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新時期全面加強新聞輿論工作領導、優化高校新聞教育模式的重要舉措,部校共建新聞學院自2013年在全國逐步推廣以來,在確保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導向、密切新聞教育與實踐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由于多民族聚居、多文化共融及經濟社會欠發達等客觀實際,在西部地區推進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勢必面臨缺乏產業支撐等一系列問題,同時需要更好地處理穩定與發展等關系。本文以青海省為個案,在總結成果的同時重點呈現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并對該項工作的未來進行展望。
關鍵詞:西部;部校共建;青海;新聞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8-0039-0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青海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2018年度課題“西部地區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發展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8QJG50;青海師范大學2018年度校級網絡課程暨翻轉課堂教學改革項目“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與運營”研究成果
一、背景與現狀
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做法始于2001年,共建雙方為上海市委宣傳部和復旦大學。201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在復旦大學召開現場會,在總結并肯定“復旦模式”的基礎上,要求“每個省(區、市)黨委宣傳部門都應和高等學校重點共建一個新聞學院”[1]。2018年10月,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 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將“推動部校共建新聞學院新發展”上升為新聞教育領域7項“改革任務和重點舉措”之一。
根據筆者統計,截至2020年初,西部12省(區、市)已建成部校共建新聞學院39家。2014年12月8日,根據《關于地方黨委宣傳部門與高等學校共建新聞學院的意見》,青海省委宣傳部、省委教育工委和教育廳聯合印發《關于成立青海師范大學新聞學院及院務委員會的通知》,決定成立由青海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和青海師范大學共建的新聞學院。2015年3月18日,青海省委宣傳部與青海師范大學正式簽訂共建新聞學院協議,同年7月青海師范大學新聞學院(下文稱新聞學院)正式掛牌,成為全省唯一的部校共建新聞學院。
在上述工作中,青海基本沿用了“復旦模式”中院務委員會的領導體制,成立了由省委宣傳部部長擔任主任,省教育廳及青海師范大學主要領導擔任副主任,青海省各市、州媒體及青海師范大學相關部門負責人參與的院務委員會,由宣傳部、教育廳和高校共同領導,高校負責招生、教學和日常管理工作。5年多來,至少取得以下進展:
首先,確保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聞教育中的導向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對宣傳思想工作、新聞輿論工作作出了高瞻遠矚的部署。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等黨內新聞法規先后印發,黨對新聞輿論及宣傳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每當重要講話發表或重要部署出臺,省委宣傳部都以派員或委托等方式,在新聞學院全體師生中及時傳達。同時積極搭建平臺,鼓勵新聞學院師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領域的研究。
其次,實習基地建設加速推進,政產教研一體格局初步形成。2015年以來,借助省委宣傳部“牽線搭橋”,新聞學院先后與青海廣播電視臺、新華網青海頻道等10余家媒體簽訂協議,建設實習基地,先后輸送實習生300余人次,基本實現了大四學生實習全覆蓋,并且已有多名畢業生進入省級媒體工作。
最后,品牌活動逐漸成形,辦學特色初步顯現。2015年以來,新聞學院每年舉辦或參加“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社會實踐“大篷車”和畢業生文藝會演等活動。以2018年“大篷車”活動為例,采訪活動歷時半個月,行程超過3000公里,先后途經青海省45個區縣中的22個,采寫的稿件被青海新聞網、人民網青海頻道等刊發。
2017年8月,青海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廳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的通知》,提出“全面加快全媒型后備人才培養”的要求。根據上述要求,新聞學院于2017年開始在新聞學專業中增設網絡與新媒體方向,2018年增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并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大幅壓縮理論類課程,邀請業界人士為學生進行實操訓練,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問題及成因
不容回避的是,作為新生事物,部校共建新聞學院模式目前依舊處于探索之中,特別是在經濟社會欠發達地區推進該項工作,仍須在體制、機制等方面進行優化。
首先是領導體制尚待細化,主體有待明確。目前,在青海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中,共建協議由省委宣傳部與青海師范大學共同簽訂,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在協議中并未明確約定,導致其角色模糊不清,一旦涉及相關問題可能難以協調。
其次是部校共建主體聯動機制尚待建立。在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中,最大的問題是學生實習、就業和學校與媒體之間人員互聘,然而目前上述問題均缺乏有效制度和經費保障。從操作層面而言,學生實習涉及媒體或新聞機構,但上述機構大多隸屬于文體廣電部門或企業,而非直接隸屬省委宣傳部,加之實習、就業工作本身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在沒有制度、經費作為保障的情況下,媒體和其他新聞機構對此大多缺乏主動性,學院聯系相關事宜只能靠宣傳部“打招呼”。由于沒有相應的“機動編制”或其他制度,導致掛職人員入職后工作“雙肩挑”,即在從事掛職單位工作的同時還要繼續承擔原單位工作,限制了人員的積極性。
再次是部校共建工作結合省情不夠,未能有效回應社會需求。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東部,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境內居住著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近一半。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提升,青海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的地位得到凸顯。同時,青海經濟社會欠發達的事實,導致新聞后備人才流失嚴重,省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更使有限的新聞人才集中于西寧市、海東市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青南地區特別是黃南、果洛、玉樹等地通曉藏漢雙語的媒體人才缺口較大[2]。
反觀青海當下的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并未對上述省情作出必要回應,目前該項工作中基本未涉及服務基層特別是青南牧區問題,在課程設置上除青海地方新聞史外,并無民族語新聞采寫、編輯相關內容,更無青南地區人才定向培訓項目。上述缺失,可能導致青海新聞后備人才難以真正深入基層,難以緩解基層新聞人才短板。
三、對策及展望
參照近年來中宣部、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不難看出,目前青海省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框架已基本形成,但體制、機制瓶頸尚待突破。目前全國120余家部校共建新聞學院中,明確由中央媒體參與建設的有15家,其余均為省級及以下黨委宣傳部與學校、學院共建,媒體并非協議主體,其負責人僅僅作為一般成員被納入院務委員會[3]。青海省部校共建新聞學院采取的也是上述模式,其最大問題是媒體地位未能得到凸顯,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導致開門辦學的格局無法實現。
破解上述困境,筆者認為應當考慮在頂層設計上作出修訂,明確“部校媒共建”的提法,將媒體列為共建工作的協議主體之一,確定權責并制定相應的考核指標。即使依舊沿用“部校共建”的提法,也應當通過補充協議等方式,明確媒體的權利和義務,在此基礎上實現《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 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中提出的“建立共建新聞學院工作聯絡員制度”的要求。
近年來在教育學界,以倡導共同學習為特點的“學習共同體”理論盛行一時。在共同學習過程中,不同個體學習能力的邊界得到拓展,由此提升以思考力、判斷力、想象力、創造力等為特點的“新學力”[4]。然而據筆者觀察,目前多數部校共建新聞學院依舊延續傳統教學模式,校內教學與校外培訓“兩張皮”。教學內容上,依舊傾向于追求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而非積極回應業界熱點問題,導致“閉門辦學”現象普遍存在。
筆者認為,破解上述問題,應當在教學組織方式上大膽創新,引入“項目制”組織模式,打通面向在校學生的日常課程和面向在職人員的業務培訓,構建由教師、學生和在職人員在內的學習小組。據筆者觀察,目前青海地方特別是州縣黨委宣傳部和媒體工作人員大多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但理論知識“充電”需求較為普遍,其加入可以有效提升學習小組的實踐導向,從而讓“學習共同體”中每個個體更好地接觸前沿、接觸一線、接觸實踐。
此外,盡管目前青海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協議主體是高校和省委宣傳部,但青海特殊的省情要求必須將新聞輿論工作力量下沉到基層,加快補齊廣大牧區新聞人才短板。在基層公務員、事業單位擴編難度較大的背景下,筆者認為未來可以參照師范生“頂崗實習”的操作模式,安排學生在州、縣兩級宣傳部和媒體“頂崗實習”,從而在提升實踐能力同時彌補基層新聞人才短板,真正做到“開門辦學”,發揮高校的社會效益。
四、結語
作為新時期優化新聞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舉措,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在西部地區推進過程中,勢必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要破解上述問題,筆者認為一方面應當尊重教育規律,全面優化教學活動的組織樣態;另一方面應當堅持“開門辦學”的理念,將新聞傳播領域最新發展引入一線教學,同時緊密貼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真正調動多元辦學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下好部校共建新聞學院這一盤“活棋”。
參考文獻:
[1] 中宣部,教育部.關于地方黨委宣傳部門與高等學校共建新聞學院的意見(中宣發〔2013〕34號)[Z]. 2013-12-12.
[2] 紀小春.青海藏語文傳媒的現狀及發展[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2):46-50.
[3] 馬星宇,周宗龍.擴張與深化:部校共建的現狀與趨勢[J].青年記者,2019(11):111-112.
[4] 鐘啟泉.課堂改革:學校改革的中心——與日本佐藤學教授的對話[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6.
作者簡介:龐書緯(1985—),男,河南西峽人,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新聞理論、新聞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