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下真人秀節目生產趨向工業化、市場化的背景下,電視節目模式的購買與創新成為了節目制作方內容生產的主要途徑。本文通過梳理真人秀節目模式在中國的引進歷程,解讀真人秀節目創作理念的變更,對比分析“雙軌制”下的節目生產規律,為完善真人秀節目的生產機制提出值得關注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節目模式;真人秀;創作理念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2-0125-02
國產真人秀對國外優秀節目的借鑒、模仿始于2002年,經過近20年的發展,隨著節目制作理念的演變,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生產過程已經從單純借鑒節目樣式,被動改編以適應本土化需求,發展為系統學習節目制作流程,主動尋求制作理念的突破創新,最終不斷豐富本土真人秀節目類型。本文試圖梳理這條模式引進的發展道路,總結真人秀節目創作理念與制作方式的演進方向,為今后真人秀節目的制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真人秀節目模式在中國的引進歷程
從2002年10月湖南經視推出的《完美假期》算起,模式類真人秀節目在中國已有近20年的發展。模式類真人秀節目的制作方式從最初的簡單套用到加入本土化設計,最后演變為在原版基礎上的整合創新,其生產機制經歷了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節目引進方式也從毫無版權意識的照搬照抄發展到購買版權、尊重模式的商業規范操作。在這些摸索與實踐中,國內的電視臺與主流視頻網站也在不斷改進,并對生產鏈條上的薄弱環節不斷進行完善。對真人秀節目模式在中國的引進發展進行歷史社會學視角的劃分,可歸納為以下3個階段:
(一)探索期(2004—2009年)
“2004年,湖南衛視、上海東方衛視和中央電視臺分別推出三檔同類型節目《超級女聲》《萊卡我型我秀》和《夢想中國》,使中國電視娛樂表演秀節目呈現出了三足鼎立之勢,形成了難分伯仲的競爭態勢。”[1]這三檔節目明顯帶有模仿《美國偶像》的痕跡,而相似的平民選拔規則也進一步培育了真人秀的受眾市場,《超級女聲》帶來了平民選秀的熱潮,不僅開啟了電視真人秀的大門,而且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成為轟動一時的文化現象。
這一階段的真人秀節目發展迅速,從模仿類型上就涌現出了平民選秀、生活服務秀、明星真人秀等多種節目形態,針對國內電視臺對高收視節目的跟風現象,湖南衛視率先開始購買原創節目版權為自己“正名”。對《超級女聲》和其借鑒的節目模式《美國偶像》進行對比,《超級女聲》模仿了原版的節目理念和比賽規則,但在某些方面還融入了本土化的元素。比如“《美國偶像》選手參賽的目的正如節目名稱所示——成為‘偶像’,僅此而已;而《超級女聲》則充滿了勵志主題,節目由始至終突出著‘友情’‘理想’‘感激’‘執著’等正面意義,并充分運用了‘煽情’元素,使比賽顯得既殘酷又溫情”[2]。《超級女聲》的成功還得益于不設置門檻的報名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切中了“時代的脈搏”,80后在步入社會的過程中跌跌撞撞,角色轉換時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壓力,使他們急需一個釋放的宣泄口。
(二)發展期(2010—2014年)
2010年東方衛視《中國達人秀》的成功播出,真正使電視行業看到了購買節目模式帶來的重大利好。《中國達人秀》在制作時不僅得到了原版《英國達人》的節目制作寶典,而且版權方還在節目錄制時專門派出“飛行制片人”親臨現場進行指導。最重要的是,《中國達人秀》在這一過程中專門學習了國外先進的節目制作經驗和標準化的節目制作流程,通過實踐將這些東西“內化”為制作團隊的實力,為以后制作其他節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種以購買節目模式為途徑學習生產流程的方法取得了收視、團隊雙贏的效果,立即被業界推崇,這一階段的節目引進不僅是通過購買版權的正規途徑合法運用原版節目模式,而且不止停留在學習節目創意的“形似”層面,而是更注重節目品質的提升。例如“《中國好聲音》共采用了26個機位拍攝,其中10個在場外拍攝花絮,16個在場內拍攝正式節目,現場的舞臺,360度無死角,所有細節一覽無余……學員進入內場表演后,16個機位各有分工,分別錄制導師、學員和觀眾的表現”[3]。
與國際電視市場接軌后,有能力的衛視也開始注重總結自身經驗,形成可具體操作的“節目寶典”,向海外輸出。英國BBCW證實,已經計劃回購浙江衛視升級后《中國夢想秀》的節目版權。在此之前,浙江衛視購買了Tonight’s The Night的模式,前兩季平均收視率達到了1.5%,第三季在征得版權方同意后,開始改造模式,自主研發,最終每期節目收視穩居全國第一,取得平均收視率2.3%的滿意效果[4]。
(三)成熟期(2015—2020年)
這一時期浙江衛視引進韓國SBS電視臺綜藝節目Running Man,推出了大型戶外競技真人秀節目《奔跑吧,兄弟》,第一季由韓國SBS與浙江衛視共同制作,此后由浙江衛視節目中心獨立制作播出。雖然國內的制作單位依舊通過購買海外的成熟模式作為節目基礎,但已經逐漸擺脫完全照搬國外真人秀節目元素的方式,并開始探索模式升級與本土化節目類型的多樣性。
各大衛視與網絡視頻平臺先后推出了明星游戲類節目《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王牌對王牌》,旅行體驗類節目《爸爸去哪兒》《花兒與少年》《妻子的浪漫旅行》,經營觀察類節目《中餐廳》《親愛的客棧》《向往的生活》,選秀類節目《創造101》《青春有你》《乘風破浪的姐姐》。這些豐富的節目形態培育了觀眾對不同類型的極大興趣,這一時期節目模式的顯著特征體現為以明星為主角的幕后式呈現,力圖還原明星褪去舞臺光環后在生活中真實的狀態與反應,借用戈夫曼的擬劇理論中,就是將“后臺”置于觀眾面前,用明星不為人知的一面引起觀眾的好奇心。
與此同時,節目模式的升級改造也更加注重對觀眾觀賞心理的拿捏。《創造101》的總編劇顧問吳暢暢任職于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以學界的理論視角為節目注入了全新的創作理念,并通過對偶像養成與粉絲文化的深入剖析,提出讓粉絲從仰望者升級為守護者、打造貫穿社會階層的大眾偶像等節目策略,對提升節目模式品質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真人秀節目模式創作理念的變更
通過對真人秀節目模式引進概況的梳理,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雙軌制”,即真人秀節目模式引進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兩條平行向前的軌道,一條是制作者對節目理念的認識程度,另一條是制作者對節目制作方式的選擇,前者是節目的內在核心,后者是節目的外在體現。兩條軌道共同決定了節目質量的高低。若有一軌超前,另一軌滯后,則無法保障節目質量,而兩軌處于平衡狀態時,理論上則會產生高質量、高收視的節目。之所以說是理論上,是因為一檔節目的成功既要有自身品質的保證,還需要宣傳推廣、平臺支持等諸多外在因素的配合。
在經過了初期的摸索階段后,制作者對真人秀節目的理念進行了調整,無論是《超級女聲》的推廣語“想唱就唱,唱得響亮”,還是《加油!好男兒》的宣傳詞“打造新一代時代青年形象”,都與原版節目《美國偶像》“尋找巨星”的口號大相徑庭,其中融入了更多制作者結合本土市場的變通。隨后國內模式代理公司的興起,使各大衛視接觸到了明星真人秀、婚戀真人秀等最新的節目創意,而原有的本土式操作方法已不能滿足新的制作需求,僅有的創意亮點因制作能力的“缺位”,最終只能是曇花一現,如東方衛視的《舞動奇跡》和《創智贏家》。
在創意領先、制作滯后的階段,《中國達人秀》率先在制作層面尋求突破,購買《英國達人》的版權使其獲得了“達人系列”的優質資源,包括節目制作寶典、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對制作團隊的專門培訓和現場督導。制作方式的改變最終推動了創作理念的發展,這種“聯動效應”標志著真人秀節目模式引進步入轉型期。電視制作者觀念的轉變和制作水準的同步提高,使決定節目成敗的“雙軌”再度趨于平行,在這一階段產生了《中國夢想秀》《中國好聲音》等口碑、收視雙贏的節目。同時,隨著一系列標準化制作積累的豐富經驗與優秀團隊的增多,更多的節目版權購買只是為了借鑒節目的外在形式,制作者對節目內核與創意形式都進行了基于國內娛樂環境與收視習慣的本土化改造,特別是近年來涌現的《創造101》《青春有你》等選秀類節目,都聘請了業內專家與高校教師擔當顧問,從傳播學與觀眾心理學的角度把握節目的呈現效果,制造流行趨勢,使節目內容“破圈”成為人們廣泛討論的社會話題,在本土化的節目創意與升級版制作效果的共同作用下,“雙軌制”已經成為節目模式演進的重要推動力。
三、結語
本文大致梳理了模式類真人秀節目在中國的發展脈絡,解讀了決定真人秀節目質量的兩個要素,并通過解讀真人秀節目創作理念的變更,為業界完善真人秀節目的生產機制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參考。隨著電視產業的全球化發展和觀眾欣賞口味的不斷變化,中國電視節目的大片時代已經來臨,而真人秀節目作為業界已經制作多年的節目形態,會擁有更多的投入、更精良的制作。只有在引進模式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吸收經驗,縮小與外國先進電視制作者專業能力的差距,進而總結出屬于自己的節目模式,才能最終完成“引進來”到“走出去”的道路轉變。
參考文獻:
[1] 謝耕耘,陳虹.中國真人秀節目發展報告[J].新聞界,2006(2):7-12.
[2] 郭鎮之,鄧理峰,張梓軒.第一媒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電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94
[3] 孫琳,楊玉潔.揭秘《中國好聲音》幕后生產線[J].影視制作,2012(12):15-23.
[4] 許思鑒.英國BBCW證實:計劃購買《中國夢想秀》版權[N/OL].法制晚報,http://ent.qq.com/ a/20121027/000008.ht,2012-10-27.
作者簡介:王貽澤(1991—),男,陜西西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真人秀節目、媒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