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提高新時代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有效性,使高校學生群體養成能夠滿足社會發展對當代大學生個體素質要求的正確職業生涯價值取向與道德觀念,高校思政教育必須逐步改進對敬業理念與敬業精神的培育途徑,在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向大學生群體詳細闡述養成敬業意識的必要性與時代意義,使受教育的高校大學生自覺自發地樹立勤勞向上的職業理想與敬業樂業的勞動實踐態度。任課教師應逐步引導學生認識敬業精神的思想實質與文化內涵,采用適當的思想政治教學策略培育大學生群體對敬業精神的認同感與在勞動中努力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使命感,清除影響大學生思想理念的落后腐朽價值觀。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敬業精神培育工作的不足之處,并指出了促進現代敬業精神教育與大學思政教育進行融合發展的可行性與必要原因,并列舉了在思政教學活動中滲透敬業精神教育的可行路徑與主要方法。
關鍵詞:思政教育;敬業精神;融合路徑
前言:為進一步弘揚并傳承工匠精神,為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足夠的恪守職業道德理念與行為準則的高素質青年人才,必須在高校思政教學活動與課程體系中添加更多的涉及敬業精神培育與踐行敬業價值理念的多樣化教學內容,鼓勵大學生群體在未來的崗位上積極主動地履行并承擔職業責任。任課教師必須為大學生提供相應的課上指導,為學生理解并深入研究敬業精神提供可靠的資訊途徑,為達成培育敬業精神的基本教學目標,任課教師應抓住每一個機會向學生普及養成敬業精神對于學生職業素質提升與能力進步的獨特促進作用,并設計嚴密的專項訓練與情境化問答考評環節,全面系統地測試大學生群體對敬業精神的理解程度。
一、將現代敬業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課堂教學活動的現實意義與必要性分析
敬業精神能夠鼓舞當代大學生群體熱愛自身所選擇的專業與本職工作,對學生職業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有著獨特的正面促進作用。在思政課程體系中滲透敬業精神可改變和消除對大學生群體產生不良影響的各種社會流行思想,如個人英雄主義、庸俗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淺薄有害的思想理念,接納并認同敬業精神的大學生群體可在教師所創設的生活化實踐情境中發現自我價值、選定合理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繼承并發揚敬業愛崗、為人民服務的文化傳統,通過刻苦鉆研與不懈努力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與生產力的進步。為了將我國建設為世界級制造業強國,各行業從業者群體必須具備敬業精神,在自身崗位上完成本職工作、承擔相應的個體責任與風險,長期保持勤勉肯干、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以此保證產業鏈穩步運轉與社會正常發展[1]。
對敬業精神的高效培育可推動大學生群體在生活實踐中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動機與遵守職業準則的強烈道德意識,開始在思政教師的指導下自覺反思與自我改進,逐步推動現實自我向理想自我進行轉化,建立起一套具備普適性與較高準確性的價值體系,并在未來的實踐探索過程中堅持敬業精神,以此達成客觀行動與主觀思想認識的辯證統一[2]。任課教師必須意識到重點培育敬業精神、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涉及面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在各類思政教學活動中添加一部分與敬業精神教育有關的內容可間接促進大學生群體職業理想與道德價值觀的形成,有利于從不同途徑挖掘大學生群體的工作潛力,喚起其熱愛自身工作、追尋自我社會價值實現的高尚情操。教師應幫助大學生群體調節自身情緒、思想與行為舉止,提高大學生辨別有害價值觀的思考分析能力與職業修養水平,幫助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實踐活動中堅持正確的價值標準與行事原則,克服錯誤的思想認識[3]。
二、現階段高校思政課堂敬業精神培育機制所包含的問題與缺陷研究
(一)任課教師教學思想滯后,所采用的指導方法過于單一
部分任課教師不重視對大學生敬業意識與職業價值觀的引導與塑造,不擅長使用具備一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矯正學生的錯誤認識,無法達成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對于培育學生個體思想品質的基本要求。教師過度重視對枯燥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復習,未能意識到此類復雜內容對大學生群體而言較為抽象,學生無法完全理解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多數思政教師在指出養成敬業精神的必要性與意義后并未向學生詳細說明怎樣在實踐中貫徹敬業精神,對敬業精神在不同領域的所表現出的共性部分講解較多,而對特性部分講解較少,大學生因此無法找到在本專業工作中落實踐行敬業精神的合理渠道與方法,高校思政課堂上的理論教學未能與社會勞動實踐進行緊密結合,大學生群體因不具備相應的思想覺悟與工作經驗而無法及時轉變自身社會角色融入工作環境[4]。
(二)教學評價體系無法準確衡量學生對敬業價值觀理解程度
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所使用的教學評價標準無法根據學生自身的性格特點與思想動向準確無誤地評估學生對敬業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程度,無法準確測定大學生群體的個體職業道德發展水平與對敬業精神的領會程度。由于評估標準不一,思政教師無法借助客觀可調節的具體標準估測大學生群體在不同學習階段的相對性進步,思政教師目前所使用的教學質量考核標準與社會實際工作崗位對從業者個體工作能力與職業道德水平的具體要求差距較大,思政教師不僅要建立起完整的多元化測評標準估測大學生群體對敬業價值觀的理解程度,還應通過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為大學生價值理念的自主完善與職業生涯發展指明前進的方向。
三、將敬業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革新策略與可行教學實踐途徑分析
(一)調整優化培育學生思想品質的教學方法,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
為了使大學生群體樹立符合社會發展方向與時代精神的正確職業理念與價值取向,思政教師應盡量采用能夠促進大學生群體道德品質進一步發展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性的課上激勵措施,鼓勵大學生群體在生活中主動踐行敬業精神。任課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鼓勵大學生在課上與同學、教師分享自身的所思所想與學習經驗,在課上進行自由互動式研討活動,教師還可擴大敬業精神教育的涉及面,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入一定的社會性實踐元素,如在思政課上組織大學生群體集體學習某一行業從業者所共同遵守的職業道德規范與管理制度,以此營造良好的職業道德熏陶氛圍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間接強化大學生群體的敬業意識與對所學專業的認同感。大學生群體的敬業意識需要任課教師為其提供良好而有效的外部指導才能逐步形成,因此教師必須在課上集中力量營造出可激發學生工作積極性的社會化教育情境,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會實踐情境之中,教師應避免強制性地命令學生,而是應當借助按照思政課程教學要求營造能夠促進學生轉變自身社會角色的互動式情境來感化與影響學生的思想認知,促使大學生群體及時認清自身應當在工作崗位上承擔的社會責任與個體義務,以此保證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二)制定多層次的教學評價體系,精確評估大學生群體的職業素養
為促進敬業精神教育與思政教學課程體系的密切融合,任課教師必須改進教學質量評定標準與考核學生個人能力的客觀量化指標,采用更為有效的多元化創新評估機制,根據既定的敬業價值觀培育目標適當擴大評價主體與考評范圍,建立連接家庭、學生實訓單位、校內社團等多主體的綜合式敬業精神考評體系。教師應在制定教學評價標準時參考社會用人單位與實訓單位主管人員的合理意見,避免采用硬性的機械性標準衡量大學生群體對敬業精神的認識深度,而是應當使用可全面評估大學生群體在畢業實訓活動、校內集體實踐活動以及階段性考試測驗等不同階段、不同方面表現的整體性能力評估標準。教師必須在教學評價體系中添加以大學生的個體自律意識、情緒調節能力、責任感等基本品質為測試目標的專項性考核內容,挖掘思政課堂上潛在的可利用教學資源,突破思政教材與課程體系對敬業價值觀培育活動的客觀限制。任課教師通過建立全面性的考核標準體系,可將敬業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課堂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之中,使大學生在遵守校規校紀的同時形成貼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職業態度與道德理念。
結論:當代大學生群體只有具備強烈而不可動搖的敬業精神與敬業價值觀,才能成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新一代接班人,我國高校必須將敬業精神教育融入思政教學活動中,進行積極的教學創新實踐與突破教學條件限制的職業價值觀教育,使大學生群體養成在工作中尋求人生樂趣的愛崗意識與認真完成本職工作的敬業精神。任課教師應在課上向大學生列舉各行業的正面典范人物案例,指導學生根據自身工作能力與個性習慣樹立宏達高尚的職業發展目標,從不同角度分析評估自己專業的未來發展前景與就業前途,使學生受到敬業樂業學習氛圍與思想情境的影響熏陶,激發大學生群體潛在的敬業情感。
參考文獻:
[1]劉昌俊. 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探討[J]. 高教學刊,2020(03):183-185.
[2]蔣家勝. 新時代社會主義敬業文化的新內涵、新價值與新路徑[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2):127-131.
[3]鄧寶仿,賈濤,韓洪亮. 高職學生思政教育與職業素質培養融合的路徑探究[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01):108-109.
[4]張曉敏,陳婕.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敬業價值觀的培育——以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為例[J]. 中國集體經濟,2018(01):131-132.
作者簡介:
程佳(1980.04-) 漢,碩士,四川江油人,成都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