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起源于法國的野餐,在2020年于微信朋友圈掀起了ins風野餐文化??邕^心流體驗的初心,野餐已成為年輕人充滿儀式感和高級感的心理精裝修。本文通過論述年輕群體“精致”的生活表象,分析其刻意追求偽精致的圈層焦慮。視覺文化沖擊的社交平臺實現了他們“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讓別人知道我在做什么”的心理需求,精致含量“欠費”直接提高了這群人的快樂閾值,而真生活在于過程的體驗。也許獨立思考、去偽存真、不被定義才能回歸野餐文化的純粹內核。
關鍵詞:ins風野餐文化;儀式感;心理精裝修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9-0229-02
“去野餐了嗎?”最近成了年輕人的問候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限制了出游,但在微信朋友圈里,全國各地的草坪上幾乎在同時段出現了精美的野餐布。仿佛沒有“艷壓”朋友圈的野餐九宮格,就錯過了春日盛宴,就遠離了他人眼中精致的自己。同質化的餐盤、穿搭,甚至雷同的照片角度和文案,它們的重點都不在野外和聚餐,而更像是一場充滿儀式感的心理精裝修。掀起這股ins風野餐的年輕群體,努力在社交圈里傳達這樣的事實——無論世界怎樣變,他們也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疫情也擊不垮他們的生活格調。他們正樂此不疲地在被定義的生活里享受著點贊和評論帶來的即時社交滿足,朋友圈的這一場盛宴也讓2020年成為了“野餐元年”。
一、“野餐”從何而來?
18世紀歐洲流行的野餐文化在21世紀的中國成了新的網紅文化?!耙安汀边@個詞到底從何而來目前尚未有專門的出處。而《牛津英語詞源詞典》將其解釋為“from French pique-nique, ofunknown origin”(來自法語“pique-nique”一詞,來源不明),指參與者自帶食物酒水的聚會[1]。這也表明英語picnic(野餐)最早是法語詞組,其詞根可能源于動詞piquer(刺痛)和名詞nique(少量或沒有)。在1692年版的法語詞典Origines de la Langue Fran?oisede Ménage中出現了“piquenique”,標志著“野餐”印刷版的第一次出現[2]。華威大學文藝復興研究員Alexander Lee提出“picnic”最早出現在諷刺法國專制主義小說Les Charmans effects des barricades中[3]。所以,無法得知是作者使用了一個存在的詞,還是他發明了該詞,但顯然最初的野餐并不是現在以露天元素為核心的野餐。野餐最早是專屬貴族的,《狩獵之書》描繪了貴族野餐的規模浩大,經典的野餐畫面也曾出現在電影《音樂之聲》和《亂世佳人》里。法國大革命讓許多貴族野餐者逃亡國外,有的定居倫敦,他們盡最大努力保留原有生活方式,所以野餐也被帶到了英國,之后便演變為英語picnic,成為帶有強烈儀式感的社交宴會。幾十年后戶外野餐流行到美國,直到20世紀初才盛行到室內。
而早在中國的《詩經》里就用“依”字表示野餐,其中有大量自然風光下的野餐畫面,如迎親、安居、農事等主題,重在野趣和天樂?!豆珓ⅰ分械亩ň右安汀坝诰┧挂馈?、《大雅·皇矣》中部隊出征的“依其在京”、《周頌·載芟》中體現男女之情的“有依其士”[4]。由此可見,無論是起源于歐洲的聚會,還是作為中國先秦時的生活日常,到如今各國豐富的野餐文化,如美國的后車廂、海邊野餐,日本精巧的三明治和飯團,澳洲的戶外帳篷和燒烤等,都是該文化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不斷演變和發展的結果。從產生的最初環境和參與者來看,野餐是在自然景觀下以人交流為主的慢生活,能產生愜意、放松、自由、滿足等積極心理效果。
二、微信朋友圈里的ins風野餐文化
“ins風”是近幾年的“網紅”審美風格,源于移動社交應用Instagram的潮流濾鏡,整體偏復古冷調。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條標題為“在上海,每年有100萬個小姑娘在野餐”的微博視頻成為爆款,坐擁百萬粉絲的Vlog(視頻博客)博主“G僧東”,以“干貨”方式詳盡地總結出了“上海野餐圖鑒”。他將朋友圈突然出現的野餐現象套路公開,即精致感和高級感,通俗來講就是好看。好看也是有門檻的,格子餐布、骨瓷餐盤、馬卡龍色氣球、藤條竹籃、香檳杯等只能帶來基礎視覺享受,而英文報紙、復古音響、泡泡機、反射藍天的鏡子、法棍等食物道具、進口零食等一切以復古感為主題的好看才是ins風野餐文化的終極奧義。
朋友圈野餐文化的核心邏輯便是圍繞好看而進行的野餐社交。好看就能拍照,有好看的照片就能發布到社交平臺,而好看的內容收獲的不僅是大量點贊和評論,還有圈層青年對同款的追求。隨著滿屏點贊、互動和同款推送,在此才基本上為整個野餐畫上句號。然而,帶動朋友圈野餐文化的不是擁有上千萬粉絲的流量明星,他們出于要有辨識度的心理,不會發布網紅同款潮流內容,因為他們更需要創造時尚。因此,在各垂直領域擁有各類數量級的人氣大V便成了朋友圈里年輕用戶爭相模仿的對象,“某某同款野餐墊”“某某同款野餐妝”等成為淘寶野餐內容下的熱搜關鍵詞。
當“好看”和“同款”成為ins風野餐追求的終極目標后,野餐就變得簡單可行,類似“上海野餐圖鑒”攻略型“干貨”已遍布各社交媒體。在小紅書中輸入野餐關鍵詞,有超過24萬筆記和2千多件商品鏈接,有“野餐食物、野餐穿搭、野餐拍照動作、野餐濾鏡”一系列衍生關鍵詞。網紅周揚青在該平臺的野餐攻略高達6萬贊;抖音上“野餐”話題擁有近10億的播放量;淘寶也準備了全套裝備。分享類和短視頻類社交平臺加之購物平臺為朋友圈輸出的“野餐照片”進行了全方位資源補給,但最終呈現的卻是同質化精致野餐、模板化文案如“一場說野就野的野餐”“顏值和美味都在線的一天”等,甚至不用點開大圖就能預測內容。年輕人沉浸在自我場景化的夢幻泡沫中,享受著同款被定義的生活。
三、ins風野餐背后的心理精裝修
在中國年輕人視覺化生活下,野餐早已不是以放松為目的的慢生活,已演變為“曬”的心理劇,他們默契地追求的是充滿儀式感的過程帶來的社交滿足感,圈層精致生活的參與感以及他人對自己“網紅”審美的認同感等心理體驗。借著野餐的心理精裝修和在各類社交平臺打卡網紅同款等被綁架的審美行為如出一轍。而在復制粘貼偽精致生活的背后,卻反映出當代年輕人的焦慮。
(一)脫離野餐本質的偽精致
朋友圈的ins風野餐實質上就是精心打磨的視覺包裝。非格紋餐布不取、非英文零食不擺、非復古紙不用、英文以berry結尾的水果才能出境,沒有香檳就不能稱為野餐。在這些剛需配置中不難發現,原本沒有標準的野餐文化,卻多出無數門檻。而這些食物只用作擺拍,遠離了戶外享受美食的本質。拍照一小時、精修兩小時只是入門級,在拍照角度和照片濾鏡上追求高度一致以達到ins風效果,曬到朋友圈等社交平臺才是最終目的。在年輕人觀念里,不發朋友圈,這件事就沒發生。因為朋友圈承載著被看見和印象管理的功能,只有曬出精致,才能維持自己在朋友眼中的“精致”形象。
這種看似充滿高級感的野餐文化,直接跨過了野餐最初欣賞自然、分享食物和愜意交流的本質,是對象征符號追求的偽精致,是活在被定義的“網紅”審美標準下的精致主義的仆從。因此出現的野餐經濟也使許多年輕人產生了新的消費壓力,如今消費注意力慢慢轉移到對人的視覺開發,而追求ins風野餐的群體注定也會進行其他同款網紅文化的消費,不顧消費能力盲目跟風以維持自己在圈層的一致性,偽精致到最后不難演變為“精致窮”。
(二)“精致”野餐背后的隱形焦慮
野餐文化的消費群體大部分是年輕人,在他們同質化地追求網紅審美的儀式感、精致感、高級感的表象下,反映的卻是其隱形的圈層焦慮和身份焦慮?;ヂ摼W技術帶來的圈層化社交,使得不符合圈層特征的群體就會失去圈層資源,所以圈層邊緣化的焦慮是該現象刷屏朋友圈的根本原因之一[5]。而在同輩壓力下的身份認同感又加劇了他們對網紅文化的執著追求。因為在這個處處能被看見的社會,他們害怕不一樣,所以才出現了“網紅奶茶才能解渴”的同質化社會行為。而真正精致生活的群體,“曬”與“不曬”并不是他們所追求的,他們享受的是對生活本身的熱愛和事物本身帶給他們的純粹感。ins風野餐文化看似帶了遠離塵囂的田園牧歌氣息,但也無法逃脫偽精致的桎梏。
如今朋友圈ins風野餐文化的實質就是一場充滿儀式感的心理精裝修。大部分活躍在網紅潮流中的年輕群體,以為只要擁有同款野餐道具、復古濾鏡和文藝風文案就能實現所謂的“精致生活”,卻從未思考過野餐的真正意義。看似追求的是一種有品位的精致生活,最終呈現在社交平臺上的卻是同質化的被定義的生活。
四、結語
野餐是為了讓生活慢下來,一味地記錄并不能感到真正的放松。我們應從社會學角度回歸其本質,源于歐洲的野餐,重在自然體驗和交流帶來的放松感,先秦時《詩經》里各種主題的野餐,重在給生活增添愉悅感,到如今中國朋友圈的ins風野餐文化,把野餐帶給人最初的心流體驗成功轉移到即時社交滿足感上。野餐商業化也開啟了年輕人在自我場景化的社交平臺中對象征符號的盲目追求,這樣亦步亦趨、完美復刻的“精致”生活,卻成為他們追求的真實快樂。年輕群體的獨立思考、不被定義、去偽存真的生活態度,或許才應是當今視覺文化下保持真生活的不二法寶。
參考文獻:
[1] C.T.奧尼恩斯.牛津英語詞源詞典[M].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1966:651,1291.
[2] 芭芭拉米·克爾森.“野餐”源于私刑嗎?[EB/ OL]. snopes,https://www.snopes.com/fact-check/ picnic-origin/,2001-01-21.
[3] 亞歷山大·李.從上流社會到鄉村生活的野餐史[J].今日歷史,2019,69(7):33-34.
[4] 李炳海.充滿真情至性的野趣天樂——《詩經》野餐畫面及其歷史演變[J].文學遺產,2004(02):28-36.
[5] 敖成兵.“偽精致”青年的視覺包裝、偽飾緣由及隱形焦慮[J].中國青年研究,2020(06):75-82.
作者簡介:章煜琦(1994—),女,重慶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媒體與創意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