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使用文獻分析法,以中國知網數據庫伯明翰學派國內文獻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判斷分析伯明翰學派國內研究的現狀、發展、熱點和趨勢。伯明翰學派及其相關國內研究早期雖以國外理論的轉述、引入為主,但隨著國內研究的深入,逐漸開始轉向以理論闡釋現象,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形成本土化的特色研究。
關鍵詞:伯明翰學派;國內研究;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4-0038-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部校共建新聞傳播學院新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成果
一、引言
伯明翰學派又稱文化研究學派,發源于20世紀60年代,因英國伯明翰大學現代文學研究所而得名[1]。伯明翰學派作為傳播學批判學派的重要分支,其在國內研究的落地與本土化應用對我國傳播學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在基于5G網絡的智媒體應用時代,具有全新特征的文化、社會、傳播現象層出不窮,亞文化種類不斷涌現,主流文化與亞文化呈現交織匯聚的復雜狀態,伯明翰學派理論仍具有很強的解釋力,相關研究成果也隨之激增,但對此類研究成果的總結和脈絡整理極為有限。國內關于伯明翰學派及其相關研究的學科分布、研究主題、發展脈絡有何特征,伯明翰學派及相關研究的議題與演變呈現何種趨勢,值得深思。
二、文獻采集與研究方法
當下國內借鑒伯明翰學派理論的研究成果主要現于文學、社會學等學科,具體的研究議題各有不同,主要體現為伯明翰學派及其理論學術史的整體研究、代表人物與代表理論觀點的研究、應用理論于具體對象和領域的研究三個方面。
據此,研究對三類關鍵詞文獻進行采集:一是學派名稱,如“伯明翰學派”或“文化研究學派”;二是學派代表人物,如“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雷蒙·威廉斯”)“E.P.湯普森”(“愛德華·湯普森”)“斯圖爾特·霍爾”“戴維·莫利”(“莫利”)“費斯克”;三是研究領域,如“種族文化”“亞文化”“女性主義”,由于這幾個研究領域與其他學派理論有一定的交叉,因此在關鍵詞搜索后,還需進行人工篩選。
全部檢索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中的北京大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博士論文,有效文獻數量為1233篇,文獻時間跨度為1981—2019年,借助引文空間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進一步判斷分析伯明翰學派國內研究的現狀、發展、熱點和趨勢[2]。
三、關鍵詞共現與聚類
將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的文獻數據導入引文空間軟件,生成關鍵詞共現圖譜,繼而得出伯明翰學派及其相關國內研究的關鍵詞頻次和中心關鍵詞。由于部分關鍵詞實際內涵重復,后續對該類關鍵詞進行人工合并,如一些學派及代表人物名稱,“伯明翰學派”和“伯明翰”,“雷蒙德·威廉斯”和“雷蒙·威廉斯”。
伯明翰學派及其相關國內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形成了多中心的重疊網絡,由中心向外輻射,關鍵詞詞頻逐漸下降,核心關鍵詞包括伯明翰學派(伯明翰)、文化研究、雷蒙德·威廉斯(雷蒙·威廉斯)、大眾文化,形成了以“大眾文化”“受眾”“亞文化”為中心的子議題網絡。
在伯明翰學派及其相關國內研究高頻詞中,早期文獻中學派名稱“伯明翰學派”頻次占比最高,占16.7%,其次是學派代表人物“雷蒙德·威廉斯”“斯圖爾特·霍爾”“費斯克”頻次較高。隨著相關理論研究的深入,“文化研究”“大眾文化”“青年亞文化”等文化研究相關關鍵詞頻次逐年增加,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和趨勢。
四、歷時與突變分析
將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的文獻數據導入Excel,通過對文獻發表年份的數據收集、整理、可視化,得到伯明翰學派國內相關研究的熱度趨勢。伯明翰學派國內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自此之后學界對其的關注度不斷上升。80年代初,傳播學界開始介紹歐洲批判學派的理論,如王志興的《歐洲批判學派與美國傳統學派的分析》(1986)對批判學派做了專題研究,郭慶光的《大眾傳播學研究的一支新軍——歐洲批判學派評介》(1987)進一步論述了批判學派及其理論。進入90年代以后,隨著學術界對批判理論的重視,對文化研究理論的介紹日益增多。在論述批判學派時,伯明翰學派都是其中主要的一部分。早期伯明翰學派及其相關國內研究集中于理論介紹,如雷蒙德·威廉斯關于文化唯物主義的論述受到了哲學學科的關注,一些話語分析理論引起了文學學科的注意。2010年之后相關研究關注度達到歷年最高,之后雖有所波動,但依然可以看出伯明翰學派及其相關研究仍有著較高熱度[3]。
引文空間軟件可以通過檢測短時間使用頻率突然提高的關鍵詞,來反映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伯明翰學派引入我國不過40年,影響其研究趨勢和熱點的因素很多,變化較快。伯明翰學派及其相關國內研究在不同時期的前五個突變詞依次為“大眾文化”“費斯克”“青年亞文化”“斯圖亞特·霍爾”“亞文化”。
其原因在于,與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視角不同,伯明翰學派將文化定義為一種生活方式,這為傳播學界帶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由此以現實關懷和受眾視角為特色的大眾文化研究興起[4]。同時,媒介技術的發展為受眾賦權,社交媒體及其帶來的受眾變遷逐漸成為學界熱點。斯圖爾特·霍爾的能動性受眾理論及費斯克的雙重經濟理論又被重新提及,國內文獻對相關理論的介紹、梳理逐漸增多。除此之外,隨著國內學術界對國際文化理論的大量引入,關于女性、種族的文化研究,青年文化、網絡文化等亞文化研究成為近幾年伯明翰學派及其相關國內研究的熱點和趨勢。
五、伯明翰學派國內研究的議題特征
針對伯明翰學派或稱為文化研究學派整體的研究,國內文化研究起步較晚,對相關發展史的梳理較有影響的成果主要出自戴錦華、羅鋼、劉象愚、蕭俊明等學者,他們關注對伯明翰學派縱向發展脈絡的梳理、橫向批判與解釋的綜合思考。伯明翰學派理論淵源主要有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利維斯文學批評主義。在哲學領域,伯明翰學派及其相關國內研究涉及西方馬克思主義、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相關比較研究。在文學領域,國內研究早期對該學派的話語分析研究方法進行探究,后期相關研究開始運用其文學批評理論[5]。
針對伯明翰學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論,國內相關研究著重體現在對伯明翰學派主動性受眾理論的引入、介紹和梳理,以斯圖爾特·霍爾的相關理論為代表,其次是對電視媒介理論的引入和梳理。主要關注的有奠定了實踐性論調的文化研究先驅理查德·霍格特、雷蒙德·威廉斯、湯普森;完成了文化主義與結構主義的勾連,實現了傳播中意識形態的再發現的第二代舵手斯圖亞特·霍爾;進一步說明了受眾所擁有的是一種“符號的權力”的費斯克;將民族志研究方法引入文化研究領域,關注家庭電視研究,使伯明翰學派從文化研究拓展至受眾研究的戴維·莫利。總體而言,在現有的相關國內研究中,伯明翰學派相關理論引進介紹較多,其中哲學領域以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義為代表,研究方法以戴維·莫利的受眾民族志為代表,受眾理論以斯圖亞特·霍爾的“三種解碼模式”和費斯克的“雙重經濟理論”為代表。
伯明翰學派代表性研究領域的成果,除伯明翰學派研究傳統所關注的“種族文化”“亞文化”“女性主義”之外,隨著伯明翰學派關注視角與借鑒理論的變化以及國內研究的深入,國內研究出現了一些本土化的特殊議題,如全球化、現代性、社會轉型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傳統生活方式之間的沖突等。特別是新媒體時代下青年亞文化、網絡文化等相關文化研究日益增多,如“粉絲文化”“喪文化”“尬文化”“二次元文化”“同人文化”等。同時,隨著社交媒體等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為受眾賦權,針對社交媒體受眾、用戶生產內容等相關研究逐漸增多,如B站鬼畜視頻、盜墓筆記同人文等。我國學者在本土化的研究中取得了眾多標志性的研究成果,如馬中紅教授的《青年亞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5)、《無法忽視的另一種力量——新媒介與青年文化研究》(2015),曾一果教授的《新媒體與青年亞文化的轉向》(2016)、《抵抗與臣服——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的新媒體數字短片》(2019)等。
六、結語
作為伯明翰學派的研究發源地,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已于20世紀80年代末關閉,可媒介文化研究從來都不是一個封閉的學術體系。正如斯圖亞特·霍爾拒絕給文化研究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媒介文化一直被作為一種接合性的知識,在不斷轉換研究領域和關注對象。國內相關研究與之一致,學科分布較為龐雜,涉及多個學科和研究領域。早期雖以國外理論的轉述、引入為主,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漸開始轉向以理論闡釋現象,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形成本土化的特色研究,關注具體的本土現象與問題。
國內相關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伯明翰學派理論仍缺少中國本土化的理論改造,伯明翰學派及其相關研究的諸多領域其實已經發生了轉向。如青年亞文化研究從抵抗到收編,已經發展至社會互構,然而國內的許多學者對現實關注的研究范式還處在抵抗和收編這前兩個階段;本土化研究雖在發展過程中逐漸顯現出了自身特色,但仍有很大的比例在借鑒參考國外研究,在地思維與本土研究對象還有待發掘;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化研究成果還有待積累。
參考文獻:
[1] 段鵬.傳播學基礎[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100.
[2] 俱鶴飛.反思與突破:我國傳播學研究40年之進路——基于知識圖譜的文獻量化分析[J].西部學刊,2018(10):12.
[3] 涂穎哲.文化研究學派的傳播理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5:27.
[4] 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230.
[5] 英國文化研究的形成與發展——以伯明翰學派為中心[D].北京大學,2008:228.
作者簡介:王鵬(1979—),男,遼寧鞍山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新聞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