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持人+嘉賓+觀察團”新型三維訪談模式近年來在電視熒屏中出現,深受觀眾喜愛。言語反饋是三維訪談節目中主持人經常使用的言語行為,直接影響著節目的效果,且對掌控節目進程、協調嘉賓和觀察團關系、促進節目內容觀點展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電視訪談節目《波士堂》《開講啦》作為案例,借鑒會話分析、語用學、播音學等理論,對三維語境中主持人的言語反饋現象展開深入分析。首先對三維訪談節目的構成樣態進行總結,并通過大量視頻語料和文本語料明確三維訪談的三種特殊語境,最終提出三維語境中主持人言語反饋的適宜方式。
關鍵詞:訪談節目;言語反饋;三方會話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2-0054-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山西工商學院項目“苗圃計劃”成果,項目編號:201944
一、緒論
電視訪談節目最早發源于美國,西方學者稱之為電視脫口秀節目(Talk Show),自20世紀90年代引進我國并逐漸興起,被叫作電視訪談節目。訪談節目的交流方式是以兩人或多人交流溝通為主,是實現概念共識、信息同享、情感共鳴的廣播電視節目形態[1]。現今,中國傳媒行業發展進入轉型的變革中,一方面電視訪談節目要應對電視臺行業間日益加劇的競爭,避免節目內容同質化;另一方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出現,使電視訪談節目在新媒體沖擊下受到極大的挑戰。在TV2.0節目中,增加了觀察團或提問團這些新的人物元素,TV2.0最早運用到電視訪談節目中是2006年東方衛視《波士堂》節目的開播,“主持人+嘉賓+觀察團”為受眾擴展了一個豐富視野的知識殿堂。
傳統訪談節目都是千篇一律的固定設置:主持人、嘉賓和現場觀眾,受眾在節目中只能扮演聆聽者的角色,而TV2.0節目是“主持人+嘉賓+觀察團”組成三方話語互動體系。新型三維語境訪談節目互動模式,不僅豐富了訪談節目的呈現形式,而且打破了之前“老套”訪談節目的枯燥。觀察員作為第三方,在節目中更易于營造沖突的談話場,并且觀眾會把這些觀察員作為“當事人”,感同身受地參與到節目中。主持人在三維語境訪談節目中要明確把握話題方向,貫徹節目意圖,對談話內容迅速作出取舍,準確地對談話人進行言語反饋。
三維語境訪談節目中,主持人的言語反饋可以很好地引導話題走向,調動節目現場氣氛。言語反饋是指反饋者在說話人話語激發下出現的可以表明反饋者對當前發生的位置及其所屬認識的言語行為[2]。主持人在三維語境訪談節目中重要的言語行為是言語反饋,主持人通過言語反饋幫助嘉賓和觀察團深入話題內容并把握話題方向。倘若在會話中沒有言語反饋,說話人就無法確認自己所表達的觀點和內容是否被聽話人接受,從而導致說話人無法繼續話題,這樣會使節目處于尷尬狀態。主持人在節目中使用言語反饋調節各方觀點,并通過言語反饋來控制談話的進行方向。主持人的言語反饋不是隨意而出,其反饋方式有規律可言,并存在語用策略的體現。主持人的言語反饋成為三維談話語境中的難點問題,這就要求主持人做足準備,夯實言語反饋理論基礎,抓住時機進行反饋。在訪談節目中,主持人除了明確言語反饋的時機,更重要的是明白選擇哪種恰當的言語反饋方式。現今的訪談中,很多主持人使用了不適宜的言語反饋,導致嘉賓喪失表達的意愿,使得節目無法正常進行。這里的反饋不僅僅是主持人言語反饋中常規的反饋方式,更重要的是主持人在交際雙方話語激發下的言語反饋,如何實現言語反饋的最有效方式,來支持或幫助當前說話人完成話輪和言語行為。
主持人的言語反饋是三維談話語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會話的互動過程有直接影響。本研究將在《波士堂》和《開講啦》兩檔節目中隨機抽取的各15期節目作為語料,以會話分析理論為基礎,運用言語反饋相關理論知識作為指導,對三維語境訪談中主持人言語反饋現象進行研究。重點對三維語境中言語反饋的方式進行深入分析,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主持人怎樣通過具體的言語反饋構建言語行為,并且可以揭示主持人在三維語境訪談節目中使用言語反饋的動態過程。
二、言語反饋的方式
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作出的反饋具有不同形式,根據反饋者發出言語反饋的內容態度,可以分成支持性言語反饋(Supportive Feedback)和非支持性言語反饋(Non-Supportive Feedback)。主持人在節目中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嘉賓或觀察團完成會話,因此在三維語境訪談節目中主持人言語反饋的主要表現方式是支持性言語反饋。主持人也會為了節目效果使用非支持性言語反饋,即對當前說話人表達的觀點內容表示不同意,或者是為了取得話輪。
根據反饋者對言語反饋程度的高低,于國棟(2003)將言語反饋分為一般性言語反饋“嗯、啊、哦”和高度性言語反饋“認可、評價、致謝、贊同、幫助”這幾種具體類型[3]。在此基礎上,本文對言語反饋方式進行更細致的劃分,這也是繼續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波士堂》《開講啦》這一類型三維訪談節目有很強的現場互動性,節目現場氣氛濃烈,主持人在嘉賓和觀察團各種話語的激發下,所作出的言語反饋比較復雜多樣。本文在李悅娥、范宏雅(2002)和于國棟(2003)的分類基礎上,結合本文研究目的以及語料的特點,從主持人言語反饋的功能差異方面進行明確劃分,將三維語境訪談節目中主持人言語反饋方式分為應答式反饋、認同式反饋、評價式反饋、概括式反饋、調侃式反饋、幫輔式反饋、否定式反饋、疑問式反饋、平衡話語式反饋、挑起事端式反饋,共10類。
(一)支持性言語反饋
根據語料可以發現,在三維語境訪談節目中主持人更多使用支持性言語反饋。支持性言語反饋是會話過程中,在說話人話語激發下作出相對應的言語反饋,對當前說話人的觀點內容表示支持態度,其目的是支持和幫助當前說話人完成話輪。支持性言語反饋在節目《波士堂》《開講啦》中主要是為了幫助或支持嘉賓和觀察團能更好地深入話題內容,為觀眾傳達正確的“思想好聲音”。
1.應答式反饋。促進說話人和聽話人會話順利進行,反饋者對說話人當前話題進行應答式反饋,使說話人繼續持有話輪。根據前人理論及語料分析,本文將應答式反饋分為“嗯、啊”式反饋和禮貌式反饋,禮貌式應答是指主持人對說話人作出問候、致謝和道歉等反饋言語。
2.認同式反饋。認同式反饋是對當前說話人表達信息的支持,并表現出正面的反饋態度。三維語境訪談節目中,嘉賓和觀察團表達正確觀點的時候,主持人常會參與到會話中,表示自己認同當前說話人所講述話題的內容,給予當前說話人支持和鼓勵。根據認同程度,又分為顯性認同和隱性認同,顯性認同是反饋者對當前說話人所講內容的直接認同,而隱性認同表現為主持人對說話人所講內容推斷后作出的間接認同。
3.評價式反饋。即節目錄制過程中主持人對嘉賓或觀察團所表述觀點作出正面態度的反饋,主持人對話題內容的評價,支持當前說話人的話語,有利于繼續深入話題。
4.概括式反饋。嘉賓和觀察員在講述一個觀點或內容時,主持人為了使受眾更容易理解其觀點,會使用精練的語言對當前說話人的話語進行概括。
5.調侃式反饋。三維訪談節目相較于傳統訪談節目模式,現場互動性更強,為了增強節目效果,主持人會適當調侃嘉賓或觀察團,增添節目的趣味性。
6.幫輔式反饋。三維語境訪談節目中,主持人的話語都是根據現場狀況即興發揮的,觀察團在對嘉賓提問時,會出現嘉賓表述不清、語誤、尷尬等情況,或觀察團表達不清晰致使觀眾不易于理解,主持人會通過幫輔式言語反饋解決現場困境。根據語料分析發現,幫輔式反饋分為補充信息式反饋和話語修正式反饋兩種。
(二)非支持性言語反饋
非支持性言語反饋是在當前說話人話語的激發下,反饋者針對當前說話人觀點內容持不同態度,而作出的一種言語反饋。反饋者通過對說話人話語內容的否定、質疑、反對等信息的傳遞,使說話人感知到反饋者不支持的態度,從而促使當前說話人改變話題內容、說話方式或者交出發話權,甚至終止會話。
1.否定式反饋。即對于嘉賓或觀察團在節目錄制中表達的觀點或內容,主持人持有不同意見而進行的否定式反饋。三維訪談節目中出現的否定式反饋不僅包括對當前說話人話語內容的否定,主持人有時還會從觀眾角度提出不同的意見,激發三維談話觀點的矛盾,從而增強節目效果。
2.疑問式反饋。三維語境訪談節目在三方交流過程中,主持人對嘉賓或觀察團提出的內容表示疑惑或者想深入剖析,經常會采用疑問式反饋挖掘內容,這一言語反饋形式可以促進話題內容的深入。
3.平衡話語式反饋。三維語境訪談節目中,觀察團是由3名及以上成員組成,增加了主持人合理分配嘉賓與觀察團話語權的難度。主持人在人數眾多、情況復雜的節目現場需要把控好節目進程,這就要求主持人在訪談節目中合理分配嘉賓和觀察團的話語權,主持人通過平衡話語式反饋對嘉賓和觀察團的話語進行合理分配,使節目交流有序進行。
4.挑起事端式反饋。三維訪談節目中,觀察團對嘉賓的問題有時會很尖銳。主持人除了在嘉賓遇到困境時幫助其解決外,也經常使用挑起事端式反饋制造爭端,使現場火藥味十足,制造節目現場的沖突性,增加節目的可看性。
三、結語
本研究從三維語境訪談節目中主持人的言語反饋現象出發,分析了言語反饋方式類型,在結合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將言語反饋補充完善為10種反饋方式。三維語境訪談節目中,現場嘉賓和觀察團呈現出復雜的局面,主持人面對不同語境需要采取不同的語用策略,在現場應該視情況隨機應變,使用最佳的言語反饋方式。
參考文獻:
[1] 吳郁.主持人的語言藝術[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402.
[2] 李悅娥,范宏雅.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85.
[3] 于國棟.支持性言語反饋的會話分析[J].外國語,2003(06):23-29.
作者簡介:王立中(1991—),男,山西太原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