充。因此,應搭建理論創新的新橋梁:政府—學府。作為一名理想的理論研究者應該是身兼數職。他既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府學者,又應是一位政府機關的實十家。因此,國家應給高校的學者創造條件,把相關專業的優秀學者吸收到政府機關,讓他們擔任領導職務或從事調研性工作。這類學者在理論方而
研究得較深,但對我國行政改革的現實操作性缺乏全而的理解,若給他們提供這樣的機會,把他們的研究理論運用于行政管理的實踐之中或把從實踐中領會而來的精髓滲透到己得的理論中,這種從實踐中升華的理論必定會更適合我國的行政體制改革。
二、強化政府行政管理部門職能作用
長期以來,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事實上形成了黨政企一體化的國家治理模式,造成黨政難分,政企難分,從而導致黨政企職責分不清,關系理不順,黨的政治領導,大局統籌的功能難以很好地發揮,政府的專業化的行政管理功能也得不到很好的發揮,政府在具體的行政管理過程中處處受制,而且要直接介入大量的非行政性的社會事務及微觀性的企業管理事務,企業的自主性不具備,無法對市場作出快速反應,企業的經濟功能也難以充分展現,改革開放以來的幾次改革均沒有將黨政企之間的問題完全澄清[2]。顯然,根據加入WTO情勢和十六大的會議要求,構建黨政企相對獨立,各司其職的治理模式是必須的選擇,一方而要劃清黨組織和政府的職能,這是行政職能轉變的前提條件,黨要管黨,要行使自己的份內職權,充分發揮其職能,同時要還政于政,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也非常重要,政企分開勢在必然,政府應該掌舵,而不是劃槳。
努力建立以市場、顧客為導向的政府服務模式,是促進職能轉變的目標所在。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凡是市場能發揮優勢或能做的事,都應當由市場來做,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強調政府要而向市場,將有利于進一步明確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促進政府
職能轉變,起好“掌舵”作用、催化劑作用、促進作用,而不是“劃槳”作用、大包大攬作用:也有助于將政府發揮職能作用的主要方向,放在加強宏觀調控上,放在創造有效率的市場環境上,圍繞市場行使好調節、培育、監管和服務職能。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服務應該以顧客需求或市場為導向,只有顧客驅動的政府,才能提供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并促進政府的服務質量的提高。
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促進職能轉變的“治本之策”[3]。行政審批是政府的行政職能之一。“我國入世后,仍然需要利用行政審批制度,在經濟開放中起到保護民族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發展。隨養國際跨國公司不斷地涌入中國和國內經濟所有制結構的變化,市場經濟主體更加多元化,中國的微觀經濟基礎將發生深刻而顯著的變化,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隨之變化,行政審批制度也要作相應的調整,需要依據法律和規則調整與行政審批制度有關的法律法規。行政審批要根據世貿的貨物貿易協定、服務貿易協定、技術貿易與知識產權保護的協定、投資協定等協議的規則,并修止涉及對外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和投資的行政審批法律法規和政策。我國己經制定了《行政許可法》,今后要嚴格依照該法的實質精神進行審批,并且在現實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健全它。
三、做好上級部門和基層部門的權責劃分
(一)依法規范中央和地方的職能和權限,止確處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將地方和基層應有的自主權歸還給地方和基層,充分調動地方和基層的積極性。第一,全國性公共產品由中央政府來提供;第二,地方性公共產品應由地方政府來承擔;第三,對具有跨地區“外部效應”的公共項目和工程,中央應在一定程度上參與;第四,調節地區間和居民間的收入分配,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政府的職責。
(二)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改革和完善權力監督體系,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確保公共權力真正為人民、為社會謀福利,堅決克服和打擊各種消極現象。進一步加強權力監督制約機制。充分發揮國家權力機關對權力的監督是最為關鍵的環節;健全各種群眾監督機制,制定各種保障群眾監督的措施是監督權力的重要內容;建立受理各民主黨派提出的意見、建議,檢舉揭發行政權力運行中各種違法行為的制度是監督權力的重要措施;強化機關內部行政監督機制,完善紀檢監察合署辦公新體制是監督權力的新舉措;為社會輿論監督提供法律保障是監督權力的重要手段。
(三)要切實實現黨政分開,將政府應有的管理自主權歸還給政府,充分尊重和發揮各級政府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真止建立從國務院到地方各級政府從上到下的強有力的工作系統。今后凡屬政府職權范圍內的工作,都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討論、決定和發布文件,不再由黨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發指示、作決定[4]。政府工作當然是在黨的政治領導下進行的,政府工作加強了,黨的領導也加強了。切實加強黨內民主建設,將黨委主要領導者過分集中的權力還給黨的組織,堅決克服和糾正各種違反民主集中制的錯誤行為。
四、探索管理模式創新,推行信息化辦公
(一)提倡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人本管理的核心在于養眼于人的管理方式,尊重人所構成的特定系統內(不僅是企業)每個成員的理想、感情和人格。重視挖掘成員的潛力,發揮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增強集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是以每一個
人的全而發展為前提的。所以,我們提倡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既是對人本管理思想的借鑒,又是對它的超越。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對人的積極性的認識有更高層次的理解。它不但可以加強個人與其所屬的集體的密切程度,還能加強個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密切程度,以求人本原則在國家和社會的一切事務和活動中體現出來,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文明和發展。
(二)推行政府辦公電子化。在政府信息化建設中,我國而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即政府信息化建設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關系問題。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電子”與“政務”的關系。電子與政務的關系,說到底就是電子政務發展中的技術與體制的關系問題。實現政府信息化,促進電子政務,決不是用信息技術和手段對現行的傳統政務進行簡單的復制,而是要對傳統的政務流程、組織結構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整合。
結語: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程,至今仍有不足之處,但是在前進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及時尋找對策,使其更加完整,更加人性化。因此,應該對深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行探析,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參考文獻:
[1] 楊珣.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理論與實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9(02):4-5.
[2]? 陳超.深化基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國企研究,2019(08):260.
[3] 李國君.如何提升政府機關的行政管理效率[J].區域治理,2019(49):128-130.
[4] 廖繼超,唐山清.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政府管理創新[J].農家參謀,2019(16):21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