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陽+袁玉龍
摘 ? ?要: 青年意識形態工作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繼承,因此意識形態工作成為當前極端重要的工作,同時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青年意識形態工作提出新的挑戰。在此背景下,本文調研了當前高校大學生的意識形態狀況,定量分析了青年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情況、青年意識形態的塑造途徑、移動互聯網使用習慣等,分析了移動互聯網的正負效應,并結合高校工作實際,提出了構建青年意識形態工作健康生態圈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 青年意識形態 ? ?移動互聯網 ? ?思政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抓好意識形態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有學者總結為習近平意識形態“十論”。早在2013年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強調:“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黨和國家將意識形態工作明確作為當前“極端”重要的工作還是第一次,而青年對于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關乎社會主義事業的繼承和共產主義事業的成效。
當前,互聯網與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智能終端在高校大學生中迅速普及。在完全開放的互聯網中,青年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獲取的信息量空前增大,不同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充斥在互聯網中,這對青年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提出新的挑戰。青年意識形態工作不僅對國家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更關系到國家的安定和社會的穩定。
一、基本概念
法國哲學家特拉西(Antoine Distuttde Tracy,1754—1836)在其19世紀初出版的《意識形態的要素》中首先提出“意識形態”的概念[1],他從觀念學角度界定意識形態的概念。一些西方學者相繼從不同角度闡述意識形態的概念,其中法國的迪韋爾熱(Maurice Duverger)將意識形態闡述為“解釋一個社會的系統方法,它或者為這個社會辯護,或者批判這個社會,成為維持、改造或摧毀這個社會而采取行動的依據”[2]。馬克思、恩格斯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代表,并未明確意識形態的概念,學者將其思想總結后認為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為:在階級社會中,適合一定的經濟基礎及在這基礎之上的法律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而形成起來的,代表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觀念的總和[3]。而在一定時期內,一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為維護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意識形態就叫做這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當前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意識形態,本文研究的青年意識形態工作就是通過教育使青年認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轉化為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并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運用于社會實踐。隨著移動互聯網融入大眾生活,多元價值觀、各種思潮和輿論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的呈現和傳播,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青年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
移動互聯網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21世紀以來,我國移動互聯網經歷2G、3G時代,2013年底工信部發放4G牌照后,移動互聯網在我國快速發展,利用移動終端訪問網絡已經成為青年一代獲取網絡信息的主要途徑。移動互聯網一直處在動態發展中,因此很難界定其概念,現階段國內學者將移動互聯網定義為“移動通信終端與互聯網相結合成為一體,用戶使用手機、PDA或其他無線終端設備,通過數據流量或者WLAN等速率較高的移動網絡,在移動狀態下隨時、隨地訪問網絡獲取信息,使用商務、娛樂等各種網絡服務”[4]。
二、高校青年意識形態現狀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運用移動互聯網做好高校青年意識形態工作,首先需要了解高校青年學生的意識形態現狀及移動互聯網在青年意識形態中的作用。筆者對山東農業大學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被測樣本涵蓋理、文、工、農學等四個學科,涉及大二、大三兩個年級。本次調查共發放300份問卷,實際收回287份,有效問卷287份,回收率95.7%,有效率100%,其中中共黨員比例為1.7%,共青團員比例為97.3%,群眾比例為1.0%。
問卷的第一部分側重當代青年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情況。在“你對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否贊成”一題中,85.0%的大學生選擇贊成。有84.3%的大學生贊成“中國實際決定了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認同社會主義制度。同時,有77.8%的被測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認同中國化的社會主義。在對馬克思主義了解程度的問題中發現,只有25.1%的學生認為自己系統了解馬克思主義,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僅是一般了解或者不了解。調查顯示,當前青年大學生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度較高,對中國化社會主義充滿信心,但仍有部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認識不夠,受到其他信息的誤導,造成意識形態出現偏差。同時,調查發現,黨員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要高于團員或群眾,對馬克思主義了解較多的群體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要高于對馬克思主義了解較少的群體。因此筆者認為,黨員或其他更了解意識形態理論的學生,更傾向于認同主流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理論的教育在意識形態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問卷的第二部分對青年意識形態的塑造途徑進行調查。對學習意識形態理論途徑的有效性的題目中,有92.0%的學生認為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有效,58.2%的學生認為通過輔導員的日常管理與教育學習有效,57.5%的學生認為通過網絡等新媒體技術學習有效,49.5%的學生認為通過校園活動及社會實踐的學習有效。對影響意識形態理論學習的主要因素的題目中,學生認為主要影響因素依次為理論的實踐性、社會的導向性、理論的科學性等,可見青年意識形態塑造途徑主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及輔導員的教育管理、網絡影響及社會輿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問卷第三部分調查了青年對移動互聯網的使用習慣。對上網時間的調查發現,90.2%的大學生每日上網時間超過1小時,其中58.54%的人超過3小時。大學生使用移動互聯網的時間依次為休閑時、睡覺前、學習時,利用手機上網占據大學生休閑娛樂的較大一部分時間。大學生獲取資訊的途徑主要為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高達87.1%的學生選擇QQ、80.1%的學生選擇微信等即時通訊平臺作為主要網絡信息獲取工具。青年學生關注的網絡信息類別依次為網絡熱點類、文體娛樂類、休閑服務類等,而對于黨的理論和國家政策等方面只有19.2%的學生表示會非常關注。在“遇到不清楚的問題或話題時最傾向的解決方式”一題中,有72.1%的學生會選擇使用手機、平板電腦通過移動網絡搜索答案。關于互聯網信息的真實性問題,約有27.3%的學生相信或比較相信網絡信息,不會自行辨別信息的真實性,64.9%的學生持懷疑態度,認為自身有辨別網絡有誤信息的能力,7.8%的學生表示比較不相信或不相信網絡信息,不接受網絡信息。從調研數據中可以看出,移動互聯網已經徹底改變了青年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手機不離手”、“無處不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常態。同時,大學生對于網絡信息的信任度較高,對充斥著多樣價值觀和不同文化的信息往往缺乏辨別力及免疫力。
三、運用移動互聯網構建青年意識形態工作“生態圈”
移動互聯網作為青年人知識信息獲取的重要渠道,對青年意識形態形成的重大影響力不可忽視。移動互聯網對青年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既有積極正面的影響,又有消極負面的影響,正確理解移動互聯的正負效應,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控制其負效應,放大正效應,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的優勢,提高青年意識形態工作的實效性。
1.移動互聯網在青年意識形態工作中的正效應
拓寬青年意識形態工作教育領域。移動互聯網擴展了思想、政治領域,拓寬了信息交流渠道,真正實現了全民互聯網。通過訪談經常使用移動互聯網的大學生發現,他們更傾向利用碎片時間學習知識、獲取資訊,移動互聯網恰恰提供了能夠隨時隨地學習、交流的途徑。利用移動互聯網,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可以真正實現超越時空、跨越年級,擺脫教室的空間限制,整合優秀的教師資源,利用學生休息、等待、睡前等碎片時間,實現高質量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促使青年意識形態工作達到時間與空間上的高度延伸。
豐富青年意識形態工作理論基礎。移動互聯網源頭信息的多元性使得網絡中意識形態、價值觀念、道德倫理等多樣化,通過了解不同意識形態,青年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和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互聯網創造了大數據時代,如果我們充分利用大數據,對大數據進行深入的分析、挖掘,就可以為青年意識形態工作提供理論及數據支持。
促進青年意識形態工作發展傳播。慕課、微課堂等依托互聯網發展起來的網絡思政教育形式,能夠使教育者及時獲得學習者的反饋信息,為思政教育提供新的發展模式。相比傳統思政教育,網絡思政教育利用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廣、傳播快的特點能夠快速傳播理論和信息,最新的理論、最有效的實踐能夠通過現代化技術快速傳播到國內外各個角落,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碰撞中獲得發展與傳播。
2.移動互聯網在青年意識形態工作中的負效應
多元信息沖擊原有媒體生態,網絡環境復雜。移動互聯網具有話題源頭多元、傳播方式多樣等特點,使得傳統互聯網中主流媒體的主導性在輿論生態中遇到了新挑戰[5]。人人都有話語權的移動互聯網將現實與網絡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人們對主流媒體的依賴度開始降低。全球化和互聯網帶來了西方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青年成為西方推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主要攻擊對象,某些缺乏信息鑒別能力的大學生容易失去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淡忘民族價值體系[6]。
弱化高校思政教育者權威,思政教育效果減弱。網絡思政教育改變了傳統教育以教育者為主導的課堂模式,網絡的匿名性造就了網絡平等性,形成了網絡中教育雙方平等的對話模式,依靠能夠快速獲得信息的移動互聯網,學生可以獲得更多信息,對學習內容抱有懷疑態度成為新的學習動機,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教育者的權威,從而影響思政教育效果。同時,豐富多樣的移動互聯網更容易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擾亂課堂學習秩序,導致思政教育效果較差。
改變青年原有行為模式,引發某種道德失范。網絡的匿名性造成網絡道德監管困難,傳統道德規范在網絡中的約束力降低,移動互聯網促使不良信息涌入校園環境,打破大學校園相對封閉的道德環境,某些青年學生出現道德沖突現象,網絡中的“鍵盤俠”卻在現實生活中道德失范。另外,大學生自制力弱,一些人容易沉迷網絡,脫離現實社會,造成人際關系冷漠,甚至造成心理疾病。
3.構建移動互聯網“生態圈”促進青年意識形態工作
樹立網絡教育新觀念,抵消移動互聯網負效應。移動互聯網對于高校網絡思政是一把雙刃劍,在體驗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方便快捷的同時,為了更好地利用移動互聯網開展網絡思政,還應該弱化甚至抵消移動互聯網負效應,這是為移動互聯網“生態圈”構建一道安全的“防護層”。一是強化主流意識形態,培養學生文明上網。加強學生使用手機文明上網的宣傳教育,提高學生移動互聯網安全意識,養成自覺抵制不良網絡信息的上網習慣。二是加強移動互聯網絡信息審查、凈化網絡環境。要建立移動終端監控系統規范,加強高校校園網絡的日常維護和管理,重視手機輿情分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變能力。三是加強移動互聯網絡建設,完善移動互聯網管理體制。高校應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依據國家針對移動互聯網制定的法律,探索適合自己的移動互聯網法律,主要從健全移動互聯網信息交流制度、建立移動互聯網運行的效果評估制度、要建立移動互聯網運行的管理權責制度、要建立移動互聯網運行的監控制度、要建立移動互聯網運行的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完善,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達到監管目的,抵消移動互聯網負效應。
打造網絡教育新平臺,放大移動互聯網正效應。移動互聯網具有便捷、迅速、海量等優勢,受到廣泛高校大學生的追捧。高校網絡思政要借助移動互聯網優勢,創新工作方式,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效率更高、工作效果更深、工作受眾面更廣。一是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一站式網絡平臺。整合零散的各類網絡平臺,構建以學業生活、道德生活、思想生活、就業生活、日常生活、網絡生活為核心的六位一體一站式網絡平臺,利用一站式網絡平臺既可滿足學生日常生活需要,又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建設子平臺和開發客戶端軟件。借助團中央Myouth、微邦、愛班級等公眾平臺,充分調研師生需求,挖掘剛性需求,建設相關子平臺,同時有條件的還可以依據學校實際情況開發手機客戶端軟件,更能有效做好網絡思政。三是培育一批“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教育主體作用,在學生中支持組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既豐富學生網絡生活,又傳播正能量。
創建網絡教育新境界,構建青年意識形態工作健康生態圈。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已經深刻影響到每一個人,其中高校大學生更是影響深遠,在此背景下,我們應該認識到移動互聯網不僅僅是工具或環境,更是人與人相互依賴、不可或缺的必要性存在。因此要創建網絡教育新境界,構建青年意識形態工作健康生態圈,要重視人、移動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相互關系,具體可以從隊伍建設、教育內容、活動載體三個層面著手。一是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教育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者移動互聯網運用綜合素質。教育者不僅要轉變觀念,増強網絡思政主陣地意識,而且要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提高移動互聯網利用水平,更要建立考核機制,充分發揮網絡思政工作者的主觀能動性。二是充分挖掘吸引力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適應目前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善于表現自己、希望個體價值得到認可等特點,挖掘吸引力強、互動性強、參與性強的教育內容。三是創新活動方式,利用多種載體平臺。可以借助各類移動網絡平臺,組織微電影創作、微小說撰寫、短詩創作等具有移動互聯網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學生自主開發各類網絡應用、創造各種網絡文化產品,在活動中將這些優秀作品納入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學生成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
參考文獻:
[1]楊生平.關于意識形態概念的理解問題[J].哲學研究,1997(9):41-46.
[2]溫兆標.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
[3]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梁曉濤.移動互聯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5]彭波.依法治網推動我國移動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EB/OL].[2014-11-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04/c_127176213.htm.
[6]夏曉紅.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M].濟南:泰山出版社,2010.
課題基金來源:本文系2015年度山東省青少年研究規劃“課題移動互聯網在青年意識形態工作中的應用研究”(批號:SDYSB150126)階段性成果。
通訊作者:馬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