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茂華 謝正發 沈江濤


2019年12月26日,新華社播發新聞特寫《一個貧困村的21份入黨申請書》,再次將人們的目光牽引到重慶市武隆區羊角鎮艷山紅村,這個烏江邊的“纖夫村”。
這21份入黨申請書,背后是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見證了艷山紅村喚醒曾經的“勞模村”的初心。
“貧困村”到“網紅村”的蛻變
艷山紅村地處武陵山深處。1958年,這個小山村因為“在石頭縫里造田儲水”,榮獲國務院頒發的“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獎狀。村里先后出過10多個各級勞動模范,一度是遠近聞名的勞模村。然而到2014年,它卻成為了“爛泥壩”貧困村,全村貧困發生率16.2%。
勞模村怎么變成了貧困村呢?2017年底,武隆區委組織部從區總工會選派游四海同志進艷山紅村擔任第一書記。游四海進村后馬上開始調研,對全村扶貧工作摸底。經調查,發現主要存在這些問題:以前,艷山紅村村民們思想較為落后,部分村民甚至存在“望人窮”思想;村民對干部不信任,不少村民形容從前的村干部“公私分不清、村民喊不動、產業搞不活”。在這樣的狀況下,村委會各項決策、發展項目難以實施,曾經為引進一個產業項目,村干部和村民談了3天,村民視土地為命根子,怎么說都不肯流轉,見辛辛苦苦引進的產業“黃”了,村干部氣得把合同扔進水塘。
病根找到后,游四海組織村支兩委開會,結合精準扶貧的政策要求,討論形成《艷山紅村三年發展規劃》:打造烏江流域“纖夫文化第一村”,發展鄉村旅游,實施農村“三變”改革,以股份制發展村集體經濟推進脫貧攻堅任務。找準了路子,就凝聚了發展共識。
2018年,艷山紅村建設“村理事會+分支部理事會+村民小組理事會”三級自治體系。駐村工作隊收集了一份名單,記錄了村里在外能人的信息。春節期間,一看到能人回來,駐村隊員就上門拜訪,動員他們加人理事會,支持村里發展。之后,艷山紅村又成立了志愿服務隊、巾幗服務隊、黨員先鋒隊,村民們的“精氣神”煥然一新。
曾經那種“手爬石頭腳蹬沙,長年累月把船拉”的纖夫生活,已被領取“土地流轉金+打工薪金+分紅股金”的新生活取代,村民們的錢袋子慢慢鼓起來。全村發展集體產業10個,235名村民就地務工,貧困戶100%人股集體經濟,村集體兜底解決未脫貧戶人均收人不低于3500元。到2019年底,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全村人均年收入從2014年底的3950元,到2019年底的13800元,村集體經濟收益46萬元。而今,鄉村旅游也發展起來了,逐漸成為城里人追捧的網紅打卡地。
基層黨組織從“邊緣”走向“中心”
羊角灘素稱“烏江咽喉”,駕船闖灘,由此誕生了被稱為“烏江之魂”的“灘師”。而今,在脫貧攻堅、攻城拔寨的激流險灘中,艷山紅村的基層黨組織,就成為這艘乘風破浪航船的“村魂”。
“扶貧要先抓黨建,聚人心。”對癥下藥,游四海做的第一件事是帶村干部重溫入黨誓詞。接著,他還召開村干部座談會,集中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重要論述和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等,同時在會上,每個村干部結合學習的心得發言,重新找回了競選村干部時的初心和使命。
此外,除了在脫貧思路上把脈定向,還針對“空殼村”現狀,艷山紅村組織成立黨員先鋒模范隊、村職工志愿服務隊、村紅十字會服務隊和村巾幗服務隊,開展便民服務活動。從山頂到烏江邊,山高路陡,空巢老人不便下山出村,巾幗服務隊就每月定期兩次為留守老人理發、修剪指甲和打掃衛生,常常感動得他們老淚縱橫。這些志愿組織,常被人稱作貧困村中最活躍的身影。
干部作風變了,黨組織有了凝聚力,就有號召力。2018年7月6日,特大暴雨來襲,村內道路交通被阻,村中間那口13畝山坪塘面臨決堤。黨員干部迅速把住在下游的留守老人、孩子背到村委會,村干部輪流值守,幾天幾夜下來,他們兩眼熬得通紅。村干部試著在微信群里發消息:“村里受災了,大家能幫忙的回來幫幫忙。”誰知一呼百應,在重慶主城、涪陵、武隆城區等地務工的村民們紛紛趕回來,有的還開著自家的挖掘機,短短兩天內便把所有受阻受損道路、堰渠和農田疏通、修復完成。
在外務工的村民,看到家里的老人孩子有人照顧,都非常感動。如今遞交入黨申請書的21人中,返鄉青年占多半。“以前的艷山紅,就缺一個好支部。”31歲的賀強也遞交了人黨申請書。他原來在北京做餐飲,如今決定留在村里種辣椒。正如武隆區委書記黃宗華所肯定的那樣,全村呈現了“不等不靠、自強不息、真抓實干、奮發有為”的良好局面。
“纖夫精神”在新時代扶貧開發中升華
如今,絡繹不絕來到艷山紅的人們,都會被村口那組拼死拉纖的纖夫群雕所震撼。這正是該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風貌的寫照。艷山紅村以“吃苦耐勞、負重前行”的纖夫文化,“全國最美家庭”“克勤克儉、忠厚傳家”的黃氏家風,有11名全國和省市級勞模為支撐的“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勞模精神等文化為載體,以吃苦在前無私奉獻的紅色精神為引領,使“纖夫精神”在新時代扶貧開發中得到淬煉升華,轉化為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內在動力。
目前,不僅全村235名村民就地務工,貧困戶100%人股集體經濟,還有12名村民取得廚師證、電工證、安全員證等資質證書,3人取得中國紅十字會救護師資格證書,19人取得紅十字救護員證。此外,他們還爭取到區紅十字會服務外包培訓項目,帶領取得紅十字會救護師資格證書的隊員,外出講課培訓,收入作為村集體資金,村民們笑稱,這是一支“能掙錢的志愿服務隊”,更是一支“撤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當前,中國正在向千百年的絕對貧困發起“總攻”正是在新時代脫貧攻堅精神鼓舞下,才有了千千萬萬個艷山紅村那樣的脫貧故事。艷山紅村的脫貧故事,生動演繹了中國扶貧理論、中國扶貧夢想和中國扶貧精神,成為解讀新時代中國扶貧成就的精神硬核。
(姚茂華,長江師范學院武陵山區特色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謝正發,長江師范學院武陵山區特色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中心講師、博士;沈江濤,重慶市武隆區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