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墨藝術乃中國繪畫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20世紀60年代水墨與現代動畫技術的第一次結合,催生了一種新的藝術片種——水墨動畫。現代動態媒體與傳統藝術形式的融合,更能傳達和凸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其內在的美學價值。本文嘗試從水墨藝術獨特的朦朧美在影視藝術中的呈現與應用入手,介于美學層面,對水墨動畫藝術體現的真實含義及藏于內在其美的隱性表達進行解讀,從而對水墨動畫的審美特色產生更深刻與本質的認識。
關鍵詞:水墨動畫;虛實;詩意;意境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2-0131-02
水墨動畫是中國獨創的一種動畫片品種,把中國水墨畫的技法運用于動畫片的人物造型和環境空間造型,突破了世界各國動畫片通常采用的線條結構方法,借用墨色的濃淡虛實來表現對象,講求筆墨情趣,追求意境氣韻[1]。自1962年第一部水墨動畫問世以來,中國水墨動畫在國際上廣受觀眾和評委的青睞。水墨動畫呈現了一種全新的視覺效果,將水墨藝術與動畫融為一體,追求悠遠朦朧的空靈意境,虛實靈動的唯美意蘊,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動畫特有的藝術形式與風貌。
英國美學家布洛的提出心理距離說。他認為審美主體(審美者)與審美客體(審美對象)應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因為這種距離能給審美對象造成一定的模糊性與朦朧性,從而激發審美主體的想象,增加美的魅力。何謂朦朧?畫面的不清晰、不明確可稱之為朦朧。朦朧藏而不露、望而不及,介于似與不似。恰到之美、難言之美在一虛一實、一黑一白的筆墨下流動旋律,畫面悠遠朦朧,意境質樸雋永,充分彰顯了中國畫水墨藝術的筆墨情趣與韻味。正所謂畫道之中,水墨為上,水墨動畫代表著中國動畫電影民族化的榮耀,將中國所特有的東方審美運用到影視藝術中,從靜態水墨到動態水墨、從似與不似到有限與無限,體現了對藝術境界的審美追求與表達。
一、水墨動畫朦朧的闡釋
“在藝術審美過程中,由于欣賞者與創作者的審美經驗差異,致使藝術作品‘兩重意已上’的概括性與蘊藉性,轉化為欣賞者審美感受的不確定性,即朦朧性。”[2]美感是主觀與客觀、物象與情感的統一。一件藝術作品的多義性,通過自身的審美經驗加以聯想,想象其內在意蘊,從而體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朦朧的含義極其廣泛,單從字面意義上而言,模糊不清、不明確可謂朦朧。正如老子所言:“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3]這種“惚兮恍兮”的朦朧形態,正是神思恍惚、似有若無的朦朧美產生的思想根源。本文要探討的朦朧介于美學層面,本文通過分析、比較、論證朦朧在水墨動畫風格含義中的多樣性,研究其內在美學價值與意境內涵的表現。
朦朧美在外在形態和內在情思的恍惚與模糊。美學概念上的朦朧主要表現為主題與情感的隱晦與含蓄。中國畫素來注重意境的營造,以“虛實相生”“計白當黑”“似與不似”的藝術表現手法,“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產生朦朧美感。朦朧美在隱約可愛、難于名狀,妙在含糊。含蓄朦朧的美感難免會給觀眾帶來無限遐想,在特定的意境下帶來獨特的審美感受。水墨動畫在繼承中國畫表現手法的同時,極力追求視覺美感與意蘊的超然象外。視覺畫面的表現更是重寫意、立意境、表情感,運用朦朧表現內在氣質與情感。畫面筆墨之外的情趣,在于不可以言傳,墨色濃淡的韻外之致,皆覽者會以意。恰如蘇軾所說:“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那一虛一實、一黑一白的朦朧意境,便是對精神意蘊與筆墨意象的彰顯。
二、朦朧美在中國水墨動畫中的表達
(一)虛實相生
清代的方薰在《山靜居畫論》曰:“古人用筆妙有虛實,所謂畫法,即在虛實之間,虛實使筆生動有機,生趣所之,生發不窮。”虛實是水墨動畫創造朦朧美、處理畫面空間關系的一種美學追求。虛實相生,畫面以虛寫實、以實代虛的靈動變化,使無畫處皆成妙境。畫面的虛實表達自然萬物的神韻,營造出了一個自然生動、寧靜平和的藝術空間,將主體的內在精神通過筆墨虛實表現出來,達到了“出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藝術境界。例如,中國首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中的魚、蝦、蟹等小動物造型,均取材齊白石筆下,創作者運用墨和水分的渲染,用墨色濃淡和虛實的效果來描繪對象,營造出虛實結合的水墨視覺效果。在繪制蝌蚪形象時,灰蝌蚪用中虛來表現,黑蝌蚪用小虛,尾巴則都用大虛。在畫面空間關系上,利用留白營造意境,影片畫面表現出了大面積的留白,少許荷葉漂浮在平靜的水面上,荷葉用實,水面則用虛。畫面的虛實搭配,不似之似,恰到朦朧之美,創造出了意趣幽遠意境之美,引發了觀者的無窮想象。
中國水墨動畫繼承了水墨畫“留白”“計白當黑”的美學特征,在藝術風格上更是用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傳達出創作者內在精神與內心情感的豐富性。《牧笛》中,牧童騎水牛在荷塘里嬉戲,水牛的局部被表現出來,另一半處在空白中,畫面中用筆輕重繁簡勾勒表現出水牛的下半身浸在水中。場景中對墨色濃淡、虛實變化的把握,畫面的氣韻生動被留白與墨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正所謂空白之處皆成畫面,給人帶來了無窮的想象空間。全篇沒有一句對白,僅通過畫面表現情感、傳達情思,創造出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藝術境界。借用牧童與水牛閑適清逸、相依相親的朦朧感情,表達出人與自然統一的和諧之感。
(二)詩情畫意
中國水墨藝術向來講究詩情畫意的美學追求,水墨動畫作為水墨與動畫相融合的美學實踐,一方面追求“畫中有詩”的藝術韻味,以詩性抒發情思,另一方面對于情感的傳遞與抒發又在畫境中流動著詩意。正如別林斯基所說:“情感是詩的天性中一個主要的活動因素;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4]
詩意的朦朧在于畫面能體味主題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意蘊、思想感情色彩的隱蔽性和概括性,由多種意蘊交錯融合而產生的不盡之意。“景外景”“意外妙”“似與不似”,便是朦朧韻味所在。水墨動畫在視覺風格上不僅是表現的藝術,而且也是解釋的藝術。經過表現和解釋之后,似與不似的美學特征便顯現在創作者筆墨技巧的生動表現里。動態水墨在有限的空白里傳遞出無限的畫意,使畫面柔和,富有詩情畫意之美感。對于情感的表達,水墨動畫有其獨特的藝術審美表現力,畫面的細膩含蓄、主題意義的多樣性,為其藝術審美本質表達帶來了多種層次的意蘊。情與景在畫面動與靜的互動中傳情達意,富有美感。在影片《牧笛》中,國畫大師李可染筆下的牧童與水牛形象簡練概括,筆墨暈染淡雅生動,再配上細膩的水墨畫面,全片充滿詩情畫意。敘事簡約直白,在失牛、找牛、得牛的過程中,牧童與水牛的形象與動作,表現出了相擁相依的深厚感情。寧靜致遠的畫面意境、細膩的人物刻畫、鮮明生動的人物性格、婉轉動聽的配樂,形成了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詩意化表達,使影片更耐人尋味。
《山水情》以感人的故事,將寫意山水的筆墨魅力與委婉優美的古琴曲完美整合,表達無形“情意”,傳達中國式美學追求。水墨畫卷中的山水意境在結構含蓄、簡練的筆墨下顯得空靈生動、充滿詩意。情境隨古琴的律動變得悠遠,畫面的精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給觀眾留下無窮想象,具有朦朧美,中國水墨動畫藝術的美感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山水情》對人的情思的表達,無疑是寫意的、朦朧的,水墨下的山水是人物情感的外化,情緒的升華在筆墨的渲染下更加細膩含蓄,那師與徒感情的表達,隨情緒的流動顯得更加細膩動人。
(三)意境之美
“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詩的境界,就叫做意境。”[5]中國水墨畫向來善于寫意造境,水墨動畫更是繼承融合了這一表現手法,極力追求審美意象,無形中流露出意趣幽遠的意境美感。
水墨動畫意境的營造通過筆墨魅力得以體現,畫面“留白”“虛實相間”“計白當黑”的視覺風格傳遞著無限畫意,畫外有畫、景外有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充滿著詩情畫意般的審美感受。《小蝌蚪找媽媽》里的幾處水草簡練概括、幾塊石頭簡練灑脫,大部分畫面留白,看似無畫,但卻帶來了遷想妙得、意趣盎然的意境美感,那意趣幽遠的朦朧意韻憑借一虛一實、一濃一淡、一黑一白的筆墨節奏流露出來。《牧笛》中浴牛處的空白畫面反映了人與自然相擁相依、怡然自得的和諧之景,人與自然的情感通過水波蕩漾的情境得以外化,生命的律動在一幅動態水墨畫卷中被譜寫。畫面虛實靈動,無畫處皆成妙境,隱約含蓄,以留白營造意境,以筆墨表達神韻,從而達到言外之意、象外之旨的藝術追求,帶來寧靜淡雅的朦朧意境。“意”寄于情,“境”造于心,《山水情》實現了情與景交融的朦朧達意,其中蒼茫無際的流水、云霧繚繞的重山,雖逸筆草草,卻盡顯朦朧,充滿著飄逸雋永的朦朧美感,意境與筆墨之美的視覺營造是人物情感的外化,師生的情誼在山水與琴聲中得以抒發。
三、結語
水墨動畫的魅力在于水墨動畫特有的藝術審美表現力,筆墨的抽象生動、畫面的朦朧意蘊、主題與情感的細膩含蓄,這種藏于水墨畫卷中的朦朧美感,包含了藝術審美的本質。畫面以“似與不似”“虛實動靜”的美學追求,營造出一種詩化的氣氛,在給觀眾帶來無限遐想的同時,也喚起了觀者視覺審美上的共鳴。一種朦朧美的詩意表達,帶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恰到與難言,從而提升了畫面的可觀賞性,構建了真正意義上的美學境界。
參考文獻:
[1] 孫立軍.動畫藝術辭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362.
[2] 潘秀通.含蓄美與“朦朧”[J].文藝研究,1983(08):86-92.
[3] 老子.道德經[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72.
[4] 苗雨時.情感詩學二題[J].星星,2017(03):15.
[5] 李可染.談學山水畫[J].美術研究,1979(1):3-15.
作者簡介:張浩勝(1995—),男,安徽六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動畫藝術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