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協宣傳工作是做好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保障。但是,縱觀當前政協新聞宣傳工作的實況,可以發現,其存在可讀性不強、指導性不足及影響力不夠等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宣傳效果,阻礙政協宣傳工作的有效開展。鑒于此,本文基于“問題導向”視角,針對政協新聞宣傳存在的問題,提出營造主流、盤活素材、突出特色、完善建設及形成合力的建議,旨在為新形勢下政協新聞宣傳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政協;新聞宣傳;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8-0136-02
政協宣傳工作不僅是一項重要工作,而且是做好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保證。此外,政協新聞宣傳工作涉及新聞宣傳主管部門、傳播機構、政協組織及政協委員等,故打造政協宣傳品牌效應的先決條件是,提高他們對人民政協新聞宣傳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并整合新聞宣傳主管部門、傳播機構、政協組織、政協委員等資源,以豐富政協新聞報道的體裁、形式,提高它們的深度、鮮活度。但是,縱觀政協宣傳的發展歷史及其實踐,可以發現,當前政協新聞宣傳工作雖然有利于反映人民政協履行職能的豐碩成果及精神風貌,且在社會上形成了了解、支持政協工作的良好氛圍,但是依舊存在可讀性不強、指導性不足、影響力不夠等問題,阻礙了政協新聞宣傳工作的有效開展且難成品牌。鑒于此,本文基于“問題導向”視角,剖析新形勢下政協新聞宣傳工作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政協新聞宣傳創新的策略,以期為此類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參考[1]。
一、新形勢下政協新聞宣傳工作存在的問題(一)“新聞味”欠缺,可讀性不強
當前政協新聞類稿件雖多,但普遍存在可讀性不強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新聞味”欠缺。具體而言,首先,在報道形式上,政協新聞的導語和標題同質化嚴重,且語言枯燥、不生動。其次,在報道結構上,說教味較重,停留在就事論事的程序報道層面,如有關會議或領導活動類的政協新聞報道,慣用某月某日,召開某會議,某領導參加某項活動,使用“強調”“ 指出”等語言模式。最后,在報道的文本上,因報道結構固定單一,缺乏新意、深度、鮮活度等,故此類政協新聞難以滿足受眾需求。
(二)題材分布失衡,影響力不夠
政協新聞在題材分布上,存在有失偏頗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以領導為主要題材的新聞報道數量較多,僅有少量報道涉及政協委員及群眾,并且此類現象多體現在黨媒上。第二,部分媒體雖然定位于政協類新聞宣傳,但有關上級政協機關題材的報道較多,關于基層區縣政協的報道較少。第三,流于形式的動態會議性的政協新聞報道較多,而聚焦于問題或提案內容的、具有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的深度報道則較少。第四,“歌功頌德”類的政協新聞報道較多,而具有民主監督功能的政協新聞報道較少。正因為政協新聞報道存在題材分布失衡的問題,所以媒介擬態出的環境與現實的客觀環境存在出入,有損政協新聞宣傳的影響力。
(三)內容厚此薄彼,指導性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2月25日視察解放軍報社時指出,“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但是,從前文可知,政協新聞宣傳多報道領導活動,并著重捕捉領導講話、上級文件精神等,而甚少關注政協委員的履職進展,更忽略了群眾的需求。因此,政協新聞不再是傳播信息或政協委員和群眾的“代言人”,而是政協上級機關和領導的“傳聲筒”,在輿論方面的指導性不強,甚至可能誤導群眾。
二、新形勢下政協新聞宣傳工作的創新策略
(一)營造主流,強化輿論導向性
正確的輿論導向,不僅是增強政協新聞宣傳工作指導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協新聞宣傳工作的生命線。但是,由于部分政協新聞宣傳報道在文本內容上存在厚此薄彼的現象,導致指導性不強,甚至可能誤導讀者,所以新形勢下的政協新聞宣傳者,應從正面、積極、健康的角度,把握政協新聞宣傳工作的重點,讓全社會人員在理解“政協是什么”“政協干什么”的同時,明白“為什么要做政協工作”及“怎樣做好政協工作”。促使政協新聞宣傳者在處理有關重大會議或活動方面的選題時,及時改變傳統的報道習慣,并積極主動與相關部門形成聯動,進而制定政協新聞宣傳報道方案,尤其是涉及重要、敏感、復雜等特征的問題,更應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專題研討,從而挖掘出具有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的信息,做好政協委員和群眾的“代言人”[2]。
(二)盤活素材,增強新聞可讀性
當前政協新聞宣傳報道普遍存在可讀性不強的問題,主要原因是此類報道蘊含的新聞價值及宣傳價值低。鑒于此,要做好新形勢下的政協新聞宣傳工作,一方面,應準確把握政協工作涵蓋的范圍。政協工作蘊含著可成為政協新聞宣傳素材的議政、民意、統戰、文史等方面的資源。另一方面,應遵循“三貼近”的原則,貫徹落實“走轉改”(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精神,從議政、民意、統戰、文史等資源中深挖能夠滿足受眾需求的選題,然后據此撰寫出富有思想、藝術、時代等特征的新聞宣傳報道,讓它在具有“實、活、新”特性的同時,具有可讀性[3]。
(三)突出特色,提高品牌影響力
由于政協一般借助會議、調研、視察、考察等方式,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等職能,所以政協新聞宣傳工作應緊扣這點開展。不僅要做好會議和活動方面的宣傳報道,而且還應將宣傳工作的關注點向兩頭延伸,即新聞宣傳工作者應在會議或活動的前期階段,參與其中,掌握會議和活動的舉辦背景及目的,從而把握宣傳重點;而在會議或活動的結束階段,也要針對會議或活動期間提出的議案或意見的社會效果進行后續跟進。由此可知,新形勢下政協新聞宣傳工作創新的關鍵,是主抓政協委員的提案及調研或視察社情民意,并有機結合常規報道、特色報道和深度報道,采取集中式、立體式和重點式等互為補充的宣傳策略,做好與政協有關的專題、系列及后續報道,從而形成具有深度、廣度和力度等核心競爭力的政協新聞宣傳報道[4]。
(四)完善相關建設,提升政協新聞宣傳實效
針對當前政協新聞宣傳存在的可讀性不強、指導性不足及影響力不夠等問題,除了應營造主流、盤活素材、突出特色之外,還應從兩方面完善相關建設。一方面,從硬件設施著手進行完善,以提高從業人員政協新聞宣傳的文化水平為核心。鑒于此,各級政府應加大投資力度,從“器”方面完善政協新聞宣傳工作的基礎硬件設備,為從業者提供更為豐富的物資,加大媒體融合的頂層設計及整合力度,從而有效打破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行業的數據壁壘,然后建構強有力的信息樞紐和一體化的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發布”。另一方面,應秉承“內容為王”的理念,建立融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大數據庫,以此擴充新聞報道的選題。同時,借助大數據的特性,分析當前用戶的心理需求及使用習慣,有針對性地推送符合他們個性化需求的新聞信息文本,從而增強用戶黏性[5]。
(五)強化布局,構建良性宣傳版圖
政協新聞宣傳工作關乎政治大局,并涉及眾多部門,若要增強新聞報道的可讀性、指導性、影響力及傳播效果,必須整合宣傳資源,調動各方力量,建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及立體互動的傳播格局[6]。例如,加強與黨委宣傳部門的聯系,與新聞單位的溝通,以及政協宣傳隊伍的建設。此外,除去橫向方面的張力外,還應提升縱向方面的深度。具體而言,第一,要在完成全國政協新聞宣傳報道任務的基礎上,加大基層政協的宣傳力度,如多角度觀測各級基層政協的工作亮點和新鮮經驗,然后以組稿的形式全方位再現基層政協委員履職業績和精神風貌。第二,要進一步加強基層協商民主宣傳。可以定期開展培訓交流活動,并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動形式,鼓勵基層政協交流具有特色的協商民主內容、機制、反饋等方面的情況。一方面切實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的制度化發展;另一方面,加強基層政協的交流,培養他們的宣傳意識,并利用抖音等短視頻傳播政協要事,塑造當代基層政協的形象[7]。
三、結語
當前,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政協新聞宣傳進入了新時期,并賦予了政協相關部門與人員新的職責和使命。鑒于此,政協新聞宣傳工作應解放思想、創新策略,突出政協組織及政協委員的宣傳主體地位,并利用有關部門的資源,發揮融媒體技術優勢,搭建新形勢下政協宣傳的平臺,再建立健全政協新聞宣傳的長效機制,確保政協新聞宣傳工作的有效開展及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 蘇洪,趙弘.聚力“三個一”,筑牢基層宣傳陣地[J].新聞戰線,2017(23):100-101.
[2] 葛玉榮.以積極有為的精神做好新形勢下政協新聞宣傳工作——學習習近平總書記8·19重要講話的認識和思考[J].江蘇政協,2013(11):33-35.
[3] 常河.新形勢下政協新聞宣傳工作的創新[J].新聞世界,2014(07):24-25.
[4] 石舟.從全媒體到融媒體:新形勢下教育新聞宣傳工作創新路徑的探索與實踐[J].基礎教育論壇,2018(08):53-56.
[5] 朱斌.把落腳點放在“服務”上——改進地市級政協新聞宣傳工作的幾點思考[J].新聞知識,2020(04):93-96.
[6] 何宏祥.履職實踐與新聞宣傳深度融合[N].人民政協報,2019-10-29(003).
[7] 張柳.新媒體時代加強政協通訊員隊伍建設的必要性[J].發展,2019(09):80.
作者簡介:顧怡(1975—),女,天津人,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政協新聞采寫。