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2019年深滬建筑業94家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中有關認定標準的內容進行了統計和整理,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進行了分析,得出內控缺陷認定標準目前存在的問題,最后為增強認定標準的可操作性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建筑業內部控制;缺陷認定;認定標準
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既是幫助公司識別其是否存在缺陷的一把標尺,也是公司根據其缺陷的嚴重程度進行不同等級劃分的重要依據。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是將缺陷分為不同的等級,如果有重大缺陷,則內部控制整體無效,所以,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是內部控制鑒證的最關鍵步驟之一。然而,內部控制缺陷認定,特別是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是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工作中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這個挑戰的關鍵問題,是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
本文首先總結了目前對內部控制認定標準的相關規定,然后整理總結2019年深滬建筑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分析我國內部控制缺陷認定存在問題的原因及分析,最后對改善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的提出建議。
1.當前建筑業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的現狀
深滬A股共有94家建筑業上市公司,剔除5家*ST以及2家未披露報告的公司,本文選取其余87家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中關于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的段落為分析對象,以發現當前內控缺陷標準認定具體情況及存在問題。
上述公司中僅北方國際沒有區分財報與非財報缺陷認定的定量與定性標準,其余公司均進行區分,但質量不一。
1.1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
1.1.1定量標準
對于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缺陷定量的認定標準評價指標主要采用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中的項目,歸類于主要評價指標。大多數公司采取的方法是基準指標百分比法,有5家公司同時使用百分比法和絕對金額法。在基準指標百分比法中,使用的指標個數不一。使用百分比和絕對金額法的公司其絕對金額額差距很大;并且按照基準指標百分比換算的金額和規定絕對金額差距過大。
1.1.2定性標準
除北方國際外,其他公司全部披露了缺陷的定性標準,但標準并不統一。對于重大缺陷判斷標準,樣本公司基本遵循《審計指引》的規定,但或多或少地進行了一定程度修正。大部分采用了跡象識別法,其余僅列出了重大缺陷的定義。對于重要缺陷的判斷標準,主要有以下情況:有65家公司提出了作為判斷重要缺陷的標準,其余公司未列出可能存在的跡象。對于一般缺陷的判斷標準,基本上也分為兩類:90%的公司采用排除法;其余的公司列出了一般缺陷判斷標注的跡象,但均不相同。
1.2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
1.2.1定量標準
非財報內控缺陷定量認定標準主要有兩類情況:一類是直接使用財務報告內部控缺陷的定量認定標準;另一類是采用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中的項目作為評價指標。資產負債表中使用頻率的項目為資產總額、凈資產、所有者權益總額,利潤表中使用頻率較高的項目為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凈利潤等;另一類是采用表外項目,如“傷亡人數”、“重大負面影響”等。
1.2.2定性標準
大致可歸為三類:①定性標準較簡單和抽象:以內控缺陷對業務流程有效性的影響程度、發生的可能性作判定。②定性標準較詳細和具體,列出了各種缺陷的劃分標準。③少數公司根據“嚴重不良影響”、“較大不良影響”、“一定不良影響”來劃分。
2.內部控制缺陷認定存在問題及分析
雖然這些公司處于同一行業,但指標的選擇標準存在很大差異,缺乏信息可比性,影響信息使用者投資決策。個別上市公司年度經營狀況不佳,出現利潤大幅度下滑甚至為負值的情況,繼續沿用正常經營情況下的認定標準,卻并未針對未來不同經營情況提前設置適用的認定標準,盡管遵從了內控缺陷認定標準內在的一致性,卻忽略了多變的經濟環境,缺乏適度彈性。
本文統計結果顯示,非財報內控缺陷認定標準所采用的其他內控評價指標繁雜且無規律可循,多達幾十種,容易滋生董事會操縱缺陷認定標準以避重就輕地進行缺陷等級認定的亂象。非財報內控缺陷的存在主要是影響除財務報告目標以外內控目標的實現程度,相較于財報內控缺陷認定標準,非財報內控缺陷認定標準設定本身難度較大,涉及范圍較廣。
3.改進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的建議
3.1確保內控缺陷認定標準臨界值設定合理且可比
大部分公司針對某方面綜合使用了多個評價指標,但未指明各項指標之間是“且”還是“或”的關系,也未標明錯報金額選取是“孰低”還是“孰高”,從而導致各項指標之間存在矛盾與沖突。因此,應確保內控缺陷認定標準臨界值范圍設定合理,多維評價指標保持內在的邏輯性,避免內控缺陷認定標準臨界值設定的“隨意性”與“形式化”。
3.2細化重大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劃分標準
現行標準劃分界限模糊,使公司很難準確合理地對本公司內部控制缺陷進行評判。本文建議對于財務報表相關的內控缺陷認定多采用定量指標,對于非財務報表相關的內控缺陷認定標準多采用定性指標。區分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不僅會增加企業操作難度,還會增加企業成本,因此可以取消“重要缺陷”這個等級,這樣可以簡化企業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3加強監督,重視內部控制認定標準規范化
為了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認定標準,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督,重視內部控制認定標準的規范化,讓公司在實施內部控制評價之前首先具有符合標準和本公司情況的認定標準。
參考文獻:
[1]廖高玲.企業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框架設計[J].會計師,2013(13):60-61.
[2]張立萍.內部控制缺陷認定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內部審計,2011(02):48-49.
[3]丁友剛,王永超.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研究[J].會計研究,2013(12):79-85.
[4]戴文捷.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的探討[J].當代會計,2015(07):55-56.
[5]林兢,蘇金香.內部控制缺陷預警模型研究[J].財會月刊,2016(26):20-28.
[6]楊詩華,童玲等.油田企業審計中內部控制缺陷認定的實證研究[J].中國內部審計,2016(03):28-37.
作者簡介:彭龍菲(1996-),女,漢族,江蘇徐州人,單位: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碩士,會計學專業,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