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的發展引來了輿論的變革。地方高校是網絡輿情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群體有著龐大的基數,又有著其獨有的特點。地方高校的老師和學生,在發生重大事件時發表自己的意見,并通過網絡傳播。高校是國家培養人才的地方,大學生作為主要群體,具有特殊性,因此對這個群體所反映的問題應高度重視。本文通過對地方高校在新媒體下的輿情特點進行分析,概括總結出地方高校輿情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地方高校;輿情;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2-0218-02
一、引言
和傳統的媒體比較起來,新媒體的傳播媒介發生了改變,不再是傳統媒介,而是以互聯網為主的新媒介。信息的傳播不再是媒介組織才能夠進行,而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中國的網民基數龐大,其中,大學生是主要的網民群體之一。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通過微信、微博、QQ、論壇等各種途徑關注網絡動態,參與網絡話題,是網絡輿情最積極的參與群體。
二、地方高校輿情的特點
大學生作為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在參與網絡輿情的過程中也有著特別之處,和其他社會網絡群體參與者不同。隨著近年來網絡的迅速發展,大學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
(一)高校輿情主體具有特殊性
高校是一個人群聚集的場所,而且主要是由大學生組成。大學生在學校參與各種活動,有著最旺盛的精力,在課堂學習各種先進的文化知識,有著最活躍的思想,過著最純真無憂的生活,有著最率真的性情等等。但是,在這些可貴的性格特點之后也隱藏著許多的危險,比如大學生沒有足夠的社會閱歷和認知,三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存在難以避免的片面認識,對許多言論更是難以分辨是非,而且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和情緒的影響。[1]
同時,大學生學著類似的知識,有著一致的文化水平,更是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之中,因此大學生之間會自然地形成一種信賴和認同感。當一個事件發生后,這個事件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和關注,容易形成一致的意見和態度,大家一呼百應,在網上發表和交流自己的意見,網絡輿情發展迅速且難以控制其發展方向。
(二)高校輿情內容的多樣化
在網絡迅速發展下,網絡所充斥的信息更是復雜紛亂,各種各樣的網絡事件,包含著方方面面,比如國家政治、民族文化、娛樂事件、明星八卦、體育教育。而對于高校輿情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社會上突然發生的重大事件,比如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由于大學生群體頻繁使用網絡,他們能夠迅速了解到相關信息,并且關注和參與其中。
二是國際上的焦點或重大事件,比如國際爭端和重大政策。這些事件的發生有著很大的轟動性,很容易引起學生群體的關注和討論。
三是和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尤其是涉及學生自身利益的事件,比如近幾年備受關注和爭議的高校食堂問題。[2]
(三)高校輿情目的單純
高校的大學生未曾經歷過社會的磨礪,在校園里享受著最好的教育和單純的生活。一般來說,他們對輿情的參與目的比較單純,而且大學生的文化程度相對來說比較高,對法律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他們參與輿情沒有惡意,其目的主要包含3個方面:
一是維護自身的利益。比如高校食堂的健康衛生問題,曾一度引起學生的高度關注,見者必發聲。因為食堂的衛生關系著學生自身的利益,更是維護自身生命健康權的體現。近年來,高校食堂的各種問題頻頻登上熱搜,學生在發表自己的意見和關注事態發展時,也推動了高校食堂的一次次改革。
二是彰顯愛國情懷。當國家遇到爭議,學生們的愛國情懷會使他們參與到話題中去。比如香港暴力事件,無論是身處國內還是國外,大學生都是網絡輿論中的最強音,用他們的方式詮釋拳拳的愛國心。
三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大學生在學校接受著最公平公正的教育,接觸的也是相對單純的人群,對社會的認知十分有限,因此對社會存在美好的想象。所以當出現有爭議的輿情事件時,學生群體從情緒上來說更加愿意為弱勢或正義方發聲,這種對社會事件的關注也是責任感的體現。
(四)高校輿情行為具有非理性
盡管大學生以其知識在許多的大是大非上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但由于這個群體本身存在的特殊性,導致他們在發表自己的言論時有時候會產生沖動的情緒,而且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和他人情緒的影響,很多時候對一些事件有著很大的偏執和比較激烈的情緒。[3]
三、地方高校輿情的應對策略
網絡的迅速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對于學生群體來說,他們通過網絡可以更快更簡單地知道想要的信息和資源,還能夠對自己關注的事情表達自己的態度和意見,參與網絡話題的討論。但是任何東西都是雙向的,新媒體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不會少了挑戰。如果網絡輿情不能朝著積極有利的方向發展,反而造成負面的影響,很容易給學生造成慌亂和焦慮,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學校的聲譽,不利于學校的管理和對外形象的建立,因此必須要對校園輿情進行正向引導,營造健康的環境。[4]
(一)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關于高校輿情的應對,學生主體本身的文化和處事水平起著重要作用。學校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思想教育環境,堅定大學生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傳播先進的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增強其法律意識,倡導公平公正的社會正氣。
同時,高校要開展輿情相關的講座和活動,通過對輿情案例的詳細解讀,引導學生正確、理性地分析和認識輿情問題,理智地應對和處理輿情事件,不從眾,不跟風,不人云亦云,不散播謠言。
(二)發揮“輿論領袖”的作用
“輿論領袖”在網絡輿情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加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尤其是“明星師生”,他們在網絡群體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在網絡輿情的建設中,要把握和了解“輿論領袖”的思想動態,加強教育,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通過他們的引導,擴大影響,把網絡輿情帶向好的方向。同時,高校要培養自身的“輿論領袖”,在建立自己的官方媒體時,培養屬于自己的意見領袖,增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有利于在應對輿情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傳遞準確真實的信息,阻斷謠言的散播,推動輿情向好的方向發展。
(三)增加輿情訴求的渠道
大學不再像初高中,每天有老師時刻監督著。因此,高校任課老師和輔導員更要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聯系,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需求,完善網絡訴求渠道,向師生征求建設性的意見。同時,學校應該時常對學生作網絡調查,針對重大事件和輿情問題,向學生收集建議,了解學生態度;在遇到輿情事件時,及時征求學生們的意見,引導輿情向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預防學生情緒失控,造成負面影響和不可控的局面。
(四)加強高校輿情的應急工作
地方高校應成立輿情應對部門,組織專業的人員和師生把控學校輿情的方向,及時對輿情事件做出反應,并引導學生向有利的方向發展。組成一個高效專業的輿情應對隊伍,發揮學校宣傳部門的作用,利用學校管理部門的力量,對高校學生的思想動態、輿情言論進行及時的了解和引導。時刻把握輿情的大方向,防止產生偏激情緒和輿情的負面影響,及時阻止和引導錯誤的發言,控制輿情不被負面言論所影響,明確工作和責任,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積極有效地應對高校輿情事件。
四、結語
面對日益復雜的新媒體環境,地方高校要正確認識新的網絡環境,運用好新媒體技術,充分發揮其優越性;增強高校本身對校園輿情的掌握能力,要在輿情的管理、應對危機的策略和輿情事件的處理上投入精力,正確分析,合理引導校園輿論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本文通過對當前新媒體下地方高校輿情特點的分析,概括提出了地方高校在輿情發展中應對的措施,通過各方的努力,保障學生參與輿情的同時,推動輿情向積極正面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別敦榮.關于高校學術委員會建設的若干思考[J].大學教育科學,2015(3):4-9.
[2] 劉獻君.在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中加強學術委員會建設[J].江蘇高教,2016(2):1-4.
[3] 劉瑾.和諧校園建設與高校輿情引導[J].科技視界,2015,11(22):139.
[4] 程凱.新媒體為高校輿情引導工作帶來的挑戰與應對策略[J].采寫編,2016(2):149.
作者簡介:王昉(1975—),女,吉林長春人,碩士,中級職稱,從事黨建、宣傳思想、理論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