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青少年是不可思議的準大人,身上混雜著強烈的不安全感和驚人的才華。他們滿懷對美好誘人未來的希望,憧憬著幾乎不可能的.光明前途,就好比他們出門前可能忘記穿鞋子。和青少年打交道意味著要同時應付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你的孩子可能很固執,拒不承認自己錯了。這往往是因為他們害怕,沒有安全感。孩子的自尊心本來就脆弱,道歉會讓他們覺得是在承認自己的不足一一讓他們對道歉更容易采取拒絕的態度。
互聯網上有數不勝數的內置社交獎勵機制,它們會鼓勵你的孩子發布一些內容,像是自拍照、給朋友評論和點贊等。但是因為青少年的大腦尚在發育當中,他們還沒有成年人那樣的人生閱歷,所以經常會逾越正常的社交界限。他們通過做不該做的事情和錯誤來學習和成長。可問題是,互聯網會把他們所犯的錯誤全部記錄下來。
為什么青春期這件事這么重要,大概每年有3200萬的青少年會在學校和網絡上,遇到各式各樣的欺凌活動,每年會有120萬的學生輟學。也就是說平均每天都有幾千個學生,從中學里邊輟學出來,光在美國每天想到要自殺,這件事情的青少年就高達5000多人。就是他試圖自殺的人有5000多人。所以因為在那個時候,人們的荷爾蒙分泌,人們的身體快速地增長。但是大腦的增長,根本跟不上身體增長的這個速度,人們的享受滿足欲望的那部分大腦聒噪地發達起來。但是控制我們身體的那部分大腦,還沒有發展起來,這就是青春期的時候為什么會出現那么多糟糕的事情的原因。
那這里邊作者在給我們剖析各種問題之前,首先要向我們講解,三種關鍵的思維模式。就是如果你要想了解清楚,青春期的孩子,你得建立三種關鍵的思維模式。第一個關鍵思維模式就是,其實,青少年比你看起來更需要你,很多媽媽說不可能,他就是排斥我,他一天到晚地就不想見我,能躲我多遠就躲我多遠。
但是喬希·西普說,你相信我,孩子用這樣的方式在不斷地試探你。因為實際上一個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最擔心的事情,是他沒有更多的時間,能夠跟自己的父母相處了,孩子在11歲再往前天天黏著父母,跟父母在一起非常開心。
但是慢慢往后你會發現,他必須得離開這個家,他得長大,所以他也很恐慌。他覺得自己總有一天,沒法再獲得父母的幫助。所以這種恐慌的態度之下,他們會做出很多試探性的動作。這里邊有一個隱喻,能夠說明這件事情。就是作者在他青春期的時候,有一天跟他的一個寄養家庭的人,去玩那個木質過山車,然后轉來轉去地轉圈。但是當他終于可以去坐那個木質過山車的時候,他非常緊張,一上那個過山車,他發現竟然沒有安全帶,沒有安全帶,只有一個壓桿,拉過來摁在自己的腿上。但是他不放心,他把那個壓桿推起來,壓下去,推起來,壓下去。就是在他不斷地推那個拉桿,壓那個拉桿的過程當中,他領悟到,其實他是非常需要那個拉桿的,一個青少年因為他不太確定,他是不是需要這個東西,他就需要不斷地確認,這個拉桿到底安不安全。孩子之于父母的對抗,就像他們在推那個拉桿一樣,表面看起來是推,實際上是想把它緊緊地摁在自己的身上。
所以一個關鍵性思維,就是青少年比我們看起來的更需要我們。這里面我們應該要知道,一個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父母需要給他資產。那什么是父母能夠給到一個即將長大的青少年的資產呢?份兩類,一類叫做外部資產,一類叫做內部資產。外部資產是他有利的外部環境和經歷,包括家人的支持,家人給予他高度的支持和愛,他能夠學會和他人服務。年輕人每周化一定的時間,從事創造性藝術,進行體育運動等。那么,什么是我們能給到他們的內部資產,也就是他積極的性格特征和價值觀,包括努力學習、誠實正直、計劃和決策,以及積極的態度。
如果你稍微有一點人生的閱歷的話,你就知道,在我們人這-輩子當中,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不經過失敗就學會的,你能夠想象一個小孩子走路,只要摔倒一次說,我再也不學了,我再也不學走路了,他不可能學會走路。我們喝這杯水,一喝好燙,哇,不喝了,我再也不喝水了,不可能,對吧。所以我們遇到挫折,我們能夠努力地再去嘗試,才是我們解決所有問題的方向。那么在我們跟孩子約會的過程當中,發現了不順利,他生氣了,他自己一個人走回家了,他說我再也不跟你一塊兒玩了,這種情況你得知道,那我們下次嘗試做得更好,為什么呢?因為他說,你們家的水管爆了誰修,水管爆了肯定是家長修,為什么家長修呢?因為你是成人。所以你要負責你們家水管爆了,你得修,那同樣你們的關系沒有處理好,也是你要修因為你是成年人,你需要幫助他。
所以作為家長要在思想上真切的認識到,青少年,其實是更需要我們!
參考文獻:
[1]《解碼青春期》 [美] ?喬希·西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