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明 李興亮 封婉儀
摘要:在新聞實踐過程中,黨報如何引導重大突發事件的輿論走向?如何在眾聲喧嘩中正本清源、激濁揚清,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發揮“一錘定音”的作用?這些一直是黨媒新聞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議題。本文以重慶日報2020年防汛抗洪救災應急報道為研究案例,分析重慶日報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的報道策略及黨報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操作思路、基本規律和實際效果,并以此為依托,提出黨報提升輿論引導力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重大突發事件;輿論引導;重慶日報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2-0001-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重慶市社科規劃課題“大數據時代地方網絡問政平臺與政府管理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4YBZZ022
一、正確引導輿論是黨報的職責所在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人手中都拿著一只麥克風,任何突發事件都可能形成連鎖反應,這是對地方政府的嚴峻考驗,甚至引發信任危機。重大突發事件一般具有不可抗拒、無法預料、破壞性強等特點。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人們都迫切希望得到更快、更新、更全面的信息。因此,誰能第一時間在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中提供最新信息、全景式展現真實場景,誰就能第一時間搶占輿論制高點。對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的安排部署,也最能體現一家媒體的綜合實力和政治素養[1]。黨報作為主流媒體,手握“金話筒”,有責任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進行正確輿論引導,避免負面輿論的病毒式發展。
黨報的主流媒體性質,決定了其在輿論傳播格局中的主導地位。運用輿論來引導和影響社會,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強大正能量,既是黨報的功能和使命,也是提升黨報傳播力、影響力、權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途徑。因而,黨報在報道這些重要新聞事實時,更應該擔當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和責任。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重慶日報作為重慶市委機關報,一直在新聞報道中貫徹黨的政治觀點、路線、方針和政策,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作為重要使命和職責所在。
二、重慶日報在抗洪救災報道中的輿論引導實踐
2020年8月18日至20日,“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嘉陵江2020年第2號洪水”陸續通過重慶主城中心城區,造成沿江多個區縣受災。8月18日,重慶市啟動有記錄以來首次防汛Ⅰ級應急響應。面對突發災害,18日下午,重慶日報第一時間成立防汛抗洪救災應急報道組。8月19日至24日,重慶日報共策劃11個版的“聚焦洪峰過境特別報道”,共計刊發稿件61篇,集中展現了重慶啟動有記錄以來首次防汛Ⅰ級應急響應后,全市上下眾志成城、團結一心,全力以赴防汛救災的全過程。在這場特殊的戰斗中,重慶日報牢記職責使命,采編人員全力以赴,履行黨報義務,展現黨媒擔當,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公眾,凝心聚力、共渡難關。
(一)新聞信息實時更新,搶占輿論引導高地
輿論引導工作的生命線,是要牢牢掌握新聞輿論工作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的時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輿論引導的效果。特別是在重大突發事件中,此類事件往往事發突然且具有一定的破壞性,因此事件爆發后常常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公眾渴望在第一時間了解到事件的最新情況。面對突如其來的洪水,重慶日報編委會當機立斷,火速成立了由總編輯任組長,副總編輯任副組長,編委會成員、各部門負責人、相關口線記者為成員的“抗洪報道小組”。重慶日報編委會要求全體采編人員在崗在位在狀態,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抽調精兵強將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抗洪救災報道。融媒體中心隨即在重慶日報客戶端、微信微博、網站、抖音等全媒體平臺搭建起抗洪防汛專題,分類集納抗洪報道。前后方迅速聯動,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等一線記者回傳最新消息和動態視頻,融媒體編輯快速制作,推出動態最新內容產品。每條產品還將通過有序嚴格的審核和把關,確保新聞的“新鮮度”和“高品質”。截至8月20日上午10時,重慶日報新媒體平臺共發布有關重慶洪澇災害的稿件321篇,總閱讀量超過千萬。其中,視頻產品《2020,重慶戰洪圖》被國家廣電總局全網推送。截至8月24日,僅快手上的點贊量已超過100萬。這表明,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時效性仍然是新聞的生命。主流媒體及時發出權威聲音,及時占領輿論制高點是贏得輿論引導主動權的關鍵。
(二)快速回應,及時辟謠,化解群眾恐慌心理
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前期,往往也是謠言滋生的高峰期。謠言混雜于真相之中,在輿論場中快速傳播、擴散。此時,由于群眾的心理受到強大沖擊,很難憑借個人能力判斷信息的真實性,極易產生不安和恐慌情緒,反而更容易去相信各類謠言[2]。作為主流媒體,如何科學引導輿論,如何快速回應不實傳聞,仍然需要科學的方法。黨報在第一時間傳遞真實有效的信息給受眾,能夠及時消除公眾疑慮,及時消弭公眾擔憂和恐懼心理。重慶此次遭遇洪水,網上流傳著部分謠言,如將汛情成因歸結為“180年周期白元年”“地球引力場、磁場紊亂”等“天象”,甚至有消息稱“三峽泄洪導致湖北、重慶、上海等城市內澇”“三峽大壩泄洪,加重了中下游的洪水泛濫”。對此,8月19日,重慶日報在頭版刊登了《重慶啟動防汛Ⅰ級應急響應》的消息,并在特刊版上刊發重點稿件《本輪過境洪水為何“來勢洶洶”》,邀請專家解讀本次大洪水成因,主要原因是上游來水峰高量大,洪水前后間隔時間短以及多流匯聚造成洪水“來勢洶洶”。8月20日、21日,重慶日報又分別在第三版刊登重點稿件《本輪過境洪水為何重慶是防御關鍵點 長江寸灘水文站今日將出現自1939年建站以來最高洪水位》與《重慶本輪洪水 為啥漲得高退得慢》,相繼邀請相關部門和專家對本次大洪水進行圖文并茂的專業解讀。通過一系列專家解讀和權威信息,在關鍵時刻及時補位,運用科學知識和權威解讀,滿足公眾對重大輿情的信息需求,更好地進行正向的輿論引導。
(三)弘揚社會正能量,引發受眾情感共鳴
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是新聞工作的根本任務。如何引導?媒體仍然需要從真實的人入手、真實的事入手、真實的細節入手、真實的情感入手,這樣才能打動人、感染人,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真實的力量”。在災難面前,人性的弱點被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時,關注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動人故事和感人瞬間,抓住人性的真善美,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必要手段,也是有效引導輿論走向的舉措之一。8月19日,重慶日報第五版刊發了《他們在抗洪一線筑起“堅固堤壩”——全市各地各部門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充分展現出全市黨員、干部、群眾全力以赴參與防汛抗洪救災的全過程。8月20日,第四版刊發的《嚴防死守 洪水不退隊伍不撤》,充分報道全市武警、公安、消防在抗洪一線全力以赴防汛救災;第五版刊發的《不落一戶不漏一人 打贏抗洪救災硬仗》,用多幅極具感染力的圖片,直擊抗洪一線的那些溫暖瞬間。8月21日,頭版綜合報道《筑起守護生命安全的堅固防線》,采用點面結合的方式,全景展現了全城上下一心,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共同應對長江、嘉陵江過境洪峰的情況。8月22日至24日,洪峰過境后,重慶日報迅速將報道重點轉移到災后重建和全力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上,全面展現了全市黨員、干部、群眾盡最大努力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的場景以及基層抗洪救災、災后重建的典型人物和故事。整個報道“有點、有線、有面、有深度”,既有新聞現場,又有新聞特寫,還有深度調查,令人信服,真實感人。災難來臨時,人們需要鼓勵、需要信心、需要正能量。情感引起讀者共鳴,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才能為引導受眾提供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
(四)深化體驗式報道,增強引導整體效應
對于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媒體首先是從即時性報道開始,但僅此還不夠。絕大部分的重大突發事件都有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讀者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細節背景等信息,也必然會關注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在互聯網等新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體驗式報道方法仍然有著鮮活的生命力,能夠提升黨報新聞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強黨報的公信力、影響力。在體驗式采訪中,記者作為參與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和當事人一起感受真實、體驗真情,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地報道。一方面,消除了記者與采訪對象的距離,保證了信息采集的全面、客觀,提高報道的真實性和影響力;另一方面,用記者的經歷與感受代替單純依靠采訪對象介紹情況,增強報道的親和力、感染力。在今年的防汛抗洪救災系列報道中,重慶日報推出了體驗式報道《爭分奪秒的6小時》,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好評。江北區寸灘水文站始建于1939年,是長江上游最重要的國家基本控制性水文站和三峽入庫控制站,這里的水位高低直接關系到重慶主城中心城區的安全。就此,重慶日報記者登上寸灘水文站水文018號測船,以第一視角記錄下工作人員與洪峰爭分奪秒的水文測量工作,見證了讓人驚心動魄的測量過程。面對重大突發事件,記者既是記錄者,也是參與者和體驗者。做好體驗式報道,讓讀者有現場感,又有可讀、可感、可觀性。在加深報道深度的同時,提高輿論引導的傳播效果。
三、提升黨報輿論引導力的路徑思考
重慶日報通過此次抗洪報道的專業度和豐富性,進一步提升了新聞宣傳質量和品牌影響力。不難看出,黨報在報道重大突發事件方面具有諸多不可替代的優勢,報道更加從容和嚴謹,但報道中存在著的問題同樣不可忽視。如,報道內容不注重實際效果、報道形式相對單一、偏好“報喜不報憂”“正負面比例失衡”等現象。因此,黨報要更上一層樓,爭取更多受眾和獲取話語權,形成更好的輿論引導效果,還需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一)進一步發揮好黨報所固有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優勢
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發揮黨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關鍵。雖然,在媒體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黨報面臨著逐漸邊緣化的風險,但黨報所固有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優勢毋庸置疑。2017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3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對爭議性事件的認知,42.9%的受訪者表示更信任傳統媒體。在被采訪者眼中,自媒體存在一些問題:常常帶有鮮明的個人化標簽(36.4%),只關注“熱點”而不顧內容質量(34.7%),未經調查隨意發表言論(33.7%),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不考慮價值觀引導(30.1%),抄襲現象嚴重,內容同質化(21.8%),標題黨現象嚴重(21.4%),過于情緒化(13.7%),用詞不規范(12.7%)以及利用網絡現有材料“剪接式”整合創作(10.8%)等[3]。事實證明,受眾對優質內容的需求沒有改變,媒體的社會功能沒有改變。黨報要堅持自身定位和價值取向,發揮自己的優勢和作用,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在面對突發事件或帶來重大影響的輿情事件時,及時、主動地報道消息進展,跟進最新情況,把握輿論場的話語權,積極引導輿論走向。
(二)進一步用好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互動性強等優勢
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用好黨報全媒體平臺是抓手。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沖擊,以雜志、廣播、電視、報紙等為主的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沖擊下逐漸弱化,不再有涇渭分明的生產者、傳播者和受眾,傳統媒體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的地位受到了沖擊[4]。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憑借其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互動性強等優勢,威脅著傳統媒體的地位。為了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黨報應主動與其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平臺實現報網聯動,充分發揮各自的傳播優勢,實現資源共享。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黨報可先通過官方微博對事件進行基本情況介紹,而后,報紙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挖掘事件內涵,展開全方位、有深度的報道。同時,利用新媒體做好網絡輿情的收集工作,通過網絡媒體及時知曉受眾的意見、評論和反饋,從而根據大多數受眾的反饋意見,引導事件的輿情走向。黨報的新媒體平臺也可利用報紙人才眾多、信息權威、來源豐富等優勢,形成信息共享,不斷調整自身的報道立場,以更加理性和合理的報道內容強化自身發展[5]。
(三)進一步走好群眾路線,將受眾的需求擺在重要的位置
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走好黨報群眾路線是基礎。黨報的讀者是廣大人民群眾。為人民服務,是黨報的根本宗旨,更是黨報應有的形象。一切工作和行動都應從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角度出發,將受眾的需求擺在重要的位置[6]。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黨報應以最快的速度將事件信息傳遞給受眾,充分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做到信息公開及時、完整、準確。第一時間了解并滿足受眾信息需求,消除對信息的不確定性,有利于受眾樹立正確的輿論觀念,及時采取必要的應對措施。黨報還應該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報道理念,始終走群眾路線,將人民群眾作為報道的主題,關注他們的生活狀況,同時注意用詞的恰當性和合理性,避免報道可能帶來的二次傷害。黨報在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也需要注意報道基調的平衡,最大程度做到報道全面、客觀。要正視重大突發事件中所暴露出來的社會問題和矛盾沖突,如實地向廣大群眾反映事件的各種情況,從而幫助他們在信息全面、具體的情況下做出正確、合理的判斷。
(四)進一步建好應急處理機制增強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
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啟動科學高效的應急機制是保障。作為新聞媒體,其主要的職能是傳遞信息、播報新聞和引導輿論等。媒體只有及時、準確、負責任地報道重大突發事件,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7]。黨報建立起有效處理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不僅能迅速介入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還能幫助政府部門宣傳相關的政策、決策,促進事件及時得到解決和處理,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充分體現引導輿論的功能。作為主流媒體,黨報更需要認識到設立應急機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了保障應急機制的科學、合理、有效,媒體內部首先要制定合適的個性化管理方法,成立專門的重大突發事件應急小組,提高重大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其次,各部門、各環節之間的人員要明確責任分工、做好協調配合,打破原有的組織界限,有足夠的人力資源確保報道任務的順利完成。另外,媒體還應與政府部門加強溝通,在面對重大突發事件時,快速準確地向人民群眾傳達政府的聲音,減小負面輿情帶來的不良影響[8]。
四、結語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黨報必須始終堅持“政治家辦報”的原則,堅持和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靈活運用突發事件的報道方法與輿論引導技巧,掌握輿論場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上,黨報需要走專業化的發展道路,遵循新聞傳播的客觀規律和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原則,充分發揮自身的公信力優勢,充分利用黨報全媒體平臺,充分走深走實走好群眾路線,不斷健全完善應急機制,不拘泥于傳統,勇于開拓創新,不斷擴大黨媒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參考文獻:
[1] 任景華.突發事件中地方政府新媒體傳播能力再造研究[D].武漢大學,2016.
[2] 唐夢斐,王建成.突發事件中政務微博辟謠效果研究——基于“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的案例分析[J].情報雜志,2015,34(08):98-103+36.
[3] 聶靜虹,馬夢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謠言傳播與治理[J].新聞與寫作,2020(04):23-30.
[4] 沈嬋婧.以框架視角探析黨報集團在突發事故災難中的報道策略[D].復旦大學,2012.
[5] 魏超.新媒體技術發展對網絡輿情信息工作的影響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01):30-34+71.
[6] 陳力丹.黨性和人民性的提出、爭論和歸結——習近平重新并提“黨性”和“人民性”的思想溯源與現實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0(06):71-88.
[7] 林三芳.新媒體環境下我國災難新聞報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06):148-154.
[8] 儲節旺,朱玲玲.情報視角下的網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研究[J].情報雜志,2016,35(09):99-103.
作者簡介:王先明(1972—),男,四川渠縣人,本科,主任記者,研究方向:傳媒管理。
李興亮(1971—),男,四川萬源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傳媒與地方發展。
封婉儀(1997—),女,四川廣元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