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釬
[摘要]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手段越來越豐姿多彩。多媒體在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已是即成事實。多媒體在音樂鑒賞課堂上的應用,我也不斷在進行著,我“痛并快樂著”!我快樂,是因為它給了我更多的方便和時間;可我更痛,是因為學生在課堂上更多關注了課件,尤其是課件中的視頻,而真正需要學生關注音樂學生去忽略了。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并有效把多媒體技術與音樂課程相整合,讓它更加有利于課堂教學,這是很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本文論述了多媒體技術與音樂鑒賞課程的整合所帶來的教學優勢,同時也對如何正確運用多媒體幫助課堂教學提出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 課堂教學 音樂鑒賞 多媒體
多媒體技術應用與音樂鑒賞教學課堂,幾乎每個音樂教師都在進行著。音樂鑒賞課堂音樂的聲音是多媒體技術中主要的表現媒體,把多媒體技術與音樂課程有效整合,用于音樂課堂教學,勢必給課堂帶來優化的效果,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促使其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也有助于創設豐富的音樂情境,激發學生審美想象,幫助學生開闊音樂視野,提高音樂鑒賞的能力。
一、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多媒體課件,它凝聚多種教學手段的優點于一身,通過視頻圖像、音響、圖形和文本結合在一起的,多層次、多角度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描繪,變虛為實,化靜為動,語言、圖像和聲音同時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把一些抽象的音樂知識變得更具體形象,學生可以眼見其形,耳聞其聲,使學生身臨其境。這是傳統教學無法可及的效果。
例如:在《歌劇藝術欣賞》這節課中,用多媒體演示中外的經典詠嘆調和宣敘調唱段,通過多媒體課件揭開了本課的學習內容:歌劇的音樂組成、歌劇的概念、歌劇的藝術魅力等。在短短的時間里,多媒體藝術的手法和形象生動的展示,使學生對中外歌劇的起源、發展有了大致了解,讓學生不再認為歌劇是深奧的、高雅的、離我們自身很遠的藝術。
二、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音樂欣賞的主要功能是審美。欣賞音樂不僅僅是關注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的進行以及聲部的交織,還要通過旋律、節奏、和聲等效果來體會蘊含于其中的內容,通過自己的形象思維加深對音樂內涵的感受。好的音樂,除了能讓聽眾可以感受到音符的律動外,也能體驗到它的情感。
音樂能被人們感官所接受,除聲音之外,還在于音樂的形式美。如欣賞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從學生興趣的角度入手,運用了“欣賞──思考──討論──分析──體驗──探究”等教學環節,結合學生的激情朗誦、模仿演唱等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方式,促進學生的參與感受、理解和體驗。以多媒體課件展示,使學生從形象、律動等視聽方面,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黃河磅礴的氣勢和中國人民奮勇抗爭的形象,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接受審美意識滲透和融合,激發學生愛國、愛生活,珍惜擁有,為美好未來而奮斗的情感參與和體驗。
四、搭建課外音樂、音樂課題探究活動的平臺
多媒體技術與音樂課程相結合,使音樂鑒賞教學變得空前開放。每周一節音樂課,學生都覺得太少了。在課堂教學之余,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系統、網絡資源優勢,結合校園計算機教室資源,引導學生進人網絡課堂,把音樂鑒賞教學帶進網絡世界,把電腦與組合音響接軌,引導學生對教材某些章節、內容的學習拓展出去,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音樂課題、音樂鑒賞的研究和體驗。學生針對所有同時,利用選修課,面向學生課余開設一些“舞蹈音樂”、“電影音樂賞析”、“經典歌劇選段賞析”、“走進交響世界”等課題,師生共同合作,共同領略了不同藝術帶來的美感,享受了美味的藝術精神大餐。為學生搭建這樣一個平臺,既拓展的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又優化課堂教學,使音樂鑒賞教學達成更佳的教學效果。
然而,反觀多媒體技術在音樂鑒賞課堂的運用,我們常可見一些偏離了多媒體運用軌道的痕跡。某些公開課、優質課,我們常可見教師把多媒體課件做的精美無比,課件上無論是字體、顏色甚至教學環節設計等都無可挑剔,可當把它呈現給學生,你可看見,學生的眼睛牢牢釘在課件視頻上,教師說什么?學生有的真不知道,音樂在哪里?學生還真不清楚。因為他們忽略了甚至忘記了音樂課堂中最為重要的音樂。不要覺得有了多媒體就是萬能的,不要讓學生關注了音樂外在的形式卻忽略了音樂的本質。當學生在多媒體課件上看完了視頻,跨出音樂教室大門,你問他本課堂音樂卻搖頭或一問三不知,你可想,學生長此發展,你作為教師,你不心痛嗎?!我痛并快樂著,我總是在改善,常常把自己的課堂拍下視頻,看看學生在關注什么?自己做到了什么?這也是提升自己課堂教學一個極為有效的途徑。
五、正確運用“整合”,優化音樂教學
多媒體技術與音樂課程整合以各種各樣的音樂教學主題任務,進行驅動教學,有意識的開展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的教學。它最終是強調信息技術服務于音樂學科的內在需求,服務于音樂課程。它要求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自主學習和培養能力方面。運用多媒體技術,同樣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和學生都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恰當的融到課程的教學與學習中去,而不是把它當成萬能的工具。
有位哲人說過“在科學上是沒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嶇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勞苦的人,才能到達光輝的頂點”。教學是一門藝術,其道理也是一樣。在教學前沿奮進道路上,讓課堂教學藝術不斷創新,持續發展,讓教師不斷的提升自我價值,這也是教師人生中最大的快樂和收獲!
參考資料:
1.朱慕菊?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2.吳 穎? 現代教育技術與音樂教育[J] 中國音樂教育 2003
3.《音樂鑒賞——教師用書》人民音樂出版社
4.《高中音樂新課程理念與實施》 海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