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以央視街頭調查“你幸福嗎”為代表的電視街采報道興起,形成一道獨特的媒介景觀。在采訪對象、采訪方式、采訪視角等方面,電視街采與傳統的電視新聞報道區別顯著。具體到實操層面,電視街采的策劃制作有不少講究,但根本區別在于電視街采要求記者徹底俯下身子,深入生活,客觀記錄,構建平等交流的話語空間。
關鍵詞:電視街采;平等交流;個體視角;場景式海采;人際互動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8-0100-02
近年來,以央視街頭調查“你幸福嗎”為代表的電視街頭采訪報道興起,形成一道獨特的媒介景觀。作為公眾多元訴求和參與表達的傳播樣態,電視街采與傳統電視新聞采訪有著顯著差異,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獨具一格的魅力。
一、電視街采的獨特魅力
(一)采訪對象的隨機性和豐富性
新聞采訪對象是新聞事實的當事者或知曉、掌握新聞事實的人,是記者在采訪活動中了解、采集、核實新聞事實的對象[1]。除了新聞事件的當事人和直接參與者,相關知情人士、專業人士、權威人士等都可以成為采訪對象。恰當選擇采訪對象,是采訪前期準備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記者在確定采訪對象時,應遵循業內公認的一系列原則和標準,切忌隨意。
電視新聞報道有特定的采訪對象,而電視街采的采訪對象通常是不特定的。作為面向普通百姓的街頭“隨機”訪問,電視街采通過“海量采訪”收集信息。采訪對象的年齡、性別、身份、職業、教育背景等一般不構成限制,相反,電視街采應盡可能地覆蓋更多元、更廣泛的社會群體,盡可能收集更豐富的觀點和意見。打個形象的比喻,電視新聞采訪是“精確制導”,采訪對象需提前確定,甚至提前溝通進行預采訪,而電視街采是“廣泛撒網”,記者對采訪對象事先并不知曉。
(二)采訪問題的固定性和開放性
電視街采的問題發布具有固定性。所謂固定性,是指不論采訪哪一個對象,都要問既定的相同問題。當然,在這一背景下,可以根據不同的采訪對象,采取意義相近的問法[2]。這與傳統電視新聞報道中因人而異的采訪方法有很大的區別。當記者面對不同的采訪對象時,需制定不同的采訪策略,根據受訪者身份、職業、性格、受教育程度等信息的不同,有針對性地提問。如果記者不加以區別,不做到“有的放矢”,這樣的采訪很可能是失敗的,采訪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采訪的目標也難以實現。
除了提問方式需因人而異,具體到某一個采訪對象外,傳統電視新聞記者還常常采取“打井式”采訪。也就是根據自己的采訪目標,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地與采訪對象溝通,從而挖掘到更多有價值的信息。此時,等待采訪對象的,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系列問題。采訪的時間可能長達數小時,在人物報道中,采訪時間甚至可能長達數月。能否將采訪推向深入,而非流于表面,是衡量記者采訪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
電視街采的采訪形式則類似民調,以樣本的廣度見長,留給每個采訪對象的時間都是有限的。記者通常不需要對受訪者進行“打井式”采訪,而是依托一個或幾個既定問題,高效地完成采訪活動。雖然街采問題都是提前設計好的,但這些問題本身具有開放性,沒有標準答案,這就讓每一個采訪對象都有話可說,能夠基于自身的經驗、理解有感而發。
(三)采訪活動的人際化和大眾化
人際傳播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或憑借非大眾傳播媒介進行的交流活動。它是人類交往中最古老、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人際傳播有兩個特點:一是傳遞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傳受雙方不僅能使用語言,還可以通過非語言符號,如肢體動作、眼神表情等傳遞信息;二是傳播過程的雙向性強,反饋及時。從本質上說,新聞采訪也是一種人際傳播活動。但在傳統的電視新聞報道中,采訪者與被采訪者的人際互動過程很難得到充分展現。記者采訪獲取的信息,被認為是報道的核心要素。人際傳播的豐富性,在某種程度上要讓位于信息傳播這個首要目的。
電視街采則充分保留和放大了人際傳播的優勢。記者走上街頭,與形形色色的人群面對面交流。受訪者的回答固然重要,但表情神態、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符號同樣在傳遞信息。即便是拒絕、沉思、答非所問,甚至反詰和吐槽都具有傳播價值。可以說,電視街采不是簡單的信息交換、信息采集,而是一個“公共舞臺”,任何一種可以感知到的行為都具有潛在的傳播特征。它是大眾傳播的人際化,也是人際傳播的大眾化。
(四)采訪視角的私人性和公共性
電視街采是電視街頭采訪的簡稱,這里的“街頭”只是概指,采訪的地點可以是馬路上、車間里、商場內或田間地頭等各類場景。記者俯下身子,深入生活,創設出一個類似“私人聊天”的溝通情境。加上街采的選題多是話題性的,如“你幸福嗎”“愛國是什么”“這一年啥最高興”等,需要受訪者調動個體經驗才能作出回答。相較于高度概括、抽象的表述,電視街采更重視個體的情緒、感受、需求、愿望,尊重采訪對象的個性化表達。它將新聞話語權交給采訪對象,構建了平等交流的話語空間。記者在傳播鏈條中不再起主導作用,改變了以往傳者主體的中心地位,具有鮮明的反傳統、反權威、反共性的價值取向。
電視街采的回答“千人千面”,看似毫無規律,但透過這些碎片化的個體敘事,一幅宏大的時代圖景也依稀可見。它講述普通人的故事,傳達平凡者的心聲,記錄著生活百態,也折射出家國變遷。它將宏大敘事轉化為微觀描述,通過個體視角完成了民意的探查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整合,實現了私人性和公共性的有機統一。
二、電視街采的策劃制作
具體到實操層面,電視街采的策劃制作有不少講究,其制勝之道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問題設置有講究
成功的街頭采訪,首先要有一個好的選題。策劃街采選題時應把握“一高一低”的原則,高即“立意高”,低是指“接地氣”。街采選題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新聞價值和輿論引導傳播價值,在此基礎上找到最合適的提問方式。由于街采對象是各行各業的普通百姓,唯有接地氣,才能讓受訪者愿意交流,產生回答的欲望,而不至于“尬聊”。
例如,央視的街頭調查“你幸福嗎”就緊扣社會轉型期的民眾心態,通過普通百姓的真實心聲,傳達出普通中國人的幸福觀,以及生活的點滴變化和對民生問題的關切。提問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字,但卻以少勝多,意蘊深刻。再如,2013年重慶電視臺的街頭調查“你最缺什么”,問題同樣簡潔,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和“你幸福嗎”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是缺錢、缺工作、缺時間、缺女朋友這類高頻回答,還是缺心眼、缺運氣這類自嘲或吐槽,都直戳觀眾的內心,引發廣泛共鳴。
好的街采提問如同一把鑰匙,能夠快速建立對話語境,打開采訪局面,讓受訪者感覺有話可說,樂于吐露心聲。相反,不恰當的街采提問,如“什么是GDP”就讓人味同嚼蠟、不知所云,更難以回答。即便立意尚可,但因為落點偏差,沒有找到合適的提問方式,同樣難以實現預定的傳播目標。
(二)場景式海采更鮮活
場景式海采,是指記者在相對具體的場景中,圍繞一個主題展開隨機采訪。早期的電視街采主要采用“掃街”的方式,更關注采訪對象說了什么,對場景的價值有所忽略。央視的街頭調查“你幸福嗎”可以被視為場景式海采的一次成功實踐。記者深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將采訪融入具體情境中,展現出一個個真實而鮮活的平凡個體,充滿生活氣息。對于場景的重視,在央視新聞中心發給記者的采訪手冊中有具體要求:第一,采訪中不要刻意去找你想要的,而要去發現讓你意外的;第二,記住,所有的回答都是我們想要的;第三,回答不是唯一重要的,回答的狀態和場景同樣重要[3]。
場景并不是可有可無的采訪背景,場景即語境,場景即信息,是傳播鏈條上不可忽視的元素。電視街采的場景選取首先要真實,不要進行人為干預和布局;其次,場景要與主題呼應,與主題相關聯。例如,2017年央視《新春走基層》系列節目之“家是什么”中,記者就選擇了傳統食品店、農村大集,放到春節這個時間點,鏡頭前的采訪對象和屏幕前的觀眾都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家”這個主題。再如,2020年夏,重慶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天天630》欄目推出的街頭調查“我愛記詩詞”,將重慶各大熱門景點作為街采地點,隨機抽查游客們對經典詩詞的掌握程度,喚醒人們對古詩詞的記憶。美景和詩詞的巧妙搭配也契合了節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深遠立意。
(三)突出人際互動的優勢
早期的電視街采中,采訪者與被采訪者的互動不多,主要是“我問你答”。記者的提問常常會被裁剪掉,受訪者的回答也會擇其精華剪輯使用。但在央視的街頭調查“你幸福嗎”中,記者的問話被完整保留下來,受訪者的回答也被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無論是“接受你的采訪,隊被人插了”的吐槽,還是撿礦泉水瓶的老人說“我耳朵不好”的第一反應,都不加裁剪、如實完整地播出了,這對于版面寶貴的《新聞聯播》來說是一次很大的突破。當前,在很多街采中,記者甚至會通過提前開機、延后關機的方式捕捉受訪者的真實狀態。
不過,總體來看,電視街采的人際互動仍顯單一。早期的街采依然沒有擺脫正式采訪的束縛,無論采訪者還是受訪者都因為鏡頭的介入,姿態比較嚴肅。以央視“你幸福嗎”為標志,電視街采轉向非正式的聊天,氛圍更加生活化。一路進化的電視街采,開始有意削弱鏡頭的存在感,讓采訪回歸人際傳播的本質。而在此基礎上,如何進一步削弱鏡頭的干擾,讓采訪對象真實表達,是電視街采出彩的關鍵。以“我愛記詩詞”為例,記者不做任何寒暄和鋪墊的突訪,就是一次成功的探索。面對記者的突然襲擊,受訪者或脫口而出,或不知所措,或語無倫次,或落荒而逃,各種反應真實自然,同時“笑果”十足。
三、結語
電視街采作為公眾多元訴求和參與表達的一種傳播樣態,它的興起和發展與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密不可分。相較于傳統的電視新聞報道,電視街采在采訪對象、采訪方式等方面有諸多不同。成功的電視街采需要記者徹底俯下身子,深入生活,構建平等交流的話語空間。
參考文獻:
[1] 徐曉波.采訪對象選擇的基本規則[J].傳媒觀察,2009(4):36.
[2] 王中偉,王成濤.電視街頭采訪的十個關鍵環節[J].青年記者,2017(5):50.
[3] 吳玉鋒,于蓓,黎向農.從“你幸福嗎”談電視新聞的輿論引導[J].聲屏世界,2013(4):17.
作者簡介:何露露(1985—),女,安徽馬鞍山人,碩士,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