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1909年,輿論監督的概念就被提出。但是,輿論監督尤其新聞輿論監督在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面臨的問題不同,需要發揮的作用也不同。面對虛假新聞、“三俗”新聞等滿天飛的情況,輿論監督是否真正發揮了作用,著力點是不是正確到位,最終的效果是不是落到了實處,都是亟須我們深入研究的課題。當前,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就更加凸顯了媒體在國家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中發揮的作用,新聞輿論監督作為發揮這一作用的重要著力點,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發揮得好能夠推進事業健康發展,發揮得不好也將使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因此,新聞輿論監督如何更好地提升影響力,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輿論監督;短板差距;提升監督水平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2-0148-03
輿論監督,是監督體系中社會監督的一種,其實質是公眾的監督。輿論監督常與新聞媒體聯系在一起,新聞輿論監督只是輿論監督的一種。但現實中人們常將輿論監督混用為新聞輿論監督。輿論監督不是新事物,從1909年12月8日《大公報》[1]就已經開始被使用。當時,輿論監督還屬于一個新詞匯。對于監督,從應用方面來看,人們提到的有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輿論監督通常都被排在后面。并不是因為輿論監督不重要,它恰恰是最不能省略的環節,而是相對其他幾種監督方式而言,輿論監督是最溫和的一種,它更多的是起到一個提醒、預防、警示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在很多時候得不到一些人的重視,認為輿論監督沒什么用,是假把式,就是被人說一說、曬一曬,就算被曝光了也不至于傷及根本、承擔較大損失。故而,輿論監督越來越趨于弱勢。甚至一些媒體也把輿論監督作為副業,認為主流媒體做好正面宣傳、建好新媒體才是正事,對于輿論監督投入的精力、時間和資源有限,讓輿論監督一定程度上成了擺設。這一趨勢讓虛假新聞、三俗新聞等不正之風有了可乘之機,對社會發展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一、新聞輿論監督面臨很大挑戰
互聯網的加速發展給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視頻步入發展黃金時期、電子商務整體升級換代、網絡媒體格局變革進一步深化、新媒體蓬勃發展……這些快速變化給新聞輿論監督帶來了新的挑戰。新媒體時代,新聞輿論監督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突發公共事件中虛假新聞、“三俗”新聞大行于世
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中,虛假新聞、“三俗”新聞大行于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些網民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在網絡上發布、轉發不實信息,甚至制造謠言傳播,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比如,1月24日,河南鄭州的張某在某微信群中稱:“我剛從武漢回來,專門去染上病毒回來傳染你們。”后經調查,張某沒有到過武漢,其發布不實言論已構成違法,這一行為對社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2月27日,趙某某出于好玩和希望延長放假時間,用電腦下載大連市新冠疫情防控指揮部3號令,偽造正式文件,將原復工時間“2月9日24時”改為“2月13日24時”等信息,被多名網友轉發至朋友圈和微信圈,造成該虛假信息被廣泛傳播,嚴重影響了疫情防控工作正常秩序;2月19日,遼寧省鞍山市趙某某冒充警察發布“全城封路”的虛假信息,致使該虛假信息被多名網友轉發至朋友圈和微信群,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二)個別新興行業存在監督漏洞
輿論監督不只是對虛假新聞、“三俗”新聞等的監督,也對個別新興行業具有監督義務和把關職能,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網上購物。網上購物質量參差不齊,特別是因某些電商平臺的出現,一個新名詞也隨之產生,那就是“消費降維”。這個新名詞和購買力、商品價格是掛鉤的,實際上就是因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人們的收入增長乏力,但又想進行網上購物,怎么辦?只有自我降低標準,購買價格便宜、質量較低、基本滿足需求的商品,這種方式容易讓人自我滿足,一定程度上喪失進取心。伴隨著“消費降維”,還有另一概念就是“信息降維”。這個“降維”危害性更大,它利用人性弱點,悄悄改變著人們的知識結構,解構大眾的思維能力,逐漸造就“網絡愚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個別短視頻平臺,其利用網民獵奇的心理,將魚龍混雜的內容、虛假廣告、不實消息乃至低俗、色情內容充斥其中,讓受眾不斷產生依賴性,不知不覺沉迷其中。對于這些新興行業,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應該有意識地介入,不要讓正值青春期的少年精神上提前被侵蝕,價值觀被扭曲,意志力被消磨。
(三)“情緒化表達”“網絡暴力”“網絡判決”容易影響人們的正確判斷
新聞輿論監督要注重時效性,如果錯過最佳時機,起到的效果有可能事倍功半。比如,有時候,有的人心煩無處說,有苦無處訴,就想找一個平臺去表達、去宣泄,但或許沒有把握好“度”,從最初只是簡單放空一下,到后面成為被“網絡暴力”利用的工具。特別是當一個事件的真相沒有被及時披露時,網上會出現很多自稱“專業人士”的意見,一些大V意見領袖,為了某種利益,煽風點火,黑白顛倒,如若此時新聞輿論監督沒有及時介入,將造成事情真相久久不能浮出水面。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前幾年的“表哥”楊達才,網民對他的不滿最初只是源于特大交通事故現場的“一臉微笑”,他被一邊倒地斥為“冷血”,后來被調查,被判14年,他在法庭上受審時也是“一臉微笑”。人們才知道,他其實是天生笑臉,談不上冷血。這里有一個比較專業的術語叫“后真相”“反轉新聞”,其實質就是一個事件被網民情緒化的“集體”定性后,后來發現完全不是這回事。這類事件一般的表現形式就是結果和人們得到的信息是完全相反的,分不清是輿論綁架了價值觀,還是價值觀扭曲了輿論。對于這些事件,新聞輿論監督的介入要講究方式方法,既不能無限延長、矯正過往,也不能蜻蜓點水、畏首畏尾[2]。
二、短板差距仍然存在,新聞輿論監督任重道遠
輿情面臨的挑戰是表象的,存在的問題才是深層次的。從面臨的挑戰分析得知,新聞輿論監督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手段、受眾接受的態度以及媒體處理輿情的能力三個方面:
(一)手法單一,多是事后監督、蜻蜓點水式監督
新聞輿論監督,有時被人們戲稱為拍馬屁、走過場。因為新聞輿論監督很多時候仍然是以傳統的方式進行,表現為事后監督多,事中、事前監督較少。雖然有時基于客觀原因媒體無法介入監督,等有關部門處理了才報道,但個別記者主動性不夠,認為只要把新聞報道做好就行了,輿論監督只是附帶的;在有的報道中表現得極為明顯,曝光事件的首次報道推出后,問題是不是得到了有效解決,曝光人的利益是不是得到了有效維護,他們都不關心。可見,沒有形成一種輿論監督的長效機制;也有些媒體記者雖然第一時間去了現場,但更多的是看報表、看報告,沒有深入實地去探查、去了解,不管事件是否真實,這種工作態度是完全錯誤的。
(二)心理抵制,輿論監督被認為是“洪水猛獸”
某權威論壇做過一項調查,高達七成的受調查者認為,當代基層官員患有“網絡恐懼”癥。在這種恐慌中,“被媒體、網絡關注”以超過半數的得票高居第二位。這是為什么呢?筆者在外出調研期間與不少地方官員聊過這個話題,得到的回復是大都認為輿論存在“無規律化”,有時候一篇自媒體報道就能點燃一個爆炸式的輿情,而且會快速繁殖、迅速發酵,處于一種不可控的狀態。官員們都認為就算自己想回應也來不及,有時候正面回應,反而會激發網民的不滿情緒,形成更大的輿情。因此,“沉默是金”逐漸被認為是官場的基本準則,少說話就少犯錯,不說話就不犯錯成為流行。這些官員將媒體和輿論監督視為“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能堵就堵,能遮就遮,能躲就躲,以致剛愎自用,不得善終。
(三)盲目求快,個別媒體開展輿論監督效果不佳
這是一個博弈的概念。新媒體時代固然要求快、求新,但是“新”和“快”不是盲目的,盲目求快只會出現信息速食,或者單純的娛樂至死,而忽視了信息的有效沉淀,導致內容把關不嚴,暴露出浮躁的采編心態,這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對多渠道來源的新聞內容和信息進行多次編輯的時候,信息審核的要求更高,如果單純求快、求新,就容易出現一些低級錯誤,這種低級錯誤一旦多了,就會讓人覺得是你工作態度不好和工作能力不夠的問題。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個別媒體在“特效藥”“防治物”上因缺少新聞敏感,審核不嚴格,出現了一些問題。如“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這一話題,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2月25日,天津津云新聞刊發文章《重磅!天大實驗室宣布已經研發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隨后有媒體在轉載這一消息時甚至將標題改為“疫苗已經研制成功”;2月26日,杭州日報微信公眾號發文《浙江省疾控:喝茶水或有益于預防新冠肺炎!茶水可殺滅并有效抑制細胞內病毒復制》,被網民調侃。媒體這種不負責任的信息發布,會嚴重削弱其公信力[3]。
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必須進一步提升新聞輿論監督能力水平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對于新聞輿論監督來講首先就是要提高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新聞媒體擔負著辨偽存真、澄清謬誤的責任使命,必須要用好手中的武器,順暢表達民意,推進法治社會建設,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事關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問題上,必須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幫助干部群眾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媒體必須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總書記的要求,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問題上,要勇敢站出來,切實擔負起“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的職責使命,抵制錯誤思潮,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說服力,提高媒體的公信力。
(一)加強輿論監督意識,關口前移,努力變事后監督為事前防范、事前提醒
輿情的發生有些是不經意間的,有些是刻意為之的。對于新聞媒體而言,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監督意識。面對輿論場中信息傳播的碎片化、混亂化,要把嚴信息出口關,有意識地將關口前移,以強有力的舉措把輿情控制住,以權威的聲音引導正確價值觀,關鍵時候起到壓艙石和定盤星的作用。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海量信息滿天飛,在“求證難”“去偽難”的情況下,更要守住價值底線;其次,要進一步增強輿情監督的人性化和可行性,多以事前防范、事前提醒的方式進行,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必釘對釘、卯對卯。輿情監督最終起到的作用是為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有時候監督不一定是要處理人,更多的是要提醒人,防止走偏。比如,在有關部門的配合下,多加強法制宣傳,推進法治意識深入人心;在法制宣傳中,多用事例說話,增強互動性和學習效果。
(二)加強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的配合
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是媒體的一體兩面,不能指望沒有輿論監督的輿論引導。有關部門不能只在遭遇某個輿論麻煩時,才想起依靠媒體幫助引導輿論,去除雜音,而應摒棄“有負面報道就是媒體的問題”,幻想粉飾太平的想法。要明確媒體沒有輿論監督就不會有公信力,更不用提輿論引導力。換句話說,增強輿論監督與增強輿論引導力是相輔相成的。對于媒體來講,就是要通過輿論監督,激濁揚清,揭露腐敗,追問真相,回應民眾的訴求,尊重公眾的知情渴求,與民眾有著良好的互動,最終證明自己是一個說真話、報道事實、捍衛公平正義、負責任的媒體,這才擁有了公信力。因此,必須加強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的配合,以真實的聲音、權威的報道理直氣壯抵制歪風邪氣,進一步提升媒體的公信力,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4]。
(三)加強與第三方平臺合作,借勢提升影響力和監督能力
第三方平臺不是洪水猛獸,與輿論監督也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不能單純地以對立面來看待,應該相輔相成,求同存異,用得好甚至可以成為很大的助力。比如,我們可以利用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臺,提升影響力,加強監督力。當前,第三方平臺已經開設了一些打假、監督的欄目,但主流媒體真正參與其中的還不多。而細觀眼下這些打假、監督的組織,其大多是一種自發的,由個人成立的組織,主要目的是在提升流量的同時對一些事情進行監督,但監督效果仍停留在曝光階段,真正解決問題的力度和效果還不夠,有點隔靴搔癢的意味。那么,如何增強第三方平臺的輿論監督能力?這實際上是一個互利的關系。第三方平臺擁有強大的流量,主流媒體擁有權威的聲音,如果主流媒體與第三方平臺合作,既可以提升自身的影響力,也可以增強輿論監督的效果。一些主流媒體也許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但是總礙于自己是正規軍,第三方平臺是雜牌軍的認知,沒有付諸實際行動,實則這種想法有失偏頗。主流媒體應該放下身段,主動與第三方平臺合作,拿出資源,拿出誠意,共同增強輿論監督的效果和影響力。
(四)提升輿論監督工作者的能力水平和工作積極性
新聞輿論監督要做好,隊伍建設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這個要求也包括加強輿論監督工作記者的能力水平,因為輿論監督工作不同于一般性的報道,其難度更大、敏感度更高,對記者素質的要求也就更高。參與的記者必須是媒體的精兵強將,而且工作要常態化,建立一支專門的輿論監督隊伍。該隊伍至少必須具備以下三點要求:慎思明辨的思想水平,過硬扎實的業務本領,高尚純正的道德素質。只有這樣高素質的隊伍,在遇到“疑難雜癥”時,才懂得“辨證施治”;遇到“急難險重”時,才能夠“攻城搶地”;遇到私利誘惑時,才能夠浩然正氣。
四、結語
新時代對輿論監督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賦予了新的使命。“十四五”時期即將到來,我國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輿論監督也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必須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切實發揮好新聞輿論監督的作用,時刻關注人民群眾心聲訴求,樹立良好社會風氣,推動社會長足進步。
參考文獻:
[1] 鄧紹根.從新名詞到關鍵詞:近代以來中國“輿論監督”觀念的歷史演變[J].新聞大學,2019(11):60-61.
[2] 李瀟健.輿情事件中網民的情緒化表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9.
[3] 徐維.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傳播力研究,2020(7):44+46.
[4] 倪穎.新時期黨報如何更好發揮輿論監督作用[J].中國報業,2020(16):54-55.
作者簡介:武銳(1986—),男,重慶人,在職研究生,經濟師,研究方向:媒體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