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在新時代運用媒體融合手段策劃制作傳播優質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主流媒體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以“榜樣的力量”中小學思政微課為例,探討以媒體融合力量創設多元化情境、提升優質思政課的傳播力。
關鍵詞:思政課;媒體融合;課程創新;育人力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3-0231-02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1]
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的青少年,在思想心理、情感交流、行為習慣等方面有強烈的時代特征。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建立興趣圈層的途徑、語言和情感交互體系都在一個個新式場景中被重塑。新時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迫切需要增強針對性,運用新手段增強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增強傳播效果。一節具備感染力與傳播力的思政課,有3個方面需要思考:首先,如何使學生聽得懂、引起學生共鳴、打動學生內心;二是如何充分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思考問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于無形中傳導主流意識形態,幫助學生形成家國情懷;三是如何利用優秀的思政課、優質的思政教育資源,運用全媒體手段,使更多青少年共享,實現思政課的跨地域傳播,澆灌更多孩子的心靈。
本文以廣州廣播電視臺策劃制作的“榜樣的力量”中小學思政微課為例,探討如何利用媒體融合的力量策劃打造推廣優質的思政課。
二、針對青少年特點進行策劃,做他們聽得懂的思政課,傳遞打動人心的力量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應該怎樣告訴孩子們,歲月靜好皆因有人負重前行呢?經過深入思考,廣州廣播電視臺聯合廣州市教育局共同策劃制作了“榜樣的力量”中小學思政微課,把抗疫精神通過精心制作的思政課呈現在孩子們的面前。疫情期間,學生線上學習,和平時的面對面授課有很大不同,思政課因地制宜,借助全媒體力量順勢轉變表現形式。“榜樣的力量”中小學思政微課在選題策劃、教師遴選、課程錄制、內容審核等各個環節,都充分利用了優質資源。抗疫故事統一向廣州各區征集,授課老師由教學骨干擔任,首批9節課程中就有5節課由學校校長親自授課。
課程設置上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敲定了以“身邊的抗疫英雄”為素材。“英雄榜樣教育實質上是一種價值觀教育、人格教育,是精神層面的引領,同時也是社會行為的示范。”[2]以學校的思政課為重要平臺,講述榜樣人物的故事,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思政課教育對象是青少年,是否選擇了合適的英雄人物關系到能否激發青少年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容易理解、愿意走近、能被打動。
思政課精挑細選的“身邊的抗疫英雄”正是學校學生的父母。例如沙面小學的家長顏芳醫生、舊部前小學的家長桑嶺醫生、市橋中心小學的家長林冠文醫生、第九十七中學的家長盧慕榮護士長等。他們既是學生家長,又是奮斗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有血有肉,真實感人,他們出現在課堂上,通過畫面和聲音講述抗疫一線的故事,以小見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有了更強的參與感,也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在特殊的抗疫時期形成密切的交流互動。
三、以媒體融合手段創設真實性、思考性情境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加強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1]。廣州電視課堂的媒體屬性為思政課的故事化、可視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專業視頻基因的注入、策劃制作方媒體融合力量的賦能、思政教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課程內容設置,使每一個抗疫故事與精神詮釋都更加立體。
廣州臺為思政微課量身打造了全媒體傳播方案。針對處于廣州的采訪對象,專業編導提前策劃,盡量聯系到本人,到學生家中和援鄂醫療隊成員的工作地點進行前期拍攝采訪,以大量一手資料素材為支撐,按照思政課教案中的情境創設思路,精挑細選地呈現畫面和主人公的心理歷程。在《“榜樣的力量”中小學思想政治微課:榜樣之光燃希望 青衿之志逐夢想》中,廣東逆行馳援武漢第一人、勇闖“暴風眼”的ICU戰士桑嶺醫生是課程講述的英雄,他同時也是舊部前小學的學生家長。老師在講述這個英雄故事的時候,運用全媒體手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真實的場景:在新年即將到來之際,面對國家的號召,你的爸爸或者媽媽需要馬上出發離家,奔赴充滿危險的戰斗一線,你能理解他們的選擇嗎?你會支持他們嗎?當你長大了,面對同樣的情況,你會怎么做?思政老師一邊從旁解說,一邊讓學生通過視頻與現場連線,聆聽桑嶺講述心路歷程:每個人都有照顧小家的責任,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并不是毫無畏懼,但身為鐘南山院士團隊的核心成員,過硬的專業素質是桑嶺奔赴醫療前線的底氣,身為醫護人員,治病救人、守護人民是義不容辭的擔當。桑嶺醫生將親身經歷與思考,通過視頻與直播連線等方式,用他自己的話語和表情娓娓道來,言語不多,字字動人。桑嶺援鄂過程雖然沒有太多一手畫面,但是策劃制作團隊通過媒體資源與融媒體手段盡可能還原了當時的抗疫場面,機器的鳴叫、醫護的忙碌、急救的緊張……一個個畫面帶領學生走進了桑醫生的經歷,讓他們慢慢了解到背后的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3]。課程設置以此為依據,引導孩子學習身邊的榜樣——父母身上的優秀品質,并以視頻連線展現桑嶺醫生的孩子的想法。孩子用真摯的話語表達對爸爸的理解與敬重:爸爸去救人,我們支持他,長大要像他一樣。課程進一步通過畫面、字幕與聲音,展現桑嶺對年輕人的寄語:要從螺絲釘做起,或許起步做的事情不是那么驚天動地,但也要認認真真把事情做好,為國家和社會不懈努力。一節思政課通過視頻故事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在當前視頻化的浪潮下,優質的視頻表達是吸引年輕人的重要手段之一。視頻作為同時承載畫面、聲音、文字等的富媒體介質,為思政課提供了更立體的觀看體驗,其多維度的觸動感知,使青少年產生更強烈的興趣和參與熱情。
借助融媒體手段,思政課在電視端、手機客戶端和電腦網站同步播放,進一步延展了對課程主題的思考和討論空間。新媒體端應用場景下,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線上交流便捷及時,討論氛圍濃厚,針對心得體會和疑問困惑都能進行互動。對于教師來說,融媒體手段的運用使其在課程設置上擁有了更豐富的工具,在把握學生“思想起點”的基礎上,創設具有真實性、思考性、開放性的情境,循循善誘開展啟發式教育,使思政課有血有肉,同時也提升了思政課教師的信息化能力素養,推動了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
四、以媒體融合力量提升優質思政課的傳播力
《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指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93.1%[4]。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要建設好自己的移動傳播平臺,使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1]。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凝聚校內外育人力量、整合課內外育人資源,努力形成齊抓共管、協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
“榜樣的力量”中小學思政微課作為廣州電視課堂的一個重要部分,站位高、立意新,在廣州實現了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二年級的全學段覆蓋,各區各校均組織師生觀看、學習、談感受。這種有深度、有溫度的教學互動方式,有效實現了思政課“澆花澆根、育人育心”的目標。思政微課通過媒體融合力量多渠道分發,實現跨地域傳播,使優質的思政教育資源走得更遠,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課程在廣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廣州臺官方客戶端“花城+”APP、廣州臺官方網站廣視網、有線電視珠江數碼等自主平臺播發。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用戶通過“花城+”APP觀看了思政微課。思政微課有13節課程被學習強國平臺選用,其中2節登上了學習平臺首頁推薦板塊。部分課程在大型社會化平臺播發,擴大了受眾覆蓋面,提高了影響力,使優質的思政教育資源實現跨地域傳播,使更多青少年能夠通過線上課堂感受抗疫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該系列思政微課吸引了人民日報客戶端、國際在線等多家媒體的報道,相關報道和轉載的總瀏覽量截至2020年5月已超過8700萬人次,使“廣課”品牌在全國范圍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大提升。
五、結語
廣州臺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感,運用媒體融合優勢,通過全媒體手段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時代感和吸引力,使學校內外的各類資源都能發揮作用,形成與思政課同向同行、聯合育人的協同效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涵在青少年中入腦入心。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330,318.
[2] 陸士楨,李澤軒,張子航.青少年英雄榜樣教育歷史經驗與啟示[DB/OL].中國教育新聞網,http:// www.jyb.cn/rmtzcg/xwy/wzxw/201911/t20191115_ 274815.html,2019-11-15.
[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5.
[4] 《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發布[D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 www.cac.gov.cn/2020-05/13/c_1590919071365700. htm,2020-05-13.
作者簡介:董荷冬(1980—),女,廣東廣州人,碩士,主任記者,研究方向:媒體融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