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青會 李小杰
摘要:全媒體時代,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形成了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媒體。學校德育工作在全媒體環境下如何提質增效,要因全媒體融合而謀,應全媒體融合而動,順全媒體融合而為;通過更新理念、建好隊伍、創新方法與內容、建好平臺、強化監督等多措并舉來取得優異成績。
關鍵詞:全媒體環境;學校德育工作;提質增效;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8-0033-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研究)“習近平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論述及山西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zsszsx159;2020年度山西金融職業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會課題“紅色基因融入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育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szzx01;太原市社會科學創新資金資助項目“太原市志愿者服務能力及影響因素研究”成果,項目編號:TYSSKL202008
基于信息傳播方式與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變革,人類已步入全媒體社會。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1]學校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要因全媒體融合而謀,應全媒體融合而動,順全媒體融合而為,培養出擔當復興大任、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一、全程媒體環境下學校德育工作要在更新理念的同時堅守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更新理念,首先是要積極認識、接近、使用全媒體,認識到全媒體融合是信息技術變革的結果,會對學校教育產生深遠影響,只有使用不能回避,誰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口語、文字、印刷媒介時期,人類逐漸建立了清晰的世界觀、精神產物開始傳承、邏輯思維受到鼓舞。”[2]在這些時期,學校德育過程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受眾;教師與書本是信息源,是知識權威的象征;學校德育環境也多局限在宿舍文化、班級文化和校園文化中,管控難度較小。而全媒體時代,信息來源更加廣泛,傳播更加快速,獲取更加便捷,空間更加廣闊,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皆是自媒體,因此必須更新傳統學校德育理念。其次是要從整體把握全媒體視域下的學校德育工作。全媒體需要新舊媒體融合,但并非簡單疊加,而是對多種媒體的深層次整合。那么借助全媒體技術,完全可以實現家庭、學校、社會德育的深度融合,破解學校德育與家庭德育、社會德育“兩張皮”難題。再次是要注意全媒體視域下各媒體之間互聯互通的相關性。以往相對分散割裂的資源通過融合被激發出更大的活力,形成新格局,創造新價值。學校德育應注意學生學習書本知識、參加社會實踐、網絡生活虛擬體驗之間的互聯互通,達成線上線下、課內課外面對面交融的德育效果,增進時效性。
全程媒體環境下,學校德育在更新理念的同時,還要堅守目標,這里存在一個變與不變的關系,變的是技術,不變的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學校德育一方面要把最新的媒體技術運用到德育活動中,如微信、微博、公眾平臺、電子期刊等,也要堅實有力地推進主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凈化校園網絡環境的同時還要建設好校園文化,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還要辦好傳統德育陣地,如學校的“一報一刊”、學校廣播站和電視臺等。
二、全息媒體環境下做好學校德育工作要在創新方法基礎上創新內容
全息媒體環境下,學校德育工作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成效,必須創新工作方法,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一是要加大網上德育課程開發,通過網絡平臺挖掘、開發、傳播更多優秀學校德育資源,引領學生學習。二是要增強師生交流,鼓勵教師運用QQ、微信、抖音、APP等新興媒介,與學生互動交流。三是要注重全媒體與學校德育工作深層次融合,建好學校官網、官微等德育平臺,為學生提供日常學習中的服務,使學生在感受服務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
全息媒體環境下必須創新全媒體視域下學校德育的工作內容。一是強化全媒體背景下網絡道德規范教育。針對網絡交流的隱匿性、隨意性及監管難度大等特征,學校德育要注意師生網絡道德規范教育,包括信息生產者、發布者、服務者、轉發者、使用者都要恪守相應的網絡道德規范。二是強化全媒體背景下網絡安全防范教育。隨著各種媒體廣泛深入使用,學生不僅要在各種媒體平臺上尋找學習資源,還要開展交往娛樂等活動,這就需要學生分辨是非,對個人信息加強保護,對不良信息要有警惕感,抵制誘惑。三是強化全媒體背景下的法制教育。國家為營造清朗法治的網絡空間,健全了相應的網絡法律法規。學校德育要主動增設相關的法律法規教育課程,選取適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法律法規教育案例,運用活潑生動、輕松有趣的方式講解,達到入情入理、入腦入心的教育目的與效果。
三、全員媒體環境下做好學校德育工作要在建好隊伍的基礎上注重能力提升
全員媒體環境下,需要提升學校德育工作隊伍素質。第一,需配齊配強德育工作人員,黨務、團學等專職德育工作人員需要配齊配強。將德育工作隊伍打造成全媒體背景下的行家里手、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均過硬的隊伍。第二,要構建全員育人的格局,鼓勵、要求、引導任課教師、管理人員、后勤人員都參與到德育工作中,關注、運用各種媒體教育培養學生。第三,關鍵要提升學校工作人員的媒體素質。一是要有媒體意識。善于運用媒體,理性負責原創媒體信息,善于質疑媒體信息,慎重轉發媒體信息。二是要有媒體知識。對各種媒體的特征、屬性、形態、使用方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要了解各種媒體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三是要有媒體技術運用能力。要積極學習、掌握、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要會使用各種新媒體,會識別、判斷、創造、傳播信息。一方面要組織相關的學習培訓,幫助師生樹立全媒體意識,了解全媒體知識,提升媒介與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另一方面要開發德育平臺,運用媒體發布信息,讓師生在日常校園生活中自覺運用媒體。
四、全效媒體環境下做好學校德育工作在建好平臺的同時要服務好師生
在全媒體環境下,貼近群眾、服務群眾、引領群眾,成為媒體工作效果的“試金石”。以往學校德育工作受教材、教學課時、教學內容、教學場地等時間空間多方限制,學生接收德育信息的渠道不暢通、內容不充分,導致德育效果不佳。隨著數字網絡時代的發展,各種信息系統得以優化,提高了信息利用率,也涌現出一批優質的平臺。例如,“愛課程平臺”“高水平在線課程學習平臺”提供了許多優質課程,讓學生足不出戶便能聆聽名師精品優質課程;“學習強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權威、全面的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思想寶庫。因此,學校要運用信息化手段,借助各種社會力量,研發和打造富有本校特色的德育信息平臺,使學生能夠在平臺依據實際有選擇性地自主學習,提升獲取信息的效率,增強學習效果。
全媒體背景下,信息傳播更趨于生活化、個性化與碎片化,不像傳統媒體那樣嚴肅,學校德育工作要適應這一變化,注重貼近學生實際,建構起貫穿學生校園學習、生活、休息、休閑娛樂等多層次的多個媒體平臺,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滿足學生的信息需求,達到全方位開展學校德育工作的目的。另外,還要注意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工作,重視全媒體視域下文本的形象和藝術性,第一時間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信息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理性關注相關新聞,重視學生的質疑,用主流觀點引領非理性看法,保障校園安全與和諧,推動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更好地落實。
五、全媒體環境下做好學校德育工作還要做到科學評價和強化監督獎懲
關于評價,一是要注意評價的科學性。評價要注意可操作性,改變傳統學校德育工作務虛的理念,減少人為評價因素,具體量化到便于執行的指標,注意信息技術運用,突出過程評價,將整個過程轉變得更加規范、務實。二是要注意評價的全面性。以往學校德育工作評價多注意課時、教研文章數量等內容,難以反映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方面的內容。三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學校德育工作不同于其他方面的內容,推動學生成長成才也是一個不斷從內化到外化的過程,具有長期性、反復性、階段性特征,因此學校德育評價工作堅持目標導向的同時也要注重過程導向,注重參考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成績進步、綜合素養提升、道德品行錘煉、價值觀養成等各方面內容。
關于監督,要第一時間修正師生在運用全媒體過程中的不良行為,進而保障師生的合法權益。既要構建以學校領導與相關部門為主體,全體師生參與的分工明確、重點突出的監督機制;也要暢通多方面的監督渠道,通過述職、評議、督導、檢查等方式,多措并舉,了解并監督學校德育工作過程中全媒體的運用與建議工作。對在德育工作中工作積極、成績突出的師生給予獎勵,并與教師職稱職務職級晉升、外出進修學習、學生獎助學金評定這些和師生切實利益相關的事情掛鉤,以便更好地激勵師生,對在德育工作中表現不佳、不積極配合、不主動作為的師生作出懲罰,有違反相關紀律與規定的,還要嚴肅處理,以警醒師生。
六、結語
全媒體環境下,學校德育工作機遇與挑戰并存,要在更新理念、建設隊伍、創新方法、優化內容、搭建平臺、強化監督、科學評價等方面全面發力,積極探索全媒體視域下學校德育工作的內在規律,勇于創新,勇于實踐,進一步推動學校德育工作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N].人民日報,2019-01-26.
[2] 韓銀平.媒介技術與思想變革——媒介視域下人類思維嬗變的軌跡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7(8):76.
作者簡介:閆青會(1976—),女,山西鄉寧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小杰(1988—),男,山西清徐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